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的下一句(简述从武昌起义到溥仪退位的这四个月,清廷内部经过了怎样的斗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清廷大惊之下,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皇太后代替5岁的溥仪发了《罪己诏》,以求得到舆论的支持。
与此同时,摄政王载沣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剿灭革命军,又命海军驶入武汉的长江水面来配合陆军作战。
然而北洋新军是由袁世凯一手训练而成的,荫昌压根指挥不动。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为了自己在华的利益不受损,也对南方革命军很仇视,他们积极要求清廷启用袁世凯,由他领兵去镇压南方革命党。
迫于无奈,清政府只好将被罢官的袁世凯再次启用。
其实,袁世凯早已对清廷生有二心了,满清朝廷也是看出来他的野心,所以之前才将他罢官在家。
袁世凯复出以后,即先率领新军攻下了汉口,随后又按兵不动,带着卫队返回了北京城。他的想法很简单,留着这帮革命党,自己的地位才会稳固,才能要挟清廷获得更大的利益。
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凯先逼迫载沣辞去了摄政王的职务。然而组成了责任内阁,总览朝政大权。
载沣是皇帝溥仪的生父,也是清廷的实际掌权者,他下台后,满清宗室子弟就没有能力挽狂澜的人才了。
且说这边,袁世凯大权独揽后,立刻又率军猛攻汉阳,又炮击武昌。
随着北洋新军对革命军的围剿,南方多省又先后宣布独立,而北方各省基本还都忠心于清政府。
一时间,南北方相互对峙起来,以军事实力来论的话,还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方军实力更强一点。
于是,为了逼迫满清皇帝退位。孙中山在和袁世凯多次秘密谈判后,答应袁世凯若是能让溥仪退位的话,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
袁世凯听了,欣然允诺。他开始大肆渲染南方军的军事威胁,力劝隆裕皇太后颁发退位诏书。
同时还允诺给予退位后的满清皇室各种优厚待遇,甚至还可以保留皇帝的尊号,仍旧住在皇宫里,每年给出白银400万两的生活费用等等。
以隆裕皇太后为首的满族宗室们,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无意义抗争之后,终于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宣统溥仪将在这天正式退位。
袁世凯毕竟脱胎于清廷官场,而且考虑到清廷在北方的巨大影响力,还是努力为清廷争取到了最大限度的待遇。比如:
溥仪仍旧可以住在紫禁城里,身边有数百名服侍他的宫女和太监。
每年拨付给皇室的生活费用是400万两,发行新币后,改为400万元。
溥仪仍旧保留有皇帝的称号,民国政府需要以外国元首的礼节对待溥仪,不得怠慢。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国初年的溥仪还是一个皇帝,在他身边有自己的大臣班底,史称“逊清小朝廷”!
我觉得吧,在历代下了台的皇帝中,溥仪的下场应该算是最好的了。他有皇帝的名分、有巨大的财富、有成群的宫女侍卫、还有宗室大臣环伺左右。
别的不说,至少从小衣食无忧,还接受了中西结合的教育,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了。
我想,即便是以好命著称的汉献帝刘协,应该也是比不过溥仪的这番好运吧,毕竟刘协可是被赶出了皇宫的哦。
当然了,如果真的和他之前当皇帝的岁月比,那也自然是比不过的。
所以呀,既来之则安之呗,溥仪只能叹一句:“朕的大清都亡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