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赛为什么会有乌龙球(为什么将球踢进自家球门会被称作“乌龙球”?)
「乌龙球」指足球比赛中,球员不慎将球踢进自家大门的情况。至于它为什么叫「乌龙」,一种常见的解释是:「乌龙」是英文「Own goal」在粤语里的音译,不过这并不能成立。
因为粤语里乌龙 的读音与「Own goal」相差很大。于是,有人提出「乌龙」是「wrong」的音译,这虽然勉强能够说通,却不符合英文习惯,因为哪怕在《韦氏大词典》里也无法找到「wrong goal」这个词组。
另一种说法是「乌龙」本身在粤语里有「阴差阳错」的意思,「乌龙球」一词乃是意译。这看似比较靠谱,但是「乌龙」为什么代表糊涂却是个问题。
「乌龙」一词最早见于《搜神记》,原是狗的名字:晋时会稽张然,养一犬名叫乌龙。有奴与张然之妻私通,欲杀张然,乌龙伤奴以救主。而「龙」和「狗」的联想古已有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代表「狗」含义的「尨(mang)」字在古代也同「龙」字。
不过,无论如何这也无法和「阴差阳错」的意思结合在一起。于是又有人提出「乌龙」一词,根本就是出自香港漫画《乌龙王》。不过这一文章刊登不到一周,就有年老的读者提出质疑,提出在该漫画流行之前就已经有「乌龙」的说法。
虽然「乌龙」来自漫画的说法并不一定可信,但「乌龙」一词在 40 年代末的报刊上流行起来却并不假。在「全国报刊数据库」中「乌龙」作为形容词最早的记录就开始于 1946 年,而这也正是杂志《乌龙王》开始发行的年代。所以「乌龙」一词的流行,是和漫画杂志有些许关系的。
不过最早在报刊上的「乌龙」却并不是「阴差阳错」的意思,却更类似「背信弃义」的含义。
比如在 1946 年的《针报》中就报道了这么一则新闻:香港的印刷工人欲提高待遇而罢工,资方初时组成同盟,但新生晚报却答应工人要求,先行复版……这种行径被形容为「突摆乌龙」。
《新生晚报》并非因为「阴差阳错」才复工,而「乌龙」则指的是它「背信弃义」的行径。在香港和广东的旧报纸中,绝大多数「摆乌龙」的,并非犯下无心之失的可怜虫,而是故意为之的内鬼。
旧报纸中「乌龙」总被用来形容贪污行径
抛弃妻子的背叛行径也可以算摆乌龙
我们知道「乌龙球」在足球比赛中最为常见,篮球等其他球类运动中也有借鉴。但在体育报道中最先出现「乌龙」一词的却并非球类,而是在拳击项目。
「拳击」里的「乌龙」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假打。报道里的主人公古月氏就是提前给「鬼佬」钱,讲好说要自己打赢。但「鬼佬」先不小心把他打得「鼻血涌出」,后左躲右闪不出拳,可还是多赢了四分。最后靠着四舍五入,才把「鬼佬」领先的分数归了零。
1947 年广州《朝报》第一期报道拳赛时出现的文章标题
因为「四舍五入」运用到拳坛这样的怪事频出,作者才以讽刺的口吻说这算不得乌龙。也就是说,「乌龙」最早在体育方面,和「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从五十年代开始,「乌龙」一词可能才慢慢随着《乌龙夫妻》《乌龙将军》等电影,更具有了「阴差阳错」的含义。
1958年 4月23日的大公报
至于用在足球上的「乌龙球」,一般人都认为这一词最早出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节点,就很难说清它到底是表示「阴差阳错」还是「背叛」。
但这个时间节点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1948年1月4日的香港工商日报在报道足球比赛时便已出现「乌龙球」的说法了。
1948年1月4日的香港工商日报
倒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乌龙球」这个词多了一种新含义:裁判的误判。这个新含义倒很有可能是伴随着「糊涂、阴差阳错」这个新意思而产生出来的。
1952年12月15日香港工商晚报的标题
所以,「乌龙球」遵循的应当是四十年代末「背信弃义」的本义,和拳击比赛里的「作假」类似。很可能是当目睹球员把球踢向自家球门时,深感是假球的球迷,最先高呼起了「乌龙球」。
(*@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