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姓
搜狐叔叔 百科词典 2022-10-27 17:09:29
【姓氏溯源】 昌姓←马姓→苗姓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5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9位,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1.0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十九个姓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马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官吏马正,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马正,是商王朝时期所设置的官位,甲骨文中已经有此官称。 马正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征伐、田猎,所辖率之部分左、中、右三队,每队百人、百马,统领长官就称作“马正”,多有王亲贵胄担当。“马正”是后世“司马”之官称的概源。 到了两周王朝的春秋时期,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的家臣之中,设置有马正之官名,掌管家族武事,地位在家宰之下。 在马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孙公钽的后裔,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的孙子公钽是个马师,即专职驯马、相马、医马,他的子孙就以马师为氏。后来逐渐省掉“师”字,改为马氏,其后裔羽颉也是个马师,就改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这支马氏形成于战国时期,其远祖为伯益,始祖为马服君。 “阏与之战”大胜后,赵奢因军功显赫而被封地马服,人称马服君。随后不久,就有赵奢的支庶子孙以其封邑为氏,改称马服氏,部分嫡系子孙则仍以赵为氏。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戎马,就是用于作战的马;田马,就是用于耕田犁地的马;驽马,就是用于驮运拉车的马。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马校人,简称为校人,是西周时期特别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君王、王族的马匹。 在典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 在马校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趣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趣马,亦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属于非常专业化的官职,专职负责鉴别马匹的优劣。“趣”,就是鉴别、确定的意思。 在典籍《周礼·地官·趣马》中记载:“趣马,掌赞正良马。” 在趣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趣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 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就相当于今天的兽医。 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 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吏圉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圉人,全称为马圉人,为秦国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骑兵如何骑驭马匹。 在典籍《周礼·地官·圉人》中记载:“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 在马圉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十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 后在春秋前期,凡具备伯爵资格的各诸侯国中,亦允许设置司马这一官职,为全军统帅,如同当今的三军总司令,其中只有楚国称其为柱国、上柱国等,职责相同。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武事也。” 到了汉朝时期,司马之职被称作“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其下各设司马、长史一人,司马主兵事,长史主文政。 唐朝时期,司马为州刺史的属官,仍掌军事。 宋朝时期,司马为州、府的属官,为上佐官之一,相当于军事参谋,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形同虚设。 到了元朝时期,司马之官称被废黜。 到了清朝时期,司马,已经成为文人对各府中辅佐知府管理政务的“同知”的谐称。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马氏,采用汉姓马氏,与其族源及与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尤其是与汉族交往的历史及汉化的程度有关。在唐朝繁荣的西域丝绸之路一带,有大量的西域人为繁荣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有的后来定居中原,世代相传至今。 如西域人马庆祥,入居临洮狄道(今甘肃临洮),成为马氏一支。 西域人马依泽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自位于小亚细亚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之属的鲁穆国,宋朝时期称“卢眉国”,即今土耳其,马依泽来华是参与编修《应天历》,书成后,宋太祖赵匡胤授其为光禄大夫、右柱国兼钦天监。“马依泽”之名系古鲁穆文字(土耳其文)的谐音汉译,随授姓马。自此,马依泽留居中原,世代相传为马氏,至今已经传衍三十六代。 回族中的马氏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马氏主要来自祖名(经名)首音。 