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举办冬奥会,到底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马上就要迎来农历春节了,而在大年初四,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这是顶着新冠疫情巨大压力举办的冬奥会。为什么不索性借着防疫的理由取消呢?中国坚持举办冬奥会,到底值不值?今天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算算账。
媒体上都说,北京是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这次冬奥会办得很节约。比如2014年索契冬奥会,总投资高达510亿美元;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总预算120亿美元。而北京奥申委先前公布的本届冬奥会预算仅为39亿美元。以今天中国在全球的实力,已经不需要用砸重金举办国际赛事的方式来彰显国力了。
从冰雪资源的角度,北京和张家口并不是最丰富、最稳定的,如果在黑龙江、吉林等地举办冬奥会,也许可以省下不少制冰制雪的成本,为什么中国选择北京和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呢?
对中国而言,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发展,同时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比2008年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时更加强盛的中国,这才是办这届冬奥会的意义所在。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资金投入是最少的,因为北京有大量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如果放到黑龙江或吉林举办,那么经费投入至少是目前的3倍以上。
不管在国内哪座城市举办冬奥会,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效果是一样的,虽然投入省了不少,但并不影响产出。产出有多大呢?足以让我们有理由坚持举办本届冬奥会。
相比夏季奥运会,冬奥会的项目本身极具休闲娱乐价值。但是南方的人们想要参与,基本只能去北方,所以它带动的是酒店、交通、餐饮、温泉、冰雪项目等多个产业链。根据联合国旅游组织测算,仅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将带动相关产业2.92万亿产值。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2021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GDP加起来是2.8万亿。所以如果冬奥会在中国掀起冰雪旅游的热潮,那么对带动内需,对促进东北三省经济转型发展是巨大的推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出国游基本归零,这部分消费力需要找到新的去处。
不可否认,目前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北京防疫压力非常大,连续出现了本土新增病例,而3月份北京还要召开全国两会。但即便是这样,中国也信守承诺,坚持举办冬奥会。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守信义”,这笔账利在千秋。
守信义当然是有代价的,比如京津冀地区在防疫上的总体投入会更大,但是因此获得的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信任,其价值是千金难买的。
这是有例可循的,比如伊朗核协议,美国单方面撕毁,还施压各国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中国则顶住了压力,继续进口。那在伊朗看来,谁更靠得住?2021年伊朗就和中国签订了一个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计划,2022年1月已经宣布启动落实。石油贸易去美元化,对人民币当然是巨大的助力。根据此前媒体报道,25年间,中国将向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伊朗则主要是向中国提供稳定的能源。
这不是一个小数字,202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也才1468亿美元。信义无价!当中国一次次在国际场合展现负责任形象的时候,外国人与我们做生意是不是更放心?
某些西方大国之前声称要抵制本届冬奥会,这其实根本阻碍不了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以俄罗斯在2014年举办的索契冬奥会为例,那届冬奥会遭到了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抵制,但是最终索契冬奥会净赚50亿卢布。当时俄罗斯官员的态度很简单:没必要理会。
而所谓抵制,主要就是元首不参加开幕式或闭幕式,不派运动员的抵制方式很少。反过来讲,哪一届奥运会也没有集齐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元首。这件事情的本质,是政治借体育舞台传情,政治因素本身就是附加的,就像走亲戚,总要找点由头吧。老王儿子办婚礼,单位里经常闹矛盾的同事说不来了,那不来就不来呗,会影响婚礼吗?
从北方城市经济转型的角度看,本届冬奥会的意义甚至将远远超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而且我们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新冠防疫体系,还有什么理由临阵退缩呢?不要忘了大年初四,让我们一起关注冬奥会,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