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背后的气候启示:专家呼吁科学准备与城市韧性提升
近日,北京创下1951年来12月最长连续低温纪录,河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冷12月中旬,而山西则持续受到寒潮影响。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新常态?《新闻1+1》特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和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袁宏永,共同深度解读这轮寒潮天气的影响与应对,以及极端气候背后的启示。
此轮寒潮天气影响及应对
12月25日,各地纷纷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不仅有北京创下了连续低温纪录,河南遭遇极端低温,山东烟台和威海也经历了罕见的大雪。周兵首席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降温主要是由12月份最强寒潮引起,尽管寒潮已经结束,但一些地区仍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回升需要一定的时间。
专家观点:12月份气温异常变化
周兵首席专家指出,这次12月份的气温变化如同过山车,早期异常的温暖后来却迎来异常的寒冷。在气候学上,这是非常异常的现象。然而,他也强调,这种异常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
2024年展望:更热的一年与频繁的极端天气
对于未来,周兵首席专家警示称,2024年可能成为更热的一年,同时也可能是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强大的一年。今年成为1850年以来最暖的年份,明年是厄尔尼诺次年,极端天气将更加明显。他提到历史上的极端事件,如2020年的“超级暴力梅”以及1998年、2016年的洪涝灾害,强调了对极端天气的高度警惕。
极端天气频繁,科学研究与城市韧性提升是关键
袁宏永院长在访谈中分享了未来应对极端天气的两方面建议。首先,科学研究上,需要深入研究极端灾害天气发生的规律,包括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其次,在行动上,要提高城市和社会的韧性,包括监测预警、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未来预防和减轻极端天气影响的重要举措。
在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今天,对于极端天气的频发,科学准备与城市韧性的提升将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希望通过专家的深度分析与建议,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极端天气的背后规律,为未来的气候变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