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占位是什么意思(专访《大妈的世界》导演、编剧:希望平台有更多信心和魄力开发以中老年为主的剧作)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本周,聚焦中老年群体晚年生活的幽默短剧《大妈的世界》,以微总阅读量3.3亿、抖音播放量破1.7亿,豆瓣评分8.4的好成绩顺利收官。区别于以往“在家庭中桎梏于家长里短、在沟通中婆婆妈妈”的形象,剧中通过一个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大妈们在数字化社会中“弄潮”的爆笑故事,撕掉了对于老年群体落后的传统标签,成为今年开年最让人惊喜的“冷门”剧作,其背后的创作团队也获得关注。
编剧孙昊宇是大鹏工作室的合作编剧,曾参与过《屌丝男士》《若是如此》《恶毒梁欢秀》等项目。他向观察者网透露,《大妈的世界》从去年7月上旬开始创作,剧本创作了两周,拍摄也是两周,整体进度非常赶,时间很紧张。
孙昊宇编剧作品《屌丝男士》《若是如此》
孙昊宇说,剧中的很多灵感来源于新闻事件。团队内部讨论时发现,“中国大妈”是一群网络常客,她们常常作为事件当事人出现,但在以年轻用户为主导的网络世界中,她们又是失语的那一方。所以团队在创作上选择用某一个大妈的视角来展现争议话题的其中一个立场,无关对错、好坏,只作为一种个人化选择来体现。
导演彭晨曾在2018年获得第三届青葱计划十强选手,当时的获奖作品《妈妈,再打我一次》虚构了一个家长们在擂台上比赛打孩子的荒诞世界,剧中他继续用擅长的荒诞讽刺手法去表现这些故事。
彭晨表示,具体到剧中,《大妈的世界》不是在声讨或批判某一方的错误,更多是想探讨事件更深层的原因。就像在“广场舞大妈和篮球男孩争抢地盘”的一集中,最后团队特地引入了第三个群体“占车位的车主”。当三个略带争议的群体碰撞在一起,其实更想深究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平衡不同群体对公共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戴黑框眼镜者为导演彭晨
这部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大妈的生活与互联网文化相融合,也有观众质疑这会导致年纪偏大的观众难以理解剧情。
彭晨解释称,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本来《大妈的世界》的主要受众就定为年轻观众,用年轻人熟知的表达方式更易被接受。孙昊宇补充道,把当下的热点话题、情绪,加上“大妈”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容易有更多的喜剧空间。他也表示在创作中一部分网络梗的设置会考虑到年龄偏大的观众,会在“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和“老年人看得懂”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彭晨还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年轻观众可以带着家里的长辈一起看,让《大妈的世界》成为一个跟长辈交流的共同话题,“就像这几天我就得跟我妈解释说“摸头杀”是什么,我们会说比平时更多的话。我觉得把它作为一个跟父母交流的媒介,可能是它能更多承载的一些功能吧。”
《大妈的世界》是一部比较罕见地将中老年人作为主角的作品,李玲玉、穆丽燕等老戏骨宝刀不老的表现,也让观众期待有更多以中老年人为中心、老戏骨主导的类似作品面世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此,彭晨认为其实影视作品里也不乏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作品,只是这种作品受到的关注不够多。由于商业因素,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商业剧作会更少一些,但只要剧本质量够好,还是有能成为“爆款”的作品,“前两年的《都挺好》,其实最出圈的角色也是‘苏大强’,对不对?”
倪大红在《都挺好》中饰演苏家父亲“苏大强”
孙昊宇则表示,对于重点去开发以中老年为主的剧作,希望各大平台有更多信心和魄力。《大妈的世界》能够得以诞生,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包括投资、剧目体量等方面都恰好条件合适。
不过,大鹏工作室的制片人金鑫也表示,其实平台也制作过一些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角的剧集,比如《乡村爱情》。同时他也透露,《大妈的故事》确实一开始就是腾讯“十分剧场”的重点项目,幸运的是上线后还有很多“自来水”网友增加了热度。
虽然前路不容乐观,但主创们都非常希望《大妈的世界》能有第二季、第三季,甚至可能开发《大叔的世界》,进一步挖掘中老年人的生活智慧。
以下为采访实录:
1、为什么会选“中国大妈”作为创作主题?整个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彭晨:还是片方那边首先想到了要做一个大妈这样的故事,才找到我。我平时其实也比较少看,包括古偶、言情、甜宠什么的,我都比较少看,包括说找到我的,可能我也不太会想要做这样的故事。
但是当时听到“大妈(项目)”的时候眼睛就放光了,你知道吗?就觉得好像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玩,而且他也不会脱离我们一些生活的元素和生活的基调,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所以很快开始了创作。
孙昊宇:(整个项目进程)其实还蛮紧的,大概是(去年)7月上旬(开始),本来片方想在(去年)十月一号上,后来拖到年底了。当时我记得是8月20号要开机,然后拍摄应该是15天。
剧本创作也是7月上旬开始的,大概搞了两个礼拜,然后拉着导演又一起统了一遍稿。因为它是短剧,每集体量没有那么大,虽然时间很紧,但是稿子普遍是做了两版,有的多的话可能是改了三到四版。
我们这个剧一开始就定了一个调,主人公是大妈,然后加上年轻人的一些视角,因为我们从受众分析,它可能基本上主要还是给年轻人看的,所以我们把当下的热点话题、情绪,然后加上“大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样有很多的喜剧空间。
2、很多贴近生活的接地气剧情是哪里来的灵感?
