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凝望世界杯摄影图片分析(曾经这张照片看哭了很多球迷,好作品是怎么诞生的?)
梅西又一次拯救了阿根廷
算上这届世界杯,梅西是第四次参加世界杯了,2006年世界杯时他才19岁啊,意气风发。前三次世界杯,都没能捧得大力神杯,铩羽而归……而且三次都是被德国战败,唉,难道德国队是阿根廷队的天敌?
梅西已有六座金球奖加身,只差一座大力神杯便圆满,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遗憾。前几天刚刚过完31岁生日的梅西,对大力神杯有着怎样的期待?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张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的梅西照片:
摄影师:鲍泰良
看梅西凝望大力神杯的眼神,是不是有一丝落寞和悲伤?当然,这张照片被人们成为“最悲伤的梅西”。
“最悲伤的梅西”拍摄始末
这张名为《一步之遥》的照片曾获得第58届荷赛体育类单幅照的金奖,拍摄者是《成都商报》的记者鲍泰良,他是全场数百名专业体育摄影记者中唯一拍到梅西凝视大力神杯那一刻的摄影师。
这张照片,看哭了很多球迷,心疼悲伤的梅西。
所以,当6月24日梅西生日那一天,这张照片又被球迷翻出来时,老宋本来想以此为选题写一篇文章,但一直犹豫不决,因为6月27日2:00是阿根廷的生死之赛,万一阿根廷出局怎么办?那不是又让梅西的球迷痛苦万分?真要是那样,这张照片很可能会给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撒盐还是小事,怕只怕天台不够用了。谁都不会想到,那么强悍的阿根廷队,竟然差一点在小组赛中被淘汰?梅西的前三届世界杯被德国送回家,史上最差也是淘汰于1/4决赛啊!
当阿根廷队终于能晋级16强时,老宋长舒一口气,对老狼说道,嗯,终于可以写了,天台用不上了。
我们回来说摄影,为什么鲍泰良能拍到,而别人没有拍到?这是技术问题吗?有技术的成分,但技术是第二位的,首先是观察力的区别,独特的嗅觉是记者的职业素养决定的。
鲍泰良在谈到这张照片时介绍到:梅西两次经过大力神杯,第一次是去领金球奖,第二次是带领全队领取银牌。
鲍泰良心中已经有了“剧本”,他料定梅西会望向大力神杯,果然猜对了。当梅西再次望向大力神杯时,鲍泰良抓拍下了这令人心疼的一幕。
好作品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也许有朋友会问:老宋,这种作品难道不是偶得天成的吗?梅西如果看都不看大力神杯,也有很大可能啊!
是的,很多伟大的作品确实诞生于偶然,你可以说这是上帝之手完成的。但是,如果没有长期培养的观察力和策划力,你就会错过“偶然”,就算天上掉馅饼你也接不到。简单地说,你脑子里如果事先想好需要什么镜头,你就会有目的的寻找、等待甚至创造机会,有这样的能力,拍出好照片就从偶然变成了必然。
2006年决赛中,摄影师用大片的黑色背景搭配齐达尔抱头的动作表达出了此时他的困境。© Lars Baron/Bongarts/Getty Images
漫无目的地见到什么拍什么,当然也能拍出好作品,但那样就真的很“偶然”了,靠天吃饭。老宋带团去旅游时就跟团友说过,你若有目的地拍摄,强于看见啥拍啥。
1966年一场比赛前,葡萄牙巨星尤西比奥在场边接受采访,现在很难再拍到这种球员、记者、球迷零距离接触的美好画面。摄影师也用这张照片将球星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偶然性是包含在必然性之中的。在长期的拍摄实践中所培养出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执行力,使拍到得“好照片”成为必然;但在什么时候能拍到,则是偶然。
这就好比你有意识地去街上拍美女,能拍到是必然,拍到谁是偶然。
我就知道会有人问技术参数
每次看到一张照片,有两个问题是逃不掉的:一个是“用什么器材拍的”,一个是“用什么参数拍的”。
关于器材,体育记者当然是用最高级的高速连拍相机和超长焦镜头。
除了对机身,体育记者对镜头的要求也是非常高,一般都是长炮居多。摄影师需要一直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拍摄,光圈也是越大越好,这样在不影响画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使用较低的ISO拍摄。
关于技术参数,其实很简单,连拍就行啦,人家体育记者用的相机一秒钟能拍十几张呢,还怕抓不到一张吗?能快速对焦才是关键。
至于参数,用超长焦镜头(望远镜头),快门速度要快些,1/1000秒到1/2000秒总可以了吧?
或者用光圈优先模式也成,你自己控制光圈,快门速度让相机决定。
这两种方式都行,你自己控制一种就好,老宋更习惯用AV……老宋从不嘲笑“全手动党”——你没看错,世上有这个党,他们用M档手动曝光,还用MF手动对焦,铁了心嘲笑用自动或半自动模式的人,对相机的智能嗤之以鼻——但是,装B也得看场合啊,M档拍静物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动态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谁给你时间去调整参数和手动对焦?有时来不及调整曝光补偿,恨不得连AUTO档都用上了。
最后,老宋在这里祝愿梅西能带领阿根廷队走到最后,捧得大力神杯,让梅西把笑容呈献给球迷,别再凉凉了!
1978年阿根廷夺冠,Daniel Passarella手捧大力神杯。
当然,老宋还有个愿望:梅西的阿根廷队,战!胜!德!国!队!大力神杯属于梅西!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