据史籍《滇南丛话》记载:“我教之马,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首音,均可以马字译也。” 在典籍《回族人物志·明朝》中也记载:“‘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后来就成了中国姓氏了。这也就是“以名为姓”的演化过程。 在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为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也就多了。再有,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经名,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 马氏,除取祖名(经名)的首音外,还有许多是取自中后部的“马”,如乌马儿(巫马儿)、亦思马因、哲马鲁丁、默里马合麻之后裔取中间的“马”,阿合马之后裔取后部的“马”。 据文献《回教民族说》记载:即便是祖名(经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氏。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与马同,故名马元德”。又如清朝内务府回回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氏。 回族中的马氏,还有一些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氏的。据云南《保氏宗谱》中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氏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氏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记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氏马。”《中国回族大辞典》中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氏马氏。” 又据文献《回回姓氏考》中记载:在“1949年前,有一位为中国朝圣者作引导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来青海经商,在西宁娶回民女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民多属马氏,当时青海的统治者也姓马,故给子女冠以马氏……彼之子女现仍居西宁。” 这些“同姓不同宗”的马氏,极大地丰富了回族马氏的来源。 在回族马氏中,也汇入了一些兄弟民族的马氏。如在文献《中国回族·河南回族》中记载:金朝时任凤翔府路(今陕甘宁地区)兵马都总管判官的维吾尔人马庆祥(原名习礼吉思)的曾孙“马祖常在元初定居并葬于潢川县小南海,其后代成为回族,今潢川县马明远先生是马祖常第二十七代孙,他讲马家世代与回族陈姓联姻,认为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这是河南维吾尔人融合于回族中的又一例证。” 回族中的马氏,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赐姓。如在文献《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中记载: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西域鲁密国人(今伊斯坦布尔)马德路丁受明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踢姓马,封回回大师”。 又如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定亦德,西域回回,明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马,名信”。 在《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马黑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还有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 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记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 在文献《中国回族大词典》中明确记载: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 马氏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东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旧称作东乡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本意愿统一称为东乡族,因在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聚居而得名,属于因地定族。 东乡族人的姓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与其族源、形成以及发展有直接关系。公元十三世纪二十年代末,成吉思汗铁木真亲征中亚,俘获和征集了一些中亚细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这些回族人随蒙古军队来到河州东乡驻屯下来,后又被“编民入社”,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他们的后代通过婚姻和宗教信仰,逐渐融合于当地的蒙古人、汉人、藏人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东乡族。 东乡族姓分本民族姓和外来姓两类。关于本民族姓,由于东乡族族源为中亚的回族人,其先民是撒尔塔人,由古代突厥化的中亚土著粟特人、古花剌子模人和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融合形成的一个无姓的民族,原来操突厥语,信奉伊斯兰教,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自从公元十三世纪到河州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逐渐采用汉姓,如马、买、巴、白、牙、何、丁、米等,其中以马氏最为普遍。 