彭晨:首先你需要对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其次你也需要扩大自己素材的收集,这一代年轻人很多人都很多时间都花在网络上,我们作为创作者也是一样的,成天上网,很多时候网络上很多新闻事件也会成为灵感。
孙昊宇:好多(剧集)主题来自于一些的新闻报道、热点事件。我之前肯定是不会有专门地去了解大妈(生活)相关的信息,对于大妈群体,我们内部认为(她们)其实是非常特殊的,她们在网络上经常被人提到,大多数时候大家会带有一些刻板的、负面的印象,但除了在各种社会新闻和网络热点中,大妈们在社交媒体上其实是缺失的,缺失的是她们的声音。我们的网络大部分发声的都是非常年轻的用户,大妈们经常作为事件主角出现,但她们的声音几乎是没有的。
还有一点是,我们是借一个大妈来说一个事,它可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们选一个立场,然后很具体地以“王大妈”和“杨大妈”的经历展现给大家。这事发生在她的身上,只是以她的视角,可能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是非常个人化的选择。
3、拍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或者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彭晨:拍摄中有一些很好玩的地方,其实是演员老师们带给我们的。比如(有一集是讲大妈追剧),有提到HE和BE(这两个网络热词),是(英语)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局)和bad ending(悲剧结局)的缩写。李(玲玉)老师刚拿到的时候,她就读成了(拼音)hē和bē。我觉得很好玩,这种细节可以为人物增添生命,所以我们最后也保留到了剧中。
还有一集是说王伯昭老师演的盛大爷在锻炼,然后旁边来了个阿姨捡瓶子。我们在排练那场戏的时候,捡瓶子的阿姨还没有进场,我们的瓶子已经放在那了。突然我们排着排着,旁边小区广场就走过来一个阿姨偷偷摸摸的,趁我们不注意去捡那个瓶子,我们赶快去提醒,“阿姨,这个真的不能用,这个是我们拍戏用的”,然后王伯昭老师就在旁边哈哈大笑。
但是要说我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其实还是“神探王于田”那一集。最后不是盛大爷和杨大妈跟自己的小女儿打电话,后来女儿急急地挂了视频电话。拍那场戏的时候,我发现挂完电话,王伯昭老师和穆丽燕老师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有一个很失落的瞬间。
(我)对(这个)瞬间感触还蛮深的,因为我们这帮年轻人其实大多数都是在外工作的,跟父母视频电话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挂完电话之后父母的那一瞬间。每次大家嘻嘻哈哈地在某个瞬间就把电话挂掉了,但那之后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子从来都看不到。
小小的失落那么一会,王大妈又杀进来了,说“不对,这个事情还有什么什么”,我们又重新起了一个喜剧的节奏,其实是用这些好玩的部分冲淡了一个短暂失落的瞬间。
4、剧中大篇幅的广场舞队剧情,有讲大妈们好胜心强拼命练习,也有讲大妈们不讲理争夺篮球场,大妈们有好的一面,也有应该被批评的一面,这是为了展现一个更立体全面的大妈形象吗?
彭晨:其实我是这样想的,你看包括说抢篮球场什么的,到最后我们还引入了第三方,这是停车占位的那帮人,(整个讨论的)其实是公共空间的不够,我们(年轻人)的运动空间不够,大妈的生活空间也不够。总的来说,它不一定真的是某一方的错,很多时候可能还有更多的原因在里面。
而从人物角度来说,我是觉得全是优点的人他是不可爱的,尤其是从喜剧的角度,当你做出一些人物所谓的缺点,甚至为了喜剧的效果放大它的时候,它才好玩。有一些缺点,有一些自私的人才可爱,尤其是放在作品里面的时候。
放到故事中,我觉得其实也是在虚构的情境里面,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你看最后年轻人也不打篮球了,去玩篮球剧本杀了。我觉得这也是创作的优势之一,你能提出一些更好玩的可能性。
广场舞大妈、篮球男孩、停车占位者三方“混战”
5、怎么将“大妈的生活”和“互联网文化”、社会热点融合起来?也有观众觉得有些剧情融合的比较牵强,你怎么看?
