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资讯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柒巧酱 综合资讯 2022-10-26 23:46:10

有一双灵敏的眼睛,

不断地在隐秘扫视在座领导的脸庞,

他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之中,但身体紧绷,蓄势待发。

作为全场地位最低的人,他清晰的知道的自己的角色,

适时的迎合与麻利的手脚,使他屡屡收获赞许的目光。

或许,“少年老成”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少年

老成

你是否遇到过一种人?他们在热闹的场合中默默不语,却时常抛出一针见血的观点,他们沉着冷静,从不感情用事,符合我们对老练的全部认知。

但他们并非处在老练的年纪,他们可能不过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或者他们不过是刚刚工作几年的“职场新人”。

他们确实表现出了不符合其年龄的行为,他们也总会收获“少年老成”的评价,不过他们既没有欣然接受,也没有断然拒绝。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01 冲突

所谓的“少年老成”是一种褒义或是贬义?我认为许多时候,这是一种褒义词,这个词背后所代表的是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但如果一个充满足够智慧,拥有足够人生经验的人,对一个人说出“少年老成”的评价时,必然是充满怜悯的。

因为“少年老成”的背后是冲突,是独立与脆弱的冲突、是放肆与克制的冲突、是敏感与悲观的冲突。

  • 独立与脆弱:他们独立的思考,使他们成为了同龄人的导师,但受限于导师的身份,他们很难向同龄人表现出脆弱的一面。
  • 放肆与克制:少年心情又怎么会不喜欢放肆的笑或是放肆的哭?那放肆的、极端的表达自己的喜怒,本就是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权利”,但他们却在放肆的年纪,选择了克制,他们克制自己的行为,也在克制自己的语言,他们克制自己的情感,也在克制自己的欲望。
  • 敏感与悲观:他们是敏感的,他们可以捕捉到每个人细微的情感,并根据对方的情感调整自己的行为、语言,但他们是悲观的,他们自身的情感从未被捕捉到,他们与人交往,却时感淡漠。

在世俗的眼光中,这些独立与克制,这些冷静与成熟,最终会使他们成功,这也是为何我说许多时候,“少年老成”是一种褒义词。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02 平庸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些独立与克制,这些冷静与成熟,真的会使他们获得成功吗?虽然世俗的眼光确实是如此看待的,但充满智慧、拥有足够人生经验的“少数人”,并不会这么认为。

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在《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中说道:“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

年少时,我读到这句话时不屑一顾的,我认为这是来自于学者的“清高”,来自于对社会单一价值衡量体系的不屑。

但随着我逐渐成长,我渐渐的认同了这句话,或者说我开始后悔,为何当时没有足够的体会与相信这句话。

那些“少年老成”的人,他们表现出了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成熟,这虽然表现出了足够的“社会适应性”与“环境适应性”。

但却正是隐射出其平庸一面的表现,这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与改变,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从理智和道德角度,都是一种不好的迹象。

  • 理智角度:少年老成的成熟,来自于对社会规则的深谙与对社会规则的迎合,虽然他们表现出了理智的外在,但这些知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反而使他们与同龄人割离,陷入了痛苦或是虚无之中。
  • 道德角度:成熟是对会环境、社会的评价迎合,但这种迎合并非来自于天性,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进行的匹配,本质上是通过“假面”示人,这或许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这或许是一种具有“误导与欺骗”的行为。

改变行为,去迎合社会与环境,确实可以使他们免受负面评价,确实可以使他们获得“大部分”人的赞美,但最终他们失去了自己,他们活成了社会评价的“化身”,于是最终他们成为了“平庸”的人。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由“大部分人”改变与引导的。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虽然世俗的“大部分人”,对少年老成进行了正面的评价,但这不仅使他们陷入“平庸”之中,还使他们陷入了“痛苦”之中。

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活成不属于自己年纪的样子,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使他们产生了冲突的内在。

明明他们想要脆弱,却不敢脆弱;明明他们想要安慰,却不敢寻求;明明他们想要放肆,却不敢放肆。

这种内在的冲突,使他们无论接受多少外界的赞美,也无法摆脱内心的虚无感,但是什么促使他们,依旧在不断地迎合?


