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和田骏六哪个大(它是日本陆军军官的摇篮,毕业生多是侵略中国的战犯,罪行滔天)
在近代日本,曾经诞生过这样一所学校,它主要是向学生教授西方先进的军事课程和西方军事思想,但同时也用洗脑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客观地说,它为日本近代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和骨干,为日本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从该校走出的学生却成为了侵犯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战争罪犯,双手沾满无辜平民鲜血的刽子手,嗜杀成性的战争狂热分子,这所学校就是被戏称为“招核男儿发源地”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其前身是在1868年8月明治维新时期创办的京都军校,1869年迁至日本大阪,称为大阪兵学寮;1871年迁往日本东京,改称为东京兵学寮;1873年海军兵学寮成立后改称为陆军兵学寮;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建立陆军士官学校,首任校长是参加过平定西乡隆盛叛军的曾我祐准,由陆军卿直接领导。而中国的黄埔军校要在1924年才成立,晚了近50年。
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图片来源网络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喊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全盘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其中的“富国强兵”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技术,当时的日本陆军参考德国,海军参考英国,努力打造日本自己的新式军队和现代化国防;如果日本只想通过“明治维新”的改革使国家走向强盛,那么是大有可为的,但“陆士”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播撒下了侵略扩张的种子;在武力日趋强大后走向了对外扩张的歧途,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上下变得疯魔而步入战争深渊,终食侵略的恶果!
日本明治维新/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日本对军事的重视可以从不断变迁的“陆士”校址看出一二,也可以从该校的招生对象、专业设置和学制变革知其强兵雄心。1875年“陆士”第一期学员入学的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1889年,该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1898年,日本陆军设立教育总监部,学校转属教育总监领导,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时期,在日本陆军中,教育总监与陆军大臣(原来的陆军卿)、参谋总长并称“陆军三巨头”。
图片来源网络
1917年起扩大招生对象,除招收高中毕业生外,还从部队招收经考试合格的军士入学。1920年分设预科和本科,学制延长,预科两年,本科1年10个月,中间需在部队服役半年。1924年增设航空专业。1937年,预科和本科分别成立分校,本科分校迁往神奈川县相模原。1938年在埼玉县丰冈设立航空分校。1941年,预科分校迁往埼玉县朝霞。为提高军官的合成军队指挥能力,学员入学后不再分专业,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
1885年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图片来源网络
“陆士”的不断改革升级使学生的文化水平、战事素养越来越高,在日本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成为许多日本青年向往的军校,甚至日本皇族中也有人就读;如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昭和天皇的叔父——朝香宫鸠彦王就是“陆士”的20期毕业生;而更多的学生是日本青年,如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妄称日本是哥哥,中国是弟弟的松井石根,侵华日军的头号间谍土肥原贤二,还有板垣征四郎,他指挥的板垣师团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同样欠下血债的还有矶谷师团,其师团长矶谷廉介也出自“陆士”,甲级战犯荒木贞夫是“陆士”的19期毕业生,还有在我国实行“扫荡”和“三光政策”,后被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痛击的多田骏,而被我军称为比多田骏还狡猾老辣的冈村宁次也毕业于此,战争狂魔东条英机也就读该校;基本上活跃于中国战场,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侵华军官,无论是将领还是少尉多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可谓是一个恶魔扎堆的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
日本“陆士”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侵华军官,也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求学该校,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外国列强欺辱,一大批有识之士也希望师法列强,使祖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军政界要员多留学“陆士”,其中不乏名将;如:死后享受民国时期国葬第一人的蔡锷,以“陆士”第一名拿走天皇佩刀的蒋百里,参加辛亥革命的张孝准,国民党元老、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直系军阀,“东南王”孙传芳,晋绥军首领、山西王阎锡山,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汤恩伯,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程潜等等。
部分中国留学生/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在中国的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黄埔军校生建功立业的年代,那么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则是日本“陆士”中国留学生大显身手的年代;从1898年第一批赴日留学的士官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共计29期,毕业生多达1600余人,贯穿从清末经北洋到民国政府的三个时期,为中国近代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