东乡族本族姓的来源,一般采用本民族人名的音(首音或尾音)译为氏。马氏之所以多,是因为撒尔塔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首字“穆”的音译为氏,取“穆”谐音便成马氏。这便是今天东乡族中马氏占绝大多数的历史缘由。东乡族马氏常因村寨不同而有不同的支系,称谓时一般要在马氏前冠以村寨名,以示区别,如麻矢里马、东达恒马、奴拉马、难民马、果果承马等。不同村寨的马氏属于不同的阿恩德(东乡语“村落”)。 东乡族采用汉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差不多每一个东乡族人都没有民族姓而只有汉姓了。究其来源,东乡族汉姓主要有三种:一是皇帝赐姓,如何氏;二是融合到东乡族中的其他少数民族,将自己所采用的汉姓带入东乡族,如羊氏、妥氏、张氏等;三是在东乡族形成的过程中,由被融合到东乡族中的汉族人将自己的姓氏带入到东乡族中,形成汉姓。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海南省的南部,人口普查时有一百多万人。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部分,隋、唐之际被称作俚、僚。唐朝开始以黎族称之。 从黎族最早的民族起源传说来看,他们的先民没有姓,只有名,始祖的名字也就是氏族的名称。 黎族何时开始使用汉姓很难考证,但据史籍《宋史》的记载,最迟在宋朝时期,接近汉族的一部分黎族(熟黎)中已有玉、符两大汉姓。 黎族马氏主要集中于佯应黎,居住在黎族边缘地带,和汉人邻近或杂居。除马氏外,俘应黎还有邢、林、符、吴、陈等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乐东县(今海南乐东)一带。部分邢姓与马氏还说他们的祖先原本是福建、云南的汉族、回族,后因躲避官府的压迫才逃到黎族地区,并逐渐被同化为黎人。 马氏是黎族中最早使用且使用较多的汉姓之一,明朝万历年间黎族人民起义的首领马矢,是海南安定县水蕉村人。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安定县的黎民起来反抗当地官府的随意征田及占田,他们推举马矢为首领,与居林、沙湾、居碌峒等地黎民一起共同举行武装起义。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琼山县黎福等起兵响应,不久临高县番溪、番洒等村寨也闻风而起,义军直逼县城。同年冬,明王朝派副总兵黎国耀前来进剿,被马矢用计击毙。义军声势大振,所到之处,均受到人们的热烈声援。以马矢为首的黎民起义是明朝几次黎民大起义中又一次新的高潮,义军横扫澄迈、会同、文昌等县。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朝政府派兵进剿义军。同年农历4月官兵分数路直逼马矢的根据地水蕉村。经过几次激战,水蕉村、居碌峒先后失守,马矢及其助手王盖老等被杀害,起义遂告失败。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元朝时期在金朝为官的蒙古人月乃和氏,因其祖先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马祖常。其后人相传亦以其官马步指挥使命姓,亦为马氏,成为马氏一支。 巴尔虎旗蒙古族科特氏,亦称卡氏,似与叩德氏的满语为同一姓源,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马氏。 巴尔虎旗蒙古卡氏原居蒙古喀尔喀地区,原先因遭受蒙古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后有满族引位姓氏者,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蒙古第九旗。后代多取汉字“马”为氏,成为马氏一支。 另外,陈蒙古八旗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以汉字命姓,亦为马氏,成为马氏家族的一支。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本称满珠,汉译为满洲,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普查有一千另八十八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三省。它是后金国汗皇太极为适应当时的客观形势需要,于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而创立的,后来流传下来。清朝灭亡后,省掉“洲”字,简称为满族。 满族的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相当于汉族的姓。哈拉起初都是以满语命名的,属多音节的复姓,后来随着汉化过程,才逐渐演化为单音节的单姓。 满族哈拉之多,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实属罕见,前人统计至少有六百八十余个。其来源主要有五:①居住地,如清太祖时著名将领雅杀禅,因其先祖居于马佳,遂以马佳为氏,其子孙后来简化为马氏;②动植物及物品名称;③部落名称;④沿袭前代旧姓;⑤父祖名字的首音汉译。其中第一、二、五种情况皆符合马氏。 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姓也是多音节复姓,后来他们进入中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改为汉姓,满洲人哈拉的历史与此大致相同。他们入关前使用多音节的复姓,甚至一些归附满洲的汉人也争相仿效,在姓后缀上“佳”音。然而入关后,满洲人开始效仿汉人,称某佳氏。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将“佳”字省略,只留一个音节,再选用相应的汉字,这样就俨然是标准的汉姓了。选用汉姓时,他们或者以谐音取姓,或者以意译取姓。这两种情况在满族马氏中都有。 例如,据著名清朝大学士唐杜佑等所撰写的《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 ⑴.满族苍马尔纪氏,满语为Cangmajir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碧新一带地区(今俄罗斯伯力边区和滨海边区交界处比金市西部比金河口),后改汉字单姓为马氏。 ⑵.满族马佳氏,满语为Maji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里库马佳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东宁,一说今辽宁新宾嘉禾乡),以地为氏,人数并不是很多。满清王朝开国初期,马佳氏一族首领马佳·赫东额率族人五十多户归清,隶属镶黄旗满洲,后与其弟马佳·阿库噶哈共同累著战功,同授一等男爵。清军入关时,马佳·赫东额因伤留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代至十二世马佳·升寅在清乾隆已酉年得贡生,授七品小京官,后历累官职,到清嘉庆庚申年(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升迁至工部尚书兼正黄旗、镶蓝旗满洲都统、经筵讲官、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晋赠太子太保,赐谥“勤直”。其族后取原姓氏首字谐音汉字“马”为氏。 ⑶.满族玛尔屯氏,满语为Martun Hala,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马氏。 得姓始祖
