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
辛有志 百科词典 2022-09-25 19:28:50
本教,是藏民族最古老的原始宗教,流传于中国藏族地区的古老宗教。一译“钵教”,俗称“黑教”。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在古代吐蕃和象雄地区盛行。孜珠寺是本教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据说已经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孜珠寺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庙,其海拔高度为四千八百米。孜珠寺至今还保留着本教最完整的宗教仪轨。 本教产生于藏族原始社会时期。其发展一般可分为笃本 、伽本、 觉本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称黑本,后一时期称白本,为本教的主流派。该教早期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雪山等自然物,其后守护神崇拜和祖先崇拜逐渐成为主要信仰。该教还崇尚念咒、驱鬼、禳祓等仪式,由巫师(又称本师)主持。该教经典为基础宝库、高山宝库、纯洁宝库、总宝库、行宝库等五宝库。8世纪后本教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将一部分佛经改为本教经,并据以繁衍教义;而藏传佛教各派也吸收了本教的若干内容与仪式。今西藏东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仍有本教流行。
历史
本教的发展,一般可分为笃本、伽本、觉本三个时期。笃本和伽本称黑本。觉本称白本,是本教的主流派。·笃本时期
远古时期的本教。据传在“天赤七王”时已盛行,是藏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的原始宗教。此时,本师已趋职业化,由父子、叔侄相传承。·伽本时期
相传在止贡赞普时,笃本已衰,伽本兴起。此时,在止贡赞普统治地区据说有“凶煞”,当地本师无法克制,止贡赞普从罽宾、祝厦、象雄等地请来三位本师:一位行巫觋之术,修火神法,传说他能骑鼓游行虚空,开放密藏,鸟羽截铁;一位则以色线、神言、牲血等占卜祸福休咎;另一本师善于交通鬼煞。从这时起,在藏族历史上才把早已流传的原始宗教中的一部分称为本教。伽本的巫师重视巫术、占卜、医药、星相和丧葬礼仪等,尤其重视占卜,以定吉凶。至今仍在门巴族、珞巴族流行。·觉本时期
可分为三个阶段:(a)初期。相传有一绿裙大师,将某些本教经籍埋藏地下,然后又自行掘出,对经文作出某些新的解释并加入一些有关宗教礼仪的条文,始创觉本派。(b)中期。赤松德赞王下令本教徒改信佛教。胜宝师联合本教徒将一些佛典,改译为本教经典。此事为赤松德赞王严令禁止,牵连被诛之本教徒甚众。本教徒乃将未译完的经典,秘藏于岩洞中,后世又自秘藏处掘出,遂名为本藏法。(c)自朗达玛禁佛后,出身于藏娘堆地方的辛古鲁迦,在卫地本教发展较盛的达裕卓拉,将大量佛经改为本教经,别立各种不同之名相及诠释,将其埋藏于措安哲乌穷之岩石下;以后又自称发掘到大量古代本教经,使之流传于世。辛古之后又有穷波本教徒,亦将不少佛经改为本教经典。当佛教在西藏占统治地位后,各地黑本改佛经为本教经者更为普遍。原始信仰
在原始社会里,本教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雪山等自然物。以后,随着生产力和氏族社会的发展,对守护神和祖先的崇拜逐渐成为主要的信仰,并崇尚念咒、驱鬼、占卜、禳祓等仪式。·崇拜天
本教认为天是“三界”(天上、地上、地下)之上界,为神和灵魂所居之处,藏语称为“悉补”(天界),日月星辰被奉为光明之神。吐蕃王朝举行会盟大典时,仍有“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的仪式。祭天时,用松柏枝叶焚起霭霭烟雾,认为烟雾把天和地连在一起,可以得福。为了接近神灵,古代高原氏族在山顶垒石为坛,由巫师站在神坛上呼喊天神,宰牲献祭。吐蕃王朝建立后,王室宣称自己祖先是“天神赤顿之子”,他降临世间,是作“吐蕃六牦牛部的主宰”,这个神话反映了“王权天授”观念。·重鬼右巫
本教认为世间诸物都有相应的鬼,包括人死后的灵魂也属于鬼类。人们得祸都因鬼在作祟。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几乎事事都要向鬼献祭,以求平安。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父权制的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祖先崇拜随之出现,本教尤其强调世系传承,崇拜祖先的业绩。按照本教丧葬仪式,吐蕃赞普死后,其墓内分九格,中央置赞普尸体,敷以金。墓内装满各种财宝。由“葬辛”派本师守墓,本师和王室眷属的皮肤上均涂抹朱砂粉末调成的赭色作为丧家的标志,并用以辟邪。丧家不得与他人相见。本教曾普遍实行土葬和瓮棺葬,并视财力大小,在墓内配置各种陪葬品。拉萨和山南一带还盛行天葬和地面葬,他们相信尸体被鹫鹰或犬啄噬后,死者的灵魂能上天界。·崇拜山川湖泊