01 亲社会行为

他们为什么会迎合他人?或者说他们为何愿意迎合社会规则与道德约束?我认为这是他们表现出的强烈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有着一种简单的定义,便是个体没有在明显好处的情况下,愿意为社会、他人带来利益,也被称之为利社会行为。

但相较于这种笼统的定义,我认为社会行为理论中所提到的移情动机,更能体现“少年老成”出现的原因。

当我们在婴儿时期,意识获得足够增长之前,我们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哭喊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

但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逐渐可以感受到外界与我们的互动,我们便可以感知到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而在此时,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会获得认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便会遭到打压,这便构成我们长大后强烈亲社会行为的原始动机。

“当我们学会爬行时会获得表扬,但这种表扬随着我们学会行走便会逐渐消退,而待我们学会说话时,行走所带来的表扬也会逐渐消失”。

“当我们乖乖吃饭时,会获得表扬,能听到周围的欢笑声;当我们将食物扔出时便会获得批评,或是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不满”。

那么,我们从开始能感知到这个世界与我们的互动时,便获得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行为导向,那便是符合他人希望与预期的,会获得赞美;不符合他人希望与预期的,会遭到打压。

于是我们会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从而选择迎合他人的看法。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02 超限效应

每个人都具有亲社会行为,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同与赞美,但为何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少年老成”,有些人却保持着少年的“纯真”?

原因很简单,步入社会后的经历不同、所接触的环境、人群,所受的刺激、打击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社会行为选择。

正如马克·吐温与牧师的互动所揭示的超限效应一般,如果在步入社会后,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是过于持久,我们的行为便会发生转变。

超限效应往往用来形容孩子所展现出的叛逆行为,但我认为超限后的叛逆表现只是其中的一种结果,当步入社会后面临超限效应时,可能并不会表现出反抗,而是表现出顺从。

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当步入社会后,由于对社会规则的不够了解、对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够深入,而导致没有表现出强烈亲社会行为,从而被领导、同事所打压。

面对这种刺激,如果在孩童时期往往是表现出逆反,原因在于双方关系的稳固性与感情基础。但在社会中,关系是不稳定并且具有压制性的,那么便会表现出另外一种极端,便是顺从于迎合。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03 角色认同

但仅仅是顺从于迎合,似乎不足以表现出“少年老成”的样子,毕竟顺从社会的规则、道德约束,是普遍存在的、足够理智的行为。

那么,除了亲社会行为与超限效应,什么是真正在背后起到深刻影响的动机?我认为是角色认同。

“举例:人在面临刺激后,往往会选择寻求知识的力量帮助”。

稚嫩的思想与老成的思想碰撞,稚嫩思想的价值观往往会受到冲击,结合他们所处的困境,很容易使他们进入角色认同之中寻求力量。

心理学家津巴多通过模拟监狱实验,提出了身份认同的概念,指的是人在扮演一个角色时,常常会将自己代入角色之中。

那么,我们考虑一下,稚嫩的少年看到书中的解决方法,并运用到现实中获得了积极的作用,那么,他们为了防止超限效应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同时又对书中的人物、作者产生崇拜而出现了模仿行为,最终使他们陷入角色认同之中。

他们认同的是什么角色?我认为是符合社会评价的“成熟”者,是不会受到负面刺激的“成功”圆滑者。

于是他们开始了“少年老成”,最终虽然使他们成为了“成熟与圆滑”的人,但却成为了平庸、痛苦的人。

这种来自平庸的痛苦,源自于当我们深谙这个社会运转的规则,当他们不断地对外迎合,他们便会丧失内驱动力,失去了真正想要的东西。

于是他们最终会产生迷茫,那些外物的丰满,并无法使他们感到精神的富足,迷茫过后的灰暗,使他们陷入长久的痛苦之中。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表现出了迎合社会规则与道德的行为倾向,同时为了避免超限的刺激,使他们陷入角色认同之中,表现出了“成熟与圆滑”。

但不属于其年龄的角色认同,使他们的内在自我认知产生了冲突,也使他们无法释放一些本属于自己年纪的活力与情绪。

最终,他们成为了平庸的大部分人,虽然这可能使他们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物质成功”,但并无法消除他们的痛苦。

显然,获得更多物质上的成功,并无法消除这种痛苦。


01 内省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价值衡量标准下,使不同环境的个体选择了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的不同影响到了个体在面对问题、面对选择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思考路径。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个体的认知是多元化的,由多种智力组成。

在多元智力理论中,有一项被称为内省智力,指的是个体通过观察世界规律、觉察自身内心,实现对两者的解读。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西方注重于个体,而中方注重于集体,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好坏之分,只是会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在近期的疫情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考虑他人的评价与认同,从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使集体获益;而西方则表现出了注重个体利益,忽略集体利益的行为。

但集体利益与他人评价,经常会随着事物、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一种捉摸不定的样子。

这使得“少年老成”者,往往感到困惑,时而认为自己表现的足够好、时而又觉得自己表现的非常差,最终自我价值处于摇摆状态。

我们在注重集体利益于他人评价的时候,不如稍微的歇息一下,强调内省,不通过位置、评价去评价自身。

独立的人格,从来不是对外界的迎合,而是将自己与群体短暂隔离,考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想要什么东西、最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少年老成的人很可怕(很多时候代表对少年冷静克制的褒义)


“少年老成”,仍是大众对他的评价,

但这种评价,并无法激起他内心的波澜,

他只是笑笑,便欣然接受。

*@_@*

热门文章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