姬公钽、赵奢、马宫、马庆祥、马依泽、马德路丁、定亦德、马佳·赫东额、马佳•穆敦。 各支始祖
马 团:福公之子,马团字继宗,号湘水,行悠四,天福二年丁酉乡举后汉乾祐二年为杭州右厢二幹辨周显德二年转都幹辨累官至学士,娶赵氏,诰赠夫人,合葬本处龟山,生子一:马珂。是为浙江嵊县扶风堂马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迁徙分布
详见》》马姓迁徙分布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光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郏 县:秦置县,今河南省郏县。三国时期改为龙山县,隋文帝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郡,历经唐、宋、元,元末复置郏县归汝州郡。 荏平县:今属山东省荏平县。 临安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绛。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为临汾县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代改郡为州。明洪武初处正平县废入绛州。民国初改称新绛县,今因之。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马姓家谱文献
详见》》马姓家谱文献马姓字辈排行
河北青县马氏字辈:“有志名克立维汝受国荣之文允宝镇世锡庆元宏”。 虞东干渡马氏字辈:“观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风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贤中经济治君国诗书善厥躬鹏飞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训家传尚质衷登瀛怀睿智显达式英雄宜法攀龙嗣求多起凤冲宽和端本道庄敬令闻崇恩泽深先代荣封勉尔忠品量钦景哲光耀望元通”。 满族马佳氏满族字辈:“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志谦惠延年”。 辽宁马佳氏满族字辈:“少士延熙忠诚吉庆福德保玉米”。 资料有待补充。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夫人卖饼;贤后含饴:上联典出唐朝初期的大臣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少年好学,精通《诗经》、《春秋》。客居中郎将常何家,太宗下诏令百官评论朝政得失,马周代常何写二十余条陈,太宗召见马周,任他为监察御史,后历官中书侍郎、中书令。年轻的时候,马周曾听善相术的袁天纲说:“京城里有个卖饼的女人,以后当有大富贵。”马周娶了她,后来果然成了夫人。下联典出东汉朝时期的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明帝死,其子章帝即位,马后说:“我今后只是含饴弄孙,不管政事。”章帝要为舅父们封爵,马后不许。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郏城人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发奋苦读兵书,沉勇多谋,后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青海重光: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国名士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其中马良眉中有白毛,且才学最高,俗称“马氏五常,白毛最良”。下联典出东汉朝时期的槐里侯马腾,字寿成,陇西人。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官终卫尉。青海东与北皆界陇西(属甘肃省)。 白眉继烈;绛帐授徒:上联同上(上联)。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他授徒时,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绛帐设教;铜柱立功: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援。 追赠学士;御封真人:上联典出明朝时期的礼部右侍郎马愉,字性和,临朐人。明宣德年间进士。为官门无私谒,论事宽厚,卒赠尚书兼学士。赠官兼职自愉始。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进士马钰,字宜甫,扶风人。传说,大定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四家待诏;三代推官:上联典出南宋时期的画家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人。任画院待诏,其画风遒劲严整,设色清润,自成一格。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有《踏歌》、《华灯侍宴》等传世。下联典出清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马瀟,字宛斯,邹平人。顺治进士,曾任淮安推官,生平研究先秦历史著有《绎史》、《左传事纬》等,时称“马三代”。 铜柱世泽;绛帐家声: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设绛帐以授生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武,佐汉光武帝刘秀中兴,卒后,其图形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援。 