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甲为什么那么多中文广告(欧洲杯赛场上为什么到处都是中文广告?)
今天凌晨,本届欧洲杯的小组赛赛事全部完结,16强名额也已经正式出炉,你喜欢的球队有没有成功晋级呢?
而在本届欧洲杯的球场上,除了球星精彩绝伦的表演外,最抓中国球迷眼球的,当属满屏的中文广告了。
蚂蚁集团、蚂蚁链、海信电视、容声冰箱,这些来自中国的广告,并没有去追求“国际范”,反而大多都采用了中文LOGO加上中文Slogan的形式。
这样反常的做法,让中国球迷都惊呼“莫不是进错频道,看了场中超比赛?”
除了场边的广告牌外,甚至本届的最佳射手奖也被冠名为“欧洲杯支付宝得分王奖杯” ,其造型设计形似“支付宝”的“支”字。
虽说很多国人都为国际赛事上出现中国元素而感到特别自豪,但网络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因为这些全中文的广告似乎就没打算让欧洲人看懂,难道只是针对电视机前的国内观众投放的?
因此,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企业不可能在国际赛场上打出全中文广告,比如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李军,他发文称欧洲杯赛场上的广告和西甲/德甲联赛一样,都采用了更加具先进的虚拟广告技术,这种技术能让广告投放的更加有针对性,同一块广告牌,不同国家地区的观众看到的广告内容是不一样的。
那么,中国企业如此花血本地投入广告,究竟有没有效果?
这个夏天,总有四家中国品牌——海信、支付宝、vivo和TikTok成为了欧洲杯的顶级赞助商,其中海信和支付宝都采用了大量的中文广告。
因为本届欧洲杯的顶级赞助商总共也就十二家,也就是说其中三分之一都来自中国。按照此前欧足联规定,成为欧洲杯顶级赞助商,赞助金额要达到5000万欧元以上,相当于3.75亿人民币。
四家之中,海信此前就是2016年欧洲杯和2018年世界杯的赞助商,曾在这两届大赛的球场上打出过“海信电视·中国第一”的中文标语,不过当时很多网民都质疑这样的广告是否合适,因为中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不能出现“第一”这样的违例词语。
海信之所以坚持这样的营销模式,其实是想利用足球赛事的影响力来进行国际级背书,砸钱走高端国际化路线,一旦塑造出了不错的国际形象以后,也更有利于出口转内销,让国内消费者认同。
从这几年海信在海外的营收数据来看,对三届大赛的赞助效果不能算是立竿见影,但确实让其海外市场保持着不错的增长态势。
而支付宝作为最不差钱的中国企业之一,赞助国际赛事无非是一种投资行为,能拓展海外市场固然最好,就算效果不佳也能在国内媒体上引发话题,从而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领先优势。
毕竟像可口可乐这样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品牌都在给欧洲杯做广告呢。
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广告行业已经式微,社交媒体上的流量远比球场上的广告牌更加值钱。
C罗与可口可乐的一次简单互动,虽说蒸发了可口可乐40亿市值,但也让这个印象中似乎已经不可能再提升业绩的饮料品牌又火了一把,这就是互联网流量的魔力。
海信、支付宝们如果真的想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肩负起让中国企业出海的使命,还是得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使用更加国际范的Slogan,配上更具互联网思维、更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投放广告。
起让中国企业出海的使命,还是得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使用更加国际范的Slogan,配上更具互联网思维、更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投放广告。
( T___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