彭晨:还是一样,是一种喜剧创作的思路,尤其是考虑到我们的观众也是年轻人。如果我们特别写实地呈现大妈的生活,而不是进行一种理想化甚至戏剧化的加工的话,可能它出来的效果也不会那么好玩。
就从喜剧的角度看,哪些是大妈生活中特别的部分,哪些是我们年轻人又能有感受的部分,而哪些部分和哪些部分进行一个融合会有化学的反应?如果有的话就往下发展,到最后的判断标准还是好不好玩。
孙昊宇:其次,大妈们的生活其实也是被互联网所占据的。比如我们内部讨论,家里的长辈也刷手机,什么今日头条、抖音,尤其这两年,他们还在手机上买菜买生活用品,还有自己的群交流,其实和年轻人是一样的,只是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个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割裂,感觉大爷大妈都是上个世纪的人了。
还有就是用互联网文化,或者说是年轻人更熟知的表达,能反映我们想表达的一些东西。举个例子,我们有一集是说“互联网职场黑话”,就不好好说人话嘛。这个也有人说看了觉得很割裂,感觉一个大妈在那儿讲“黑话”只是为了制造一个效果、冲突。
但其实我们想表达的关键在最后,王大妈的女儿终于从公司回家了,她跟她妈交流,两人也是不好好说人话,(妈妈明明是想女儿的)非说“你还知道回来啊”,(女儿也想妈)但嘴上也是“你以为我想回来啊”。
中国人情绪内敛,尤其是子女跟父母之间,大家心里都是关心对方、爱对方,但是当面讲不出来,我家还有我几个朋友家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情况。
这个是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们用了一个更吸引眼球的方式,找了“不说人话”的一个比较极端的场景,就是职场。
带着“说人话翻译器”(脖子上的领结),母女俩终于说出真心话
6、剧中的大妈们不再是围着儿女灶台转,她们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是剧中希望展现的一种新时代的中国大妈形象吗?可以给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彭晨:多少是有一点,做影视作品除了客观地反映生活外,其实也需要对生活的架构有一种理想化的期盼和期待。
孙昊宇:很多老年人他其实也慢慢是往这个方向发展,以前经常是催年轻夫妻生孩子,说生完了我给你们带;现在会出现越来越多说,你们生孩子自己带,我们还要出去玩还是干嘛,我有自己的事要干。虽然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他会逐步把生活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包括很多年轻人也是这个态度,觉得你工作这么久了终于退休了,别老围着我转,别老问我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你们应该也有自己的生活。
7、剧本编写上是不是有使用sketch(素描喜剧)形式,比如“鸡蛋盲盒”等集?每一集在表现上尝试不同风格,比如“甜点”那集就使用了武侠片风格?
彭晨:我想想,包括说那一集的武侠,很多时候其实也有些惊悚的元素在里面。包括说“鸡蛋(盲盒)”一集有犯罪片的元素,“便利店”那一集想要有现代犯罪片或者剧情犯罪片的紧张元素。
总的来说,你想要更正经一些地说一些奇怪或者扯淡的事情,其实类型化的叙事手段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的基调也就是无事生非、小题大做,这种一惊一乍的感觉才会更强。
孙昊宇:是有(sketch),还有很多别的形式。
8、剧集节奏很快,而且剧本经常暗含几层深意。为什么会把这么多的信息放在一个短短5分钟的内容里,会不会担心观众因为信息量过大接收不足?
彭晨: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是)不想让东西看起来不好玩、无聊,这种元素的嫁接很多时候从喜剧的角度来说能帮助到我们。如果说大家觉得信息太密集,还可以提供重复可看性,大家还可以二刷三刷,还能看出值得玩味的地方。
孙昊宇:我们隐含的信息不能强求大家一定能够接收,只要这个东西我们事先考虑到了,可能等观众换一个状态,或者某天回来一看突然看出还有另一个意思,那就够了。因为短剧节奏快,观感很直接,更多深层的东西就看观众能感受到多少,即使感受不到,给观众看的东西是一个好的东西也是足够的。
9、导演说特意把字幕做大是为了方便年纪偏大的观众,但每一集都埋了非常密集且新潮的网络梗,会不会导致年纪比较大的观众看不懂、跟不上?如果有续作的话,会为了满足这部分群体对梗的密集程度进行一定程度削弱吗?
