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穆斯林
保安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共有1.65万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中,大河家的大墩甘河滩、梅坡和刘集乡的高赵李三个地方,习惯上称为“保安三庄”;少数散居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他县城及青海循化县。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语言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 保安族自称“保安人”,1952年在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和刘集两个地区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民族乡。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保安族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畜牧业和手工业,尤其冶铁,有着高超的制刀技术,他们制作的腰刀,精致锋利,享有盛名。 保安族的文化习俗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在节日、丧葬方面与回族大体相似。头饰上,保安族男子平时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小帽,过节或办事时,则头戴礼帽。保安族妇女普遍戴盖头,盖头颜色随年龄分绿、黑、白三种。保安族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为主食。肉食以牛肉和羊肉为主。饮料主要为酥油、奶茶以及自制的麦茶。保安族一般是整村连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平房,有出檐房和挑檐房两种类型。挑檐的房屋多一道檩柱,比较宽敞。正房坐北向南,两侧为两个大窗。屋里有火炕,炕上多铺毛毡。炕墙周围装围板或挂炕围。牛、羊、马、骡、驴等的圈,以及鸡舍、草房、厕所等都在侧后院。 保安族的文学艺术类型多样,以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展现了保安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其中民间故事内容更为丰富。民间故事《神马》就很有名,它叙述3个青年为寻找神马,历尽艰辛,最终与回族、蒙古族、藏族3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结成姻缘,形成保安三庄的动人情节。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保安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且歌颂了各族人民间的友谊和团结。从不同侧面展示保安族的文化生活,揭示保安族文化的多元背景。 (来源: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