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拜登称不会让中国超越美国(《中国能超越硅谷吗》: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中国)
世界经济的发展永远是个变量,何帆教授在《变量》这本书中写道:“有一些结果我们现在就能预测,但这不代表着我们能知道未来。”世界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找到其中的秩序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
尤其是世界经济遭受“黑天鹅”的冲击与洗礼后,即使是创造商业神话的硅谷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硅谷指数2020》显示近年来硅谷的绝对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硅谷模式在未来还能走多远,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企业管理的法门在哪里?
新的时代呼唤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随着中国产业链在全世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有很多不足,但其优越性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2012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华春莹回应拜登不会让中国超越美国时说:“中国的目标从不是超越美国,而是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中国”,这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但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不禁发问:中国模式是否能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能超越硅谷吗》的作者安妮卡.施泰伯对中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积极探索新时代企业管理的创新路径,为读者提供了全新思路。作者安妮卡.施泰伯博士是数字时代管理领域的专家,在瑞典查尔摩斯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过多篇文章并获奖,有超过18年的高科技公司的高管经历。
这本《中国能超越硅谷吗》一经推出便成为福布斯十大商业畅销书之一,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则认为这将是一本帮助全球企业找到新时代创新路径的书籍,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探寻中国企业未来发展之路。
1、数字时代变化无处不在
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说:“变化本身已经改变了”,尤其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数字化时代的转变所带来的变革,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因此作者安妮卡·斯汀博尔博士并没有用一成不变的固有思维去分析问题,而是把问题放在宏观的、变化的大环境中去分析、破解问题。
她认为想要破解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问题,首先应该区别一下过去的“变化”和现在的“变化”,在过去的工业时代,企业必须应对及尝试一些重大的革新例如电力的引进,而在当今的世界,商业环境更加的变化莫测,这就需要重新去定义、理解变化。
书中引用查德.佛罗里达的话:“变化是无孔不入和持续发生的。”因此作者认为“动态能力”是在“变化”世界中进行管理的关键,拥有动态能力的企业才拥有更长远的未来。
陈春花教授在《价值共生》这本书里也总结出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得出的经验:在持续跟踪中国领先企业发展的近30年时间里,她发现这些领先企业的共性特征就是持续进步、持续转型、持续自我超越。
同时她也引用了海尔的案例,并指出了海尔在数字化转型中所做出的改变,海尔已经很难被简单的定义为一家制造公司,而已经转变成一家拥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智能制造公司。应对数字时代的变化,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在积极寻求改变,不断地超越自我。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想要在数字时代获得应对“变化”的动态能力必须要掌握四个核心支柱:以人为本、二元性、创新生态、系统化,再加上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就构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系统。
管理学专家德鲁克曾说:“明天总会到来,又总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着眼于未来,掌握数字时代的管理之道,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学习硅谷模式。
但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危机与挑战,只有不断的探索更多的备选方案,才能破解新时代生存的密码,硅谷模式也需要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2、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
松下幸之助说:“非经自己的努力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本书的作者安妮卡.施泰伯博士对硅谷模式和中国模式做了深入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书中她对硅谷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在硅谷的众多企业中虽然各有所长,有各自的经营模式,但有些特质是相通的。
他们都有“宏大”的愿景和使命,例如谷歌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从中受益”;脸书的使命是“赋予人分享的权力,让世界更开放互联”等等。
同时这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更重视人的作用,在作者的调研中,尽管不同企业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但都很明确的表示合适的人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毫无疑问过硬的专业技能是硅谷企业寻找员工时需要考虑的品质,但除了技能这些公司也关注员工的其他品质如:强烈的创业精神、优秀的适应能力、热情的性格、不满现状的勇气和善于合作的品格,企业不仅仅需要的是技术,更需要能认同企业文化,快速融入企业,并为企业注入活力的伙伴。
当然作者还对硅谷企业的众多优秀品质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点十分值得管理者去深入思考。这些企业组织的关键:灵活、二元性、开放性。
灵活保证了这些企业可以平衡有限组织结构和自由创新关系的组织,更容易实现持续的创新;二元性则保证了这些企业既做好当前业务,也探索新的机遇;开放性则保证了硅谷能实现高效流动,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人与企业间相互影响与促进。
除了研究硅谷模式,作者也深入到了中国企业当中,她的团队选择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这五家正在不断发展中的企业。他们虽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也值得去研究、借鉴。
与硅谷不同的是,在世界领先的管理实践层面,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还缺少成熟的系统,不过作者认为阿里巴巴是个例外,在管理模式上比其他中国企业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其次中国企业要比硅谷企业更重视标准化工作流程,并且中国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不过作者通过对物五家企业研究发现与硅谷相似的是,他们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二元性”或“双元性”的特征,也体现出了数字时代灵活性、开放性的特质。
《国语·郑语》有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和谐确实能够产生新事物,但一味求同并不能够持续发展。
数字时代的生存之道也应如此,未来有多种的可能性,不如积极去探索更适合自己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模式,“和而不同“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正如罗振宇在2022年跨年演讲所说:“打开狭窄的商业逻辑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全局利益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和商业逻辑,我们的脑洞才能越开越大,创新的土壤才越来越肥沃。
3、以开放的心态应对挑战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中国能超越硅谷吗?安妮卡·斯汀博尔博士很肯定的说,中国已经成了发展潜力十足的创新型国家,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在实施世界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例如经过多方的调研作者发现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宏大的愿景和使命,例如腾讯的使命是:“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的品质”,而阿里巴巴则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
同时这些优秀企业都有富有远见和创业精神的创始人,例如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比大多数中国人更早地意识到互联网的可能性;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重新构建了企业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使百度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搜索门户;雷军和小米的其他创始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手机生产和销售模式,改变了以往以消费者为基础的销售模式,而变成以“粉丝”为基础。
而从组织结构层面来看中国企业也在逐渐缩小与国际大企业之间的差距,作者经过调研发现中国企业很少有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普遍具有灵活的组织结构。同时这些企业都已经开始接受开放式创新并且乐于融入生态系统。
例如,在白色家电方面和孵化器平台方面,海尔拥有数百家“小微公司”,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也已经完全采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方式。
这一切都让我们为中国企业的崛起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但仍旧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国际竞争压力的挑战、业态融合能力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的挑战等等,这些也是世界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能超越硅谷吗?答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正如罗振宇所说:“从确定性中找到切实的切入点其实事情就没有那么难。”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踏实地去找到撬动问题的那个杠杆,这才是中国企业应有的姿态。
中国已经迈出了创新之路,尽管前方道路充满曲折,但礼记里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融入中国骨子里的气质,相信只要踏踏实实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不确定的未来,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