西藏境内多雪山,雪崩、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因而形成了对雪山的崇拜。西藏高原上星罗棋布的湖泊经常产生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也使人们认为是湖神显灵。如拉摩南错湖,被认为是神湖,赞普对国事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先要请巫师到拉摩南错湖观看“圣影”,占卜吉凶。崇拜的山川、湖泊,据传有37处,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青海的积石山和青海湖等。经典
有五宝库:①基础宝库;②高山宝库;③纯洁宝库;④总宝库;⑤行宝库。主要著作有《十万龙经》,其中又分为花、黑、白三部分。本教徒除精学五大“宝库”外,还要学习本教三经和五部大论。 藏族日常生活中的本教仪轨——数字之选用和颜色之崇拜
每个民族对于数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概念,使用时也有喜爱和禁忌,数字之迷信,普天下都有。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在数字的使用或选择上同样如此。 在广大藏区,白色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突出的地位,最普遍、明显的就是白色的哈达。可以说白色是藏族人的共同审美追求,生活中对白色的使用相延成俗,对白色的崇拜根深蒂固,这已成为人们深厚的心理积淀。·单数“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婚嫁的日期很注重,要使婚事办得顺顺当当,夫妻婚后和和美美,就必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藏族婚嫁选用日期的数字视单数为吉祥。到女方家说媒日、择定婚期、新娘启程的时间、成大礼的时间等都要请本教法师占卜算定,而且这些日期一般都是一、三等单数,禁忌用双数,数字的选用大都是三、六、九,尤其重视三与九,六因是三的倍数故不忌讳。 藏族的文学作品、宗教生活、日常生产生活中,三之象征含义尤为广泛而深刻。 本教将宇宙分为天气地三部分,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鲁(龙)神;史诗《格萨尔》中就有“上有天神亲指使,中有年神发宏愿,下有龙神主约誓”的劝唱词;古代岭国有三大神、三大寺、三大部落、三大圣人、三大妃等等;骑士的弓、箭、刀被亲切称为随身携带的三眷属;宗教有三世佛——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长寿三尊为无量寿佛、尊胜佛母、白度母;佛法僧为三宝;生死轮回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民间象征永恒不灭的日月星为三个等等等等。这些都为数字三赋予了具体形象,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是人们崇拜之缘由。 三,在婚俗中使用也比较广泛,选择吉日一般为初三;给客人敬酒是三杯;喝酒前用无名指蘸酒向上中下三方弹三次;迎亲?上设三道祭坛或三道木排栅栏;绕桑炉转三圈、叩拜三次;婚期一般为三天;喜客选派一般为三六九人等等。唱的吉祥歌中也少不了三: 岭阿岭是檀香的,檀香岭上引孔雀; 檀香树香味第一,孔雀羽美丽为第二, 此地富饶为第三,祝三全三满永吉祥。 祝婚词中还有一曲唱出三种身份的人须分坐三席: 颂过了美酒香茶,再把满座宾客歌一曲: 在金子般的帐房里,上席铺有锦缎垫子, 中席铺有氆氇垫子,下席铺有羊绒垫子。 请智慧老人坐上席,祝福雪山永峥嵘, 请心灵手巧的姑娘坐下席,祝福孔雀永开屏张衣。 在占卜活动中,数字示吉凶,而且很重要,如念珠占卜法:卜者口颂祈文,将念珠放在两手掌心,求卦者任意抓住其间一段念珠,然后三个一组往中间数,其剩余数目为一、三是吉,六却是大凶。由此可知,在婚俗中,藏族对数字的选用视单数为吉祥,其表现形式丰富多采,追究其源,是本教文化中数字影响之所在。·“九”数及其它
单数九在本教经典中有如下记述:桑波本赤与曲坚木嫫结合后生下九男九女,九兄弟分身出九个女伴作为妻子,九姐妹分身出九个作为丈夫。这十八对夫妇是本教的世界。这里单数九象征吉利。而本教经典和传说中的九往往又与宇宙本体天界的构造有关。本教认为,地有九层,天有九重;其经典又分为九乘经论……本教这一理论是藏族崇拜单数的另一原因。藏族常用九来形容多,有一切之意,如是九十九那就多得不得了了。 人们还常用五。如婚礼入席后,每人要喝五道酒,即媒酒、问酒、知酒、接酒、喜酒;选派喜客时至少有五人,其次为九人,最多十一人,禁用双数。·崇尚白色有缘由