2.五言通用联: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国名士马良。下联典出元朝戏曲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其文词豪放有力,颇含讽喻。作戏十六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等七种,散,工有《东篱乐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师皇乘龙去;伏波裹尸还:上联典出黄帝时代著名兽医马师皇,善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茂陵人。他曾助刘秀攻灭隗器,击破先零羌,为东汉立下大功,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将军,年八十年余岁犹征虞沙场。尝谓宾客曰:“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卒于军。 金樽宜醉酒;绛帐自生春: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事。 3.六言通用联: 少女素雄才辩;仙姑雅号清浮: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马融之女马伦,少年时就有辩才,嫁给同郡袁隗为妻,刚结婚,二人就辩论起来,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扶风人马钰,字元宝,进士及第,后来遇到重阳子王嘉,得道术,与妻子孙氏同时出家修炼。孙氏仙去,人称孙仙姑,号清浮山人。 4.七言通用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长春留引经季长:上联嵌入元朝时期的戏曲家马致远名字。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颠: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诗人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马曰璐、字佩兮、江苏江都人。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公元1882~1982年)自题联。马寅初,浙江嵊县人。著有《新人口论》等。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步隐沦躅,授业著书: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银青光禄大夫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嗜学,善《诗》、《春秋》。武德中辅州助教。不治事,去职,筑砦钓渭,后被重用。下联典出宋朝时期的承事郎马端临,字贵与,栾平人。咸淳中漕试第一,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元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终台州学教授。所著《文献通考》,贯穿古今。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乌面将军马信庙联。马信,原是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后人为他立庙祭祀。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上联典指马融和马良。马融字季长,东汉茂陵人,历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议郎。博学高才,为当时通儒,常有生徒讲学,身后列女乐。著有《三传异同说》,注经籍多种。马良,字季常,三国时蜀汉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学,名字中都有个“常”字,马良眉中长有白毛,当地民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曾随刘备任从事、侍中。下联典指马援和马腾。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年时即有大志,先跟王莽,后归汉光武帝。隗嚣据陇西叛乱,马援用米垒成山谷,为汉光武帝指画形势,得以破隗嚣。后因功拜伏波将军。率军南征,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马腾字寿成,马援后人。汉灵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乱,马腾应召从军,因征战有功,拜前将军,封槐里侯。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以激励后人。 6.典故、趣事: 画虎类犬:源于《后汉书•马援传》。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也称作“犬”。后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聚米为山:刘秀平定了东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即准备谋取陇、蜀。为了进攻蜀地,他只有借道天水南下,过秦岭进武都(今甘肃省成县西),直趋阳平关。但隗嚣此时对归附刘秀有些动摇,后来干脆公开与汉朝对抗。马援多次写信劝说,他非但不听,反而认为马援背叛了自己。马援见隗嚣与刘秀彻底决裂,立即上书刘秀,表示愿意归附东汉王朝,消灭隗嚣,并将隗嚣内情及灭敌计划面陈刘秀。刘秀便给他精兵五千人,让他驻扎在陇陕之间,招纳隗嚣部将,以分化瓦解隗嚣,并牵制、消耗隗嚣主力。后来,刘秀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亲率大军到了漆县(今陕西彬县),因对陇地山川要隘不甚了解,于是急召马援面议权宜。马援星夜赶到,他针对隗嚣的用兵特点及军事部署作了透彻的分析,还在刘秀面前用米堆积沙盘模型,显示当地的山川地形,指明各路兵马进退要道。这便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采用的沙盘。刘秀随即率军数万,依马援计划布置,不久就击败隗嚣。“聚米为山”亦传为佳话。 马融绛帐:东汉扶风人马融,字季长(或作“常”),他博治群经,而生性旷达,不拘礼节/他爱好音乐,弹琴、吹笛,并得其妙。