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一张就够了(《格言联璧》:如何彻底认清一个人,看这4点就够了)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作者:洞见yebo
有这样一句古训:“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人这一生,要与无数人打交道。
但世有百态,人有千面,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分辨谁好谁坏、孰真孰假。
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曾提到4种识人方法。
掌握它们,帮你洞穿人性,辨识人心,彻底看清一个人。
1
观镇定,在震惊时
清代学者汤斌说:“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可以任大事矣。”
一个人的修养,就看他在面临变故时,是否依旧保持沉稳与气度。
《晋书》里记载了谢安的两个故事。
谢安隐居东山的时候,有一次,他和众多朋友,坐船出海游玩。
突然间,狂风骤起,小船被颠簸得东倒西歪。
朋友们全吓得脸色大变,纷纷提议:掉头回去吧。
唯独谢安面不改色,他靠着船舷,甚至还慢悠悠地吟了一首诗。
看到他如此镇定,朋友们也慢慢平静下来。
过了会,风浪小点了,谢安才缓缓地说:“刚刚风急浪高,不适合掉头,现在往回走吧。”
于是船夫调转船头,安全地划回了岸边。
事后,大家对谢安从容的气度非常钦佩,纷纷向朝廷举荐,最终谢安再次入仕。
后来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着数十万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
消息传来,举国上下都陷入恐慌当中。
而这时,负责军事的谢安,却驾车去了山中度假游玩。
他的侄子谢玄,听到消息,立即赶去找他。
谢玄进山后,一连几天,谢安都只拉着他下棋、登山。
最后谢玄实在忍不住了,就问:“敌人快打来了,您就一点也不急吗?”
谢安笑着说:“急有何用,把该做的做好,就行了。”
数日后,谢安回到京城,把将领们召集起来,气定神闲地掏出一份详细的作战书。
见他一脸的沉稳,将领们也都镇定下来,开始讨论战事部署。
最终,凭借谢安冷静的指挥,晋军在淝水击溃前秦军队,取得胜利。
苏洵曾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面对突发状况,一个人的反应和态度里,藏着他的内在修为。
一遇急事就方寸大乱,这样的人往往不靠谱,也不堪大用。
在危急关头能够沉得住气,始终冷静应对的人,才能真正给人踏实和信赖感。
2
观度量,在喜怒时
《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平日里一直是豪爽大气的性格。
可在得知关羽被害后,他怒不可遏,自此对身边人越来越苛刻。
将士们稍有过失,他绝不放过,动不动就拳打脚踢。
一日,张飞对部将下令,限三天内,为全军置办好白旗白甲。
第二天,部将范疆、张达二人进帐禀报,表示数量太多,请求宽限几日。
张飞一听大怒,当即下令责打二人50军棍。
打完后,他恶狠狠地说:“白旗白甲明天全部交上,不然,将你们斩首示众。”
当天夜里,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范张两人,便潜入帐中,将张飞杀死。
一代名将张飞,怎么也想不到,他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因为自己的暴脾气,弄丢了自己的小命。
听过一句话:“平时不知意,由怒窥人心。”
一个人在极端的情绪下,就会暴露出他真实的格局与气度。
气量狭小的人,一旦情绪失控,往往会暴露出尖酸刻薄的一面。
而胸襟宽阔的人,在一喜一怒中,都依然能以非凡的雅量包容他人。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大力倡导白话文。
当时旧派学者林纾,为了表示反对,连写了两篇小说《荆生》《妖梦》。
小说中,他对蔡元培进行了恶毒攻击,将蔡写成十恶不赦的阎王。
换做常人,面对这种侮辱,早就拍案而起了。
可蔡元培不仅没有大发雷霆,还将刚写好的书法送到林纾家中,请他指教并题序。
面对蔡元培的宽厚,林纾感到羞愧难当,立刻便写信道歉。
之后,林纾也不再攻击蔡元培,反倒与他成为了朋友。
有句话说得好:“逆境顺境看涵养,临喜临怒看胸襟。”
凡是有度量者,绝不会因为情绪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处世准则。
无论是喜是怒,都能够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世间万事。
比起那些翻脸如翻书的人,在极端情绪中依然能保持气度的人,才值得深交。
3
观精力,在饥疲时
哲学家蒙田说过: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物有三样:不屈的意志,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
一个人最好的精神面貌,是在疲乏时,依然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王阳明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站时,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是未卜的前程,还有生存问题。
那里处于边陲之地,环境恶劣,瘴疠丛生。
初来乍到,王阳明不仅没有住处,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经常有了上顿没下顿。
但不管处境再艰难,他脸上始终不见愁苦之色。
没有房子,他就在草垛里将就一夜;缺少柴米,他便去山里摘野果填肚子。
每天他都神采奕奕,一边开荒种地,一边致力于开化教导当地人。
还成立了“龙岗书院”,聚徒讲学,将自己潜心研究的学识传授给他人。
凭着饱满的精神状态,王阳明最终从苦难中,开出一朵花来。
三年后,谪戍期满,他受召入京,重新又被委以重任。
很认同一句话:
一个人的精力,就是他前进路上的燃料,能够为他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源泉。
面临低谷,有的人习惯性地发牢骚,抱怨,彻底陷进消极懈怠的情绪中。
最终不仅无法成事,还会向别人传递负能量。
真正坚韧的人,再困难的处境,也能保持积极的状态,永远不会被打倒。
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4
观操存,在利害时
有人说,利益是人性的照妖镜,是检验人性最好的试金石。
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人心黑白,分出人格高低。
清朝时期,翰林院编修李光地和好友陈梦雷,同在福建为官。
后来靖南王叛乱,占领了福建,并大肆抓捕当地官员。
李光地幸运地逃脱了,但陈梦雷因为双亲被扣押,只得假意“归顺”。
数日后,二人密会,陈梦雷突然提议:
“何不我做内应,刺探敌情,你来上报给朝廷,这事成了,你我都有一份天大的功劳。”
李光地一听,连连称妙。
之后陈梦雷一得到什么消息,便偷偷告诉李光地。
然而在上报朝廷时,为了独占功劳,李光地在情报上只署了自己的名,对陈梦雷只字未提。
平定叛乱后,李光地立了大功,被破格提拔为内阁学士。
而陈梦雷等了又等,原本期望中的封赏,却迟迟没有到来。
于是他致信李光地,请他说明情况。
没想到,李光地不仅没有解释,反而抹黑陈梦雷为“叛党余孽”,请求治他的罪。
这时,陈梦雷才恍悟,原来功劳被李光地独自霸占了。
他既气愤又失望,立即写了一份《绝交书》,指出李光地为了名利“欺君负友”。
这件事暴露后,李光地顿时被千夫所指,很快就身败名裂。
想起洛克菲勒说过:“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本质都将现形,且一览无余。”
生活里有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看上去正直温良,行为端正。
可一旦涉及利益问题,他便立马丢掉原则,甚至不惜做出违良知的事情。
而真正有德行的人,再多的名与利放在面前,他都能守住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在面对利益时的选择。
▽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想要看清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看他的行为。
一个人最真实的模样,全都藏在他的言行举止里。
遇事见修养,处世见格局,利益见人心。
学会《格言联璧》观人四法,助你识伪善,辨人心,与善者交往,与益友同行。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