彭晨:其实我们的主体受众还是年轻观众,我们是清楚我们的整个传播方式应该是从年轻观众再往年龄大一些观众的一个顺序,所以说字幕设置是在为第二阶段传播做准备的。
第二阶段就是我自己也偷偷在网上看,看到很多网友说带爸妈看,我发现虽然也许可能年龄大一些的观众,(剧情)他有些能get到,有些可能get不到,但是这成为了(双方可以)讨论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是真的排斥跟长辈交流,而是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
我觉得《大妈的世界》可能就是一个大家跟长辈交流的共同话题,即使是有些地方可能不懂。就像这几天我就得跟我妈解释说“摸头杀”是什么,然后我妈会问我哪里剧情是什么意思,我们会说比平时更多的话,突然就多了一些可以共同讨论的东西。我觉得把它作为一个跟父母交流的媒介,可能是它能更多承载的一些功能吧。
(对梗的删减修改)看情况,因为密集程度跟整个剧作包括影像的节奏也是息息相关的,节奏也很重要,所以还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孙昊宇:我们还是会有一部分梗照顾到年龄比较大的观众,有些大爷大妈看这个剧可能有一部分理解不了,这是可以接受的,但肯定不会太多,要是这一季二十集里有十集看不懂那就是很大问题了。还是要取得一个平衡,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也要让老年人看得懂,其实蛮难的。
10、有很多观众觉得这部剧更像是借大妈的视角去讲现在年轻人遇到的事情,是80、90后女性变成大妈后的样子,不是当下以60、70后为主的大妈群体,怎么看这种观点?
彭晨:我觉得多少是一个融合,它既有一些60、70后为主体的大妈们的这种生活基调,但是它也有我们这一代女性可能老去后的生活侧面。但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期待在里面,希望说大家在未来能有更轻松的生活状态,有更多自己的乐趣。
孙昊宇:会有这种意味,我们年轻人遇到的问题,换个视角,当我们变老了再去看这个问题,就是一种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其次我刚刚也说了,现在的大爷大妈真不是那么老土的。
另一个是表现形式上的,毕竟我们是个喜剧,不是纪实,会有一定的夸张,但是像大妈追剧、买基金这些事都是基于生活经验的,然后提炼融合,这样大妈能看懂,年轻人也能接受。
11、这部短剧请来了许多老戏骨,也有观众借此呼吁要给优秀的中年艺人们多创作一些高光剧本和角色,不要总是男女主的爸爸妈妈这种“工具人”角色,对此怎么看?现在市面上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优秀剧本是不是的确很少,作品发挥的空间和市场也不够大?
彭晨:我知道有李玲玉老师(出演)的可能的时候,我就上网去找了很多李老师当年的资料,然后就发现李老师虽然没有演过喜剧,但是我十分确定她是有非常好的喜剧的可能性,李老师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很放得开。李老师当年可以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甚至不同性别,怎么可能没有喜剧的能力,我觉得可以说是毫不怀疑。
包括像我们的穆丽燕老师也是,我本身是穆老师的影迷,看过很多她的剧。我知道她生活中真的是很甜很可爱的,当时说到(剧中的)“杨大妈”是娇滴滴的,又甜又浪漫又有想象力,而且声音也很好听的时候,我说那肯定是穆丽燕老师,最后能找到穆丽燕老师也是非常幸运。
怎么说呢,其实影视作品里面也不乏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作品,也希望类似作品以后能受到更大的关注。我那一年的青葱(计划),其实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项目,高临阳导演的《团圆》(青葱期间定名,现定为《再团圆》),那部戏的主体其实也是4位老年人。
《再团圆》剧照 李雪健、宋晓英主演
可能我们文艺作品有很多,但商业作品以老年人为主的要少一些。只能说,如果你想要有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作品),那可能剧本的要求就更高,人物设置的要求也更高,他要真的足够好看足够好玩,才能靠质量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前两年的《都挺好》,其实最出圈的角色也是“苏大强”,对不对?所以当你有足够好的角色,(作品大爆)还是有可能。
孙昊宇:我个人理解是因为我们这个剧体量很小,而且想法是制作方提出的,他们愿意去尝试。我们就是各方面都碰上了,比较巧,就做出这部剧。当然也希望,平台能有信心和魄力多去把类似题材定成重点项目
12、现在网友呼声这么大,会出第二季吗,或者拍一部《大叔的世界》?
彭晨:应该还是很有可能,目前还在讨论中。包括我们很多演员也非常愿意接着把这个故事往下做下去,能够认真地为大家提供娱乐,我觉得其实还蛮珍贵、蛮重要的。
听闻主演之一的穆丽燕老师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期待地说“还想再拍个500集”,彭晨突然开唱:我真的还想再拍500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