著名学者卢植、郑玄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常坐在高堂之上,悬挂着绿色纱帐,帐前教授学生,帐后排列妇女乐。后因以“马融绛帐”等指讲坛或老师。柳亚子《四月十六夜徐老特立羔访奉呈一首》:“马融绛帐多英杰,屈子《离骚》未寂寞。” 马援标铜柱:东汉马援在交趾树立铜柱,作为东汉南边的疆界。元朝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曲之二;“坐上酒初残,灯下剑空弹。马援标铜柱,斑超指玉关。” 大脚马皇后:马氏乃明朝开国皇后,朱元璋的老婆,马氏脚大,随夫行军方便,她不仅为丈夫掌管文札,而且还经常出谋划策,甚至朱元璋没料到的事,她都预见到了。一次,朱元璋主力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于是马氏便立即带领眷属和后勤也随之渡江。“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马氏的足智多谋使义军避免了一场惨重的损失。大军过江后占据了江宁(今江苏南京)。朱元璋戎马倥偬,战无虚日。兵将席不暇暖。马氏亲自率领将士眷属给士兵缝洗浆补,有时彻夜不眠。士兵们很受感动,打起仗来都以一当十拼命向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册封马氏为皇后。马后共生五子,教子很严。一次,因小王子顽皮,不听管教,老师李希颜一气之下,不慎用笔管戮伤了他的额角。小王子哭着跑去告状,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马皇后忙从旁劝解:“几有使制锦而恶其翦者;夫曲谨妇辈之爱也,而以责师傅可乎?”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不但没有惩办老师,反而把他提升为左春坊右赞善。朱元璋对马皇后十分敬重和信赖,要求女史官把她的见解、建议记入史册,用来教育后代。明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故,终年五十一岁。后与朱元璋合葬在南京钟山南麓明孝陵。 马、王对笑:隋朝时,有一位姓马的人和一位姓王的人有一次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姓马的人便嘲笑“王”字说:“你这个‘王’啊,原来本姓‘二’,只因为你漫天走来,所以用‘钉子’钉住了你的鼻子。”姓王的人立即戏弄“马”字:“你这个‘馬’啊,原来本姓‘匡’,拗着你的尾巴往东北走,你的背上驮着王郎。”二人各遇幽默高手,一时大笑尽欢。 “拍马屁”的由来:蒙古人平日牵马与人相遇时,习惯于互拍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并没有谄媚奉承之意。但有些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因此,不管权贵的马怎么样,都貌似内行地拍马屁股连声称赞说:“大人的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屁”就成了溜须奉承的代名词了。 白马驮经: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白马青丝: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把寿阳来。”后来侯景叛乱,果然乘白马,兵都穿着青衣。后以“白马青丝”指叛乱。清黄景仁《寿阳》诗;“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 白马青流:唐末,朱温谋士李振不是进士出身,很痛恨进士出身的大臣,他怂恿朱温,将宰相裴枢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而且说:这些人自称清流,是应该把他们投入浊流。后称其事为“白马清流”。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牛怨李谁家事?白马清流异代悲。” 万马齐喑:宋时,西域进贡一马,头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到养马房里,“振鬣长鸣,万马皆喑”。后以“万马齐喑”喻沉闷的局面。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碧鸡金马:西汉时,传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朝廷派谏大夫王褒往祀。见《汉书•郊祀志下》。后用为蜀地或赴蜀使臣的典故。清丘逢甲《来诗有忧滇意三叠前韵》:“碧鸡金马终无恙,休向乡关起暮翻。” 非驴非马:西汉时,西域龟兹王多次来朝贺。他喜爱汉衣服制度回国后也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处处模仿汉朝。外国胡人都说:“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赢也。”赢,即骡,由马驴杂交而生。后因以“非驴非马”形容不伦不类的事物。瞿秋白在《乱弹•新英雄》中说:“不是活人说的话,也不是死人说过的话,而在于非驴非马的骡子话。” 马革裹尸: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马立葬滕公:汉初的夏侯婴,封滕公。传说也有一次驾马车至东都门,马立不行,长久地以足跑地(刨土)。于是使人掘地,得石椁,上有科斗铭文,请教了叔孙通,才知道写的是:“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后来夏侯婴死即葬于此。一说为夏侯婴死后,葬车至东都门外,马立不行,跑地得铭,遂葬于其地。后以“佳城”、“滕公宅”喻指墓地,本此。唐李端《张左丞挽歌》之一:“鸟来伤贾傅,马立葬滕公。” 立仗马:唐朝时,李林甫为相,当时谏官俸禄都优厚,没有人肯进谏。只有身为补阙的杜琎,上书对政事提了意见,被降官下邳令。他说:“你们不见那些立仗马(立在宫门外作为仪仗的马)吗,整天不说话,一作声就被斥了?”后以“立仗马”比喻不起作用的谏官。《聊斋志异•续黄粱》:“朝士窃窃,似有腹非,然各为立仗马。” 老马识途:相传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等仲、隰朋进攻孤竹国,回来时迷了路。管促说:老马能识途。于是让老马在前面走,大家跟着,果然找到了归路。后以“老马识途”等喻富有经验或富有经验的人。汪赵执信《为求书者所苦戏题长句》:“诸君且休共和谈,老马识途犹尚堪。” 盲人瞎马:东晋桓玄、殷仲堪等人比赛说惊险的话,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位参军在座,他最后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眇一目,听后说:“咄咄逼人!”