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汉: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
【资讯百科在线助读】 中评社台北(2010)5月7日电/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云汉在中国时报撰文,指出西方主流媒体的问题意识又转换了,下一个十年的焦点将是有关“中国的世界”之争论,也就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意谓着世界将因此而改变。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最近《纽约时报》连续发了两篇颇有深意的报导。四月上旬《纽时》记者报导美国加州州政府已经与中国政府签署一项合作意向书,这个合作计划打算引进中国大陆的高铁系 4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园世博文化中心举行。这是升国际展览局旗。新华社 统,大陆当局承诺将提供所有的设备、技术以及工程师,必要时也可以提供贷款,并承诺雇用大量本地劳工。《纽时》的记者感叹到,一百五十年前,中国也曾帮助加州兴建铁路,不过那个时候仅仅是输出苦力。 上个星期日《纽时》记者从印尼东爪哇省采访了拉蒙岸县的县长。这位县长在两年前第一次随团访问中国,被大陆的神速发展所震惊,回来后立刻下令所有县内的小学开始教授中文,并积极寻觅华语师资。《纽时》的记者提醒读者,在苏哈托政权时代,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苏哈托执政三十年多年期间,印尼政府全面关闭中文学校,也严格限制中文报刊与书籍的进口。过去,印尼经常爆发排华事件,现在拉蒙岸县县长寄望当地的华侨能利用他们亲属网路帮助该县发展与大陆的经济合作关系。 《纽约时报》的这两篇报导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意见领袖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这二十年来的巨大转变。九十年代西方的主流媒体围绕着“中国崩溃论”的话题打转,当时的气氛是社会主义阵营大势已去,中国经济转型危机重重。等到中国大陆安然度过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第三到第四代领导人顺利接班,中国崩溃论开始明显退潮。 到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西方主流媒体的热门话题是“中国威胁论”,中国问题专家与国际关系学者不断在辩论:中国是否可能和平崛起?美国是否可能坐视这个未来唯一的潜在挑战者不断壮大?中美间的战略摊牌是否难以避免?不过,随者中美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已经紧密如连体婴,以及中国跃升为带领全球走出金融海啸的经济火车头,这个议题又很快成为明日黄花。 《纽约时报》的这两篇报导清楚的透露出,西方主流媒体的问题意识又转换了。下一个十年的焦点将是有关“中国的世界”之争论,也就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意谓着世界将因此而改变?法国《世界报》前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在二○○九年出版《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在欧洲引爆这个话题。紧接着英国《独立报》前副总编辑马丁雅克又抛出一个更震撼的话题,他在《当中国统治世界:天朝的兴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预言:中国的兴起会重新塑造“现代”的意涵与模式,世人不要期待中国会向西方模式靠拢;相反的,当中国人的文化优越感逐渐恢复以后,中国的文化辐射力量将再度开展,成为带动世界秩序重组的重要力量。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资深研究员哈尔珀推出新书《北京共识: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更将这个话题带入另一波高潮。这些畅销书的陆续出版意谓着西方观察家已经越来越担心,他们无法乐观期待一个“世界的中国”出现,他们越来越不相信兴起的中国会被西方国家所建构的主流价值观,以及现存的国际社会规范与制度逐渐同化,或是北京将选择参与及融入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来发挥其领导角色。他们反而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挑战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政体将比西方式民主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甚至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也将以某种现代形式在东亚出现,全面冲击近代西方所建构的主权国家体系。 西方世界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百多年来西方国家早已习惯于欧洲中心的世界观,早已习惯指导非西方社会、改变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改变。其实这种焦虑是不必要的,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激荡、影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从十五到十六世纪回教世界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文明也曾经是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知识分子景仰的对像。东亚在过去一百年不断吸取西方的现代化经验,过去三十年中国大陆也大量引进西方的制度,所以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不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命题,而是一组互为因果,相互牵引的辩证关系。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下一篇:送客东归(李端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