崇尚颜色之原因首先来自于自然的感化,就如同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现实中的存在。藏民族的白色崇拜同样是在自己生存环境、劳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从雪山、冰川、白云、羊群、奶汁、酥油以及白色的皮袄、帐篷、毡衣等等认识了白色,并将自己与白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加之雪灾给他们带来的危害,使人们对白色产生了敬畏之情,进而是白色崇拜。所以藏族的谚语中说“即使砍掉头,流出的血也是白色的”,这充分表达了藏族在心理上赋白色予崇高境界。 其次,白色崇拜是受本教文化之影响。本教信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本教思想中对含白色的自然物、自然现象的敬畏,逐渐凝结在白色崇拜之上,以白色来代替神之形象。久之,这种对白色的崇拜也被民间接受,其结果是,藏民族以白色象征正义、善良、高尚、纯洁、祥和、喜庆,而黑色则是代表对立面的邪恶和灾难。这种对白色的认知和崇拜在藏族社会中表现广泛,例如:代表珠穆朗玛峰的女神全身白色,骑白狮;格萨尔王头戴白盔、身着白甲;诸山神的化身为白人、白牛、白狮等。在人们心中,凡与白色有关的神山圣水、仙人巨兽都是体贴人、拯救人类的神,白色作为神灵的标志具有奇异的力量。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之后,形成了本中有佛,佛中有本的佛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吸收古印度崇尚白色传统,更加强化了藏族对白色的崇拜。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米拉日巴等高僧修法时穿白色僧裙,到后来凡是修噶举派的僧人都穿白色僧裙。随着藏传佛教在高原的兴盛,白塔随处可见,时时提醒着教徒对白色的热爱和崇敬。·婚俗中的白色崇拜
白色崇拜在藏族地区婚俗中的表现形式为:从说婚到完婚,礼物中不可缺少哈达;所有礼物无论吃、穿、用都要系上白羊毛;祭坛时本教的“三白”牛奶、酥油、酸奶占两样即牛奶、酥油;新娘穿白色褐衫或白色衫、骑白马;新娘在白色帐前下马走过白毡路、走入帐房蹲在右侧一块撒满大米的白毡上,有些地区让新娘用掺了牛奶的白水洗脸;认为结亲之日若大雪纷飞是幸福美满的吉兆;新娘到门口象征性地喝一口牛奶;用系有白羊毛的柏树枝蘸着掺有牛奶的水向上中下弹三次祭祀诸神等,这一切都是表示新婚夫妇幸福甜美、万事顺愿、喜庆有余。 有首情歌是这样唱的: 哈达不需要长,只求洁白质纯; 朋友不需要多,只求忠诚之友。 姑娘的回答是: 在洁白的碗里,盛有洁白的奶子; 我的心诚与否,请往碗里瞧瞧。 青海的本教寺院
青海本教历史悠久,早在吐蕃王朝时期,由于藏军、藏民的大举进入与移居,本教随之流行起业,并有了本教寺庙的出现。如今玉树县龙喜寺为一帐房寺庙,有信徒百人,名“本嘉玛”;又因为系当地拉秀部落头人与僧嘎吉共管,故称“拉秀本嘉玛”。玉树结古镇有座本教寺庙,亦受扎武头人管辖。1267年八思巴赠送释迦牟尼像唐卡一卷、护法神面具及檀香木度母像,但此寺并未立即改宗,直到元末才转化为噶玛派寺庙。这些寺庙既属当地头人掌管,表明双方之关系密切,本教亦是重要支配势力。元朝前的本教寺庙尚有木合沙下寺;称多县的赛达寺(又名赛巴寺),1269年被八思巴改宗后,更名“大乘昌隆州”。今泽库县有一个王加乡王加村,所谓“王加”系藏语“一百户本教信仰者”之变音,表明曾是本教徒之聚居区。 藏传佛教的扩展,必然与本教产生矛盾和冲突,后者多被改宗。如1349年顿珠仁钦建噶当派夏琼寺后,附近温保山上有一本教寺庙,传说寺主向顿珠仁钦送一座垫,而大师则回赠以靴子,希其自动迁移。双方关系恶化,本教徒作法放咒,但均遭失败,最后改宗佛教。称多县之巴干寺改宗止贡噶举派后,夫模并未扩大,僧人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这种奇特现象相传渊源于当初该寺二本教徒斗法的故事,致数百年后亦未曾变革。 现今青海尚有部分本教寺庙存在,总的说来规模较小。 具有700余年历史的木合沙下寺,1958年有经堂1座,僧房数十间,占地约16亩,常住僧10余人。寺产有马20匹、牛80头、羊 250只。共和县朵赛寺约建于1807年,至1958年有寺房20间,僧23人。而化隆县多西寺、下什塘寺则仅有小经堂1座。有的甚至无专门寺庙建筑,只是一个本教活动点。如循化县王仓麻、泽库县王加村等地即如此,前者有一简易经堂,后者有黑、白帐房各一顶。 其次,宗教活动较为松弛。朵赛寺僧平时居家生产,每年只集中诵经三、四次。一多西寺、下什塘寺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举行规模稍大的宗教活动。木合沙下寺虽有常住僧,但都不着法衣,形式上也僧俗无别。只有东格尔寺戒律较严,住寺僧均穿法衣,不准础,学经制度及一些宗教活动方式类似格鲁派,或认为是比较典型的觉尔本寺院。青海本教寺庙虽然不多,但本教对藏民生活的广泛影响却随处可见。如祭祀方式中的“俄博”——竖立9节长箭、上系白毛绳,表示走向天界之路,这实际上是本教的仪式。如几乎每个藏民家庭都供奉9节福箭,出卖牲畜。要拔一根毛系在福箭上;出嫁姑娘,更要在福箭旁家祀,这就是本教的招福宗教活动。此外,藏族名字中,拉加太、雍仲、鲁加本、央本等也都是本教影响的生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