后以“盲人瞎马”等比喻处境危险或冒险。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马地去乱闯。” 指鹿为马:秦权臣赵高,为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在秦二世面前,指着一只鹿,硬说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是鹿。”问左右人,有的怕赵高,说是马,有的不说话。也有说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赵高的暗算。从此群臣都怕赵高。后以“指鹿为马”等比喻颠倒黑白。《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避骢马:东汉桓典为侍御史。时宦官专权,桓典常乘骢马,无所回避。京师畏惮,有“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之说。后以“避骢马”等形容御史的威严。明何景明《寄赠王子衡御史时按关中》诗:“豺狼避难所骢马,神鬼泣龙泉。” 骥伏盐车:有匹上了年纪的好马,“服盐车而上太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还是上不了山。伯乐看到后,给它卸下车辕哭,这匹马也“仰而鸣,声达于天”。后以“骥伏盐车”喻才能受到压制。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争奈尘理,未逢鉴识,譬之剑沉丰狱,骥伏盐车。” 马姓名人
·马姓历史名人
马师皇:(生卒年待考),黄帝时代著名兽医。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著名东汉初期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马援为扶风马家祖先,后世出过许多名人。马腾、马超、马均等为其后裔 马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为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学问的人,经学家、文学家,对古代经典研究非常之深,学生有千余人,他讲课时座在高堂,有女子奏乐,很有气派。一生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武:南阳湖阳(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将,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归刘秀,被封为扬虚侯。 马皇后:(公元39~79年),马援之女。著名东汉明帝的皇后。 马腾: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初为凉州刺史司马,曾与韩遂割据凉州,后被曹操所杀。 马超:字孟起,马腾之子,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三国名将,出身于凉州豪强家族。 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湖北宜城)。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马钧: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人,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而闻名,曾制造翻车,指南车等,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 马周:(公元601~648年),字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山东茌平镇马庄)。著名唐初重臣、政治家。 马殷:(公元852~930年),字霸图;许州鄢陵人。著名五代时期楚王。五代唐庄宗李存勖灭梁,马殷被封楚王,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置官属。在位二十七年。 马钰:宋代进士。传说,大定年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与夏圭、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与夏圭并称“马夏”。 马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画家,曾官至抚州巡府。擅画山水,兼工书法,能诗。 马注: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回族,对佛学和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著有《臣权》、《樗樵》、《清真指南》。 马欢: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参加郑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译,著有《瀛涯胜览》。 马荃:(生卒年待考),女,字江香,马逸之妹,龚克和之妻;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马端临:江西省乐平市人,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一生博览群书,历二十年著成《文献通考》,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丽高雅,意境高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散曲和杂剧,以描写王昭君的《汉宫秋》为其代表作。 马秀英:(公元1332~1382年),女,安徽宿州闵子乡新丰里人。著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 郑和:明代航海家,本姓马,回族。 马世龙:(1594~1634) 字苍渊。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明末将领。 马建忠:(公元1845~1900年),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人。著名清朝末期语文学家。著有《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马福禄:(公元1854~1900年),回族,甘肃河州人(今甘肃临夏),著名义和团运动时期奋勇抗击八国联军最著名的回族爱国将领。 ·近现代名人
