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连任总理 莫迪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印度总理莫迪宣布,执政党印度人民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胜。至此,73岁的莫迪将成为继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之后首位连任三届总理的人。
印度人民党为何能获得高支持率?在新的任期里,莫迪又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莫迪宣布:获胜!
“人们连续第三次对全国民主联盟(NDA)表达了信任!这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历史性壮举。”当地时间6月4日,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胜选。
此次人民院选举投票从4月19日开始,共分为7个阶段进行,至6月1日结束。全印度共有9.68亿合格选民可以参与投票。据《金融时报》报道,过去6个阶段的选举投票率为65.5%,较低于2019年的67.4%和2014年的66.4%。
印度大选不仅耗时极长,耗费也是极大。2019年印度大选花费86亿美元,印度媒体研究中心预测今年这一数字将大幅提高到至少144亿美元。
印度议会实行两院制,分为联邦院(议会上院)和人民院(议会下院)。人民院选举每5年举行一次,在人民院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有权组建内阁。今年印度大选的竞逐主要在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和以印度国民大会党为首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之间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印度选举也采取了一些适应国情的新方法。例如,由于四分之一的国民是文盲,选举委员会给每个政党分配“吊扇、梳子和芒果”等常见物品作为标志加以区分。
印度民调机构“益普索—印度快巴”(Ipsos IndiaBus)今年3月发布的民调显示,莫迪支持率高达75%。
在大选前夕,莫迪曾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印人党要在议会拿下370个席位,全国民主联盟今年拿到超过400个席位。2019年,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353个席位,其中人民党占303席。
但在计票工作进行几个小时后,与出口民调预测的莫迪所在执政联盟将取得压倒性胜利相比,实际选情似乎要紧张得多。印人党联盟拿到290个席位,由国大党领导的反对派联盟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INDIA)则拿到220个席位,高于预期的125至182个席位。
值得注意的是,4日计票数据陆续公布期间,印人党及全国民主联盟获得的席位低于此前乐观预期,仅以微弱优势领先,一度引发投资者的担忧,导致昨日创下历史新高的印度股市突然出现了大幅逆转,创下四年来最大跌幅。据《纽约时报》称,基准股指已下跌8%,“几乎抹去了今年的所有涨幅”。
印人党为何获得高支持率?
印度媒体认为,莫迪获得支持的最大“招牌”是发展经济。一个明显的数字是,他刚上台的2014年,印度的经济位列全球第十,但去年,印度已经前进五名至全球第五。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同比增幅达到了7.8%,好于预期的6.9%;今年增幅可望达到8%,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印度将在202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标准普尔认为,印度或最早将于2030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经济正在快速崛起,这对莫迪、对印人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加分。
二是宗教因素。莫迪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对选民产生很大的召唤力。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表示,莫迪再次当选,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让印度的政治里头注入了更多的宗教主义色彩,实际上这会影响印度整个民主政治体制。正如印度有些学者分析的,这次的印度大选是最后一次的大选,意思是,如果这次印度大选,莫迪及印人党拿了370席以上,在议会当中占了2/3以上的席位的话,印人党的优势就会从制度上面巩固了,也就是意味着以后的反对党想要反对就很难了。
三是策略因素。莫迪娴熟地运作选举机器,包括操控舆论、影响情绪,以及运用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吸引年轻人。“印度选举中,人的因素往往比政策、经济等因素更重要。”林民旺说。
莫迪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此前,在竞选宣言中,莫迪许下美好愿景:他誓言如果第三次当选总理,将使印度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2030年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甚至要在2047年印度独立百年时使印度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他还承诺,选举结果公布后,将立即启动宣言实施工作,未来施政重点将放在加强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
第三次当选总理,莫迪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虽然莫迪获得连任,但他在议会中的多数党地位将“岌岌可危”,这也为莫迪第三任期的执政带来不确定性。莫迪可能需要寻求诸如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等地方政党、或较小党派的支持,组建联合政府。
若最终情况真是如此,这将是莫迪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领导一个没有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府。而这个选择也将考验莫迪,因为泰卢固之乡党并不赞成印人党主张的印度教优先议程。
经济上,印度报业托拉斯认为,莫迪的“印度制造”虽然创造大量财富,但目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2022年至2023年,印度最富有1%人口的收入和财富份额分别增至22.6%和40.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普通民众获得感不强,直接导致今年2月,印度北部大批农民驾驶拖拉机向首都新德里挺进,发起抗议并演变成暴力冲突。
此外,“印度制造”对印度的工业化改造也不如预期,该国制造业在2022年的GDP占比仅为13%,甚至比2015年的16%还下降了3个百分点。此外,莫迪的治理带有明显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特征,虽然获得了占该国超80%的印度教徒的支持,但撕裂了社会。
外部,随着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印度早些年快速崛起之时享受到的最宽松的国际环境已不再。
舆论还指出,如何走出“有增长无就业”的窘境、抑制通胀、解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将是摆在莫迪面前的棘手任务。
通胀、失业是此次大选的关键议题,也是反对党攻击执政党的有力把柄。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以来,印度食品通胀率同比增长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高位。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更有就业的巨大压力。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的数据,印度失业率从3月份的7.4%上升至4月份的8.1%。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城镇人口失业率达到6.7%,15岁至29岁人群则上升至17%。
印度虽然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但是发展并不平衡。未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土地和劳动力等改革也将考验莫迪的治理能力,这些问题绝不是靠发福利包就能解决的。
外交政策怎么走?
莫迪执政10年来,外交似乎风生水起、左右逢源,使印度成为多方拉拢的对象。未来,莫迪的外交政策走向如何?能否继续玩转这份精明和灵巧?
林民旺预计,印度大概率将延续亲美疏华的路线。但是,对美不会一边倒、违背自身利益;对华也会拿捏分寸。因为印度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其外交奉行“印度第一”的政策,而且功利主义色彩浓重。
“印度站队美国、靠拢西方并非基于意识形态,也没有情感因素,纯粹出于功利主义的追求。对华关系制造紧张,不愿在边境问题上与中国相向而行,也是将反华作为调动美国和西方的一大杠杆。”林民旺说,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印关系未来似无调整可能。因为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印度没有调整对华关系的动力。
印度外交看似风风光光,多方通吃,但由于优先考虑短期利益而非长期战略优势,未来不无隐患。比如,与美国西方关系存在罅隙。此前,印度被指控暗杀一名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锡克教分离主义者,遭西方谴责。
“美国西方已经看清莫迪的面孔,其希望右翼印人党执政,但不希望莫迪这样的强势领导人执政。”林民旺说,这也说明美国及其盟友与印度之间的战略互信仍然脆弱。
西方舆论也指出,印度不会是西方想要的印度,双方存在价值观分歧,利益交集也不多,合作空间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