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医生降薪的背后真相
近日,北京同仁医院的医生们纷纷发出感叹:“夜班费补发了,绩效奖金扣了一半,不知下月还会不会扣。” 这一降薪风波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背后的问题。
医生降薪并非孤例,近两年,全国范围内不断有医院传出医生降薪的消息。那么,医生降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问题?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医院亏损是导致医生降薪的主要原因之一。疫情影响导致到院就诊人次降低,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减少,这是亏损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业务收入,这包括患者的数量和医疗服务的价格。而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上没有定价权,价格主要由政府医保部门决定。因此,医院的收入受到政府医保政策的影响,当医院的成本和支出增加时,亏损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此外,医生的绩效工资在医院薪酬中占有重要地位。绩效工资往往与医生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挂钩,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多做医疗项目和多增加收入才能获得更多的绩效奖金。然而,由于各科室医疗项目和收入差异较大,导致了医生之间的绩效收入差异较大。这种绩效方案与医保政策不符,但在实际操作中,医院很难脱离这种模式。
对于医生降薪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钱从哪儿来”。在中国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中,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财政补贴。然而,随着医疗费用不断上升,财政支持有限,医院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平衡医生的薪酬需求和医院的财务状况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新模式。福建省三明市通过治理药品和耗材流通领域的问题,挤出了“水分”,并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医疗服务价格的动态调整和医务人员的薪酬补偿。此外,三明市还建立了一套院长年薪考核体系,将院长的年薪与医院的经济表现挂钩,从而激励医院提高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医保基金包干结余也成为解决医生薪酬问题的一种途径。通过将医保基金按县域、年度、人头总额打包给健康管理组织,实行“结余留用、超支自负”,可以引导医院从“治病挣钱”模式转变为“合理医疗与管健康”省钱。这一做法有望为医院提供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医院和医生共同努力。在解决医生降薪问题时,需要平衡医生的收入需求和医院的财务状况,同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以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医生的合理薪酬。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找到解决医生薪酬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医生能够专心致志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