马君武:(公元1882~1939年),原名道凝,改名和,号君武;广西桂林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诗人。 马寅初:浙江省嵊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历任几大名校校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马连良:(1901-1966 ),北京人,回族。当代京剧演员,工老生。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马叙伦:浙江省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后参加革命,历任人大常委,政协、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马珏雯(1928年~),当代博物学家,祖籍江苏扬州。主要涉足植物学,昆虫学,参与《植物学》早期译本翻译,晚年主攻动物心理学研究,涉及领域为动物梦境及阈下知觉分析。 马可:(公元1918~1976年),江苏徐州人。著名现代作曲家,音乐学家。创作了秧歌剧《夫妻识字》、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参加歌剧《白毛女》创作,是主要作曲者。 马宗晋:(公元1933~今),原籍吉林市,生于吉林长春。著名当代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三立:(公元1914~2003年待考),回族;甘肃永昌县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弟子遍天下。 马相伯:(1840—1939年)爱国老人,天主教徒 马元章:(1854—1920年)回族,伊斯兰教哲赫林耶第七辈沙沟门宦教主。 马一浮:(1882—1968年)国学大师 马小灵:香港配音演员 马浚伟:香港演员及歌手 马英九:台湾地区领导人 ,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南省衡山县。 马兆骏:(1959年5月6日-2007年2月23日)台湾知名创作歌手、唱片制作人及广播主持人,昵称“马爷”。 马国贤:台湾男演员 马幼兴:台湾男演员 马永成:台湾前“总统府”副秘书长,被指控涉及多宗弊案。军事界(中将以上)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经名尤素夫·马本斋,回族,河北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马尚德:(即杨靖宇)(1905—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为其在东北工作期间的化名。 马仲英,民国期间西北军阀,回族,原名马步英。 马 驰:(公元1933~今),黑龙江方正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马凤桐:(公元1936~今),山东无棣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马占民:(公元1932~今),河北深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马伟志:(公元1930~今),黑龙江穆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马辛春:(公元1925~今),直隶巨鹿人(今河北巨鹿),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马秉臣:(公元1928~今),河北阜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马炳芝:(公元1940~今),河南固始洪埠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马鸿逵:(公元1892~1970年),回族,字少云;河州人(今甘肃临夏),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马步芳:(公元1902~1973年),回民,字子香,经名胡赛尼;积石山县莂藏乡人,马麒第二子。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马励武:(生卒年待考),陕西华县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马法五:(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四十军军长。 马 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云南绥靖公署副主任。 马占山:(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东北挺进军司令。 马敦静:(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宁夏省兵团司令官。 马玉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苏鲁战区第一路游击队总司令。 马惇靖:(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八十一军军长。 马继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八十二军军长。 马呈祥:(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骑兵第五军军长。 马素远: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炮兵学校校长。 马登鹤: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马中武: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人事次长。 马履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家安全局”副局长。 马纪壮:(公元1911~今),字伯谋;河北南宫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 马安澜:(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 马鸿宾:(公元1884~1960年),回族,字子寅;临夏县韩集镇阳洼山人,马福禄长子。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