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旁遮普地区的民族宗教。“锡克”一词是从巴利语Sikha或梵语sisya的音译,意为“门徒”或“弟子”,也就是信奉锡克教的教徒。产生于16世纪初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是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特别是迦比尔宗教思想体系继续发展的产物。信奉锡克教的是锡克族,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新德里、加尔各答及坎普尔等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那邦的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及香港也有锡克教徒。 锡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湿奴城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1469年由第一任祖师拿那克(Nanak)创始。圣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此地有锡克教最大寺庙——大金庙。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
教义与经典
锡克教主张一神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是神的表现;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种姓分立和歧视妇女等都是违背神意的;只有使个人灵魂和神结合才能获得最后解脱。因此,它既反对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烦琐的祭祀礼仪,也反对苦行和消极遁世。其圣典为《阿底格兰特》,意为原初圣典。所谓原初,是指这部经典早于另一经典《十祖圣典》。《阿底格兰特》又称《古鲁·格兰特·辛格》,意即崇拜这部经典就像崇拜古鲁(祖师)和神一样。这部经典是第五代祖师阿尔琼在位时编纂的,共收3384首赞歌、15575诗节;主要用旁遮普语写成,也有少数用梵语、印地语、波斯语写的章节。主要阐述锡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学思想,宣扬历代祖师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们的颂扬。其开头部分的晨祷歌,包括38首赞歌和首尾两首引颂,概括了锡克教的基本信仰,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读。
·主要教义
1.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祖师崇拜
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祖师共十代。第一代祖师那纳克是锡克教创始人,生于拉合尔附近的塔尔万提村(今那纳克村),属刹帝利种姓,早年曾从事商业并在拉哈尔政府当过小官吏。他创立了锡克教后,为了宣扬其信仰曾周游印度各地,还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巴格达朝拜。晚年定居旁遮普邦的卡泰普尔,从事宗教宣传(见彩图)。第二代祖师安格德创造了旁遮普语的古鲁穆奇字母,著有那纳克的传记。第三代祖师阿马尔·达斯为了加强对教徒的管理和传教活动,把教徒分归22个教区,教区设教区长。教区长收受教徒纳贡,莫卧儿帝国分封给教徒的领地,也为教区所占。因而导师的特权逐渐扩大,而成为宗教封建主。第四代祖师罗姆·达斯反对歧视妇女,为教徒的婚礼创作了婚歌,并沿袭至今。罗姆·达斯在世时指定其幼子阿尔琼为继承人,是为第五代祖师。此后,祖师遂成世袭制。阿尔琼把锡克教教区组织改为行政机构,并开始向教徒征收租税。这一时期,还在阿木利则建立了金寺,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并成为该教的著名圣地。第六代祖师哈尔·戈宾德更将该教发展成为武装的宗教组织。他采用真理国王的封号,腰佩双剑,象征宗教和世俗的双重权力。此后经历七祖哈尔·拉伊、八祖哈尔·克里香、九祖得格·巴哈都尔,至十祖戈宾德·辛格时,教徒中占多数的已是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他们反对教内封建上层人物的特权地位。戈宾德·辛格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导师)手中的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权力转交给教徒的集体组织──锡克教社团。为同正统印度教划清界限,他规定锡克教徒成年时必须举行特殊的洗礼──剑礼,即用双锋剑搅匀的水洒身。经过剑礼后,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公主)。嗣后,又形成了一种叫做“五K”(五种行事,每件事印地文起首字母为K)的习俗,即蓄长发、加发梳、短衫至膝、戴铁手镯、佩剑。男子婚前要集体居住,以全副精力练习刀剑武功。在戈宾德·辛格的领导下,锡克教军队多次打败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教土邦的联军。最后戈宾德·辛格遇刺而死。十祖之后,锡克教的著名军事和宗教领袖是班达和兰季特·辛格。
改革运动
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不少人致力于锡克教的改革,先后出现多次改革运动,主要有:①尼朗迦利斯运动。领导人巴巴·达耶尔。他们把神看作无形的精神实体,主张通过默念神即可获得解脱。参加这个派别的大都是锡克教徒中的下层群众;②难陀利运动。意译为神名派或呼神派,因该派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呼喊“谢神”而得名。领导人佩·罗姆。该运动有一定的社会民主要求;③19世纪末的辛格大会运动。主张恢复锡克教原始教义,反对正统印度教及其改革派圣社,要求锡克教徒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成为独立的社会集团;④阿卡利运动。为一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组织。形成于20世纪初,后演变为阿卡利党,首任主席塔拉·辛格,总部设在阿木利则金寺。1966年在阿卡利党要求下,印度政府将旁遮普划分为以锡克教教徒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教徒为主要居民的哈里亚纳邦,承认旁遮普语为邦标准语。目前锡克教徒大部分居住在旁遮普邦,在德里和喜马拉雅山麓一带,也有部分教徒。 随着锡克教的对外传播,近年在东非、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以及香港等地区,也有少量锡克教徒。
锡克教胜地——阿姆利则金庙
锡克教胜地——金庙(Golden Temple)即位于阿姆利则市中心,整座金庙的建造共耗费750公斤黄金 阿姆利则位于印度旁遮普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接壤。锡克教胜地——金庙(Golden Temple)即位于阿姆利则市中心,整座金庙的建造共耗费750公斤黄金。 1984年,著名的“阿姆利则惨案”即发生于此。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为镇压分裂主义分子下令炮轰锡克教胜地金庙,这也导致她不久后被锡克教保镖枪杀,这一事件最终引发了当年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激烈冲突,共有约3000余名锡克教徒在冲突中被杀。 如今的金庙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剑拔弩张,人们也逐渐淡忘了“阿姆利则惨案”带来的不幸。来自世界各地的锡克教徒汇聚于此祈求平安。平静湖水上的金庙也成为了阿姆利则的象征,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金庙,据说曾是锡克教第一代祖师那纳克修行之地,城内金庙以通体镏金而组名。金庙坐落在一个叫做“神池”的水池中央,四周的墙壁上镶嵌着熠熠发光的大理石,整个建筑几乎通体镏金,白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夜晚在月光和灯光下反射出夺目的光彩。这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它不仅是锡克教徒的圣地,而且也是印度的游览名胜,每年游客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