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
马云蚂蚁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8:52
【姓氏溯源】魏姓←陶姓→姜姓 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6%。陶姓用拉丁文表示,常用的有 Tao、 To、Tou、Dao等。
陶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 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 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偃姓,出自远古东夷族首领、六安国始祖皋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玄鸟(乌鸦或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叫做大业。大业娶黄帝父亲所属的少典氏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即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 皋陶,名繇,字庭坚,亦称咎繇、皋繇,是东夷少昊之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属于偃地,舜帝因而赐皋陶为偃姓,后为东夷族首领。 皋陶在舜帝执政时期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士师(最高司法长官),传说其长相为青脸鸟嘴,铁面无私,是古代传说中最公正的法官。他饲养有一只独角羊,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皋陶审理案件,遇到疑难时就牵来神羊,神羊只用其独角触有罪的人。 皋陶在世之时,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的公琴之地封给其后裔,称皋城(今安徽六安),今安徽省的六安市仍有皋陶墓,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皆是皋陶的后人。 在史籍《史记·帝王世纪》中记载,皋陶在掌管司法时,称其职为称理正,创造了“划地为牢”的监押制度,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中国从此开始有了监狱。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数千年来上下监狱尊立为狱神。 皋陶与尧、舜、禹同被后世尊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又是远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于皋陶始创理正之职,因此后世历朝历代的最高司法机构皆称大理寺,并由此诞生一支李氏,皋陶成为李氏始祖。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以始祖皋陶为荣,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特地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在皋城的皋陶后裔子孙中,有一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殷商时期即称皋陶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皋氏,世代相传至今。 特别要说明的是:源出皋陶裔脉的这一支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今读táo(ㄊㄠˊ)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 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颛顼的后裔吴回在帝喾高辛氏时期成为南方的部落首领,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今山西安邑),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称昆吾氏。 传说,昆吾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任陶正。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记载:“昆吾,圜器也。”圜器,就是陶壶,因此“昆吾”的原始本意就是“壶”的别称,“昆吾”用来比喻圆形物体。在后世中,有传说的神兵利器“昆吾剑”,在古代十大神兵之中排行第三,乃剑中之祖,据说是由盘古氏第八代始祖的脊椎骨所化。真正的“昆吾剑”,根本就没有剑刃,剑体浑圆,合“昆吾”之意,只不过剑端尖锐,因此,昆吾剑实际上就像一把特大号的锥子,俗称铗。 据史籍《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记载,楚灵王芈围曾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说明了许昌曾是昆吾的封地,筑宅于斯。不过,在《左传·哀公十七年》中又说“卫国有昆吾之观。”春秋时期卫国的昆吾之地在今河北省的濮阳县。当初商汤王朝兴于今鲁、豫之间,商王朝的缔造者汤先平定了、河北、河南的北境,然后向南攻击夏桀。夏桀败后,向东南方向的安徽巢湖地区逃走。按夏桀不向西北走而向东南逃,显见当时中原地区的伊、洛以西之地还未开辟。因此,远古昆吾当在今山西省安邑一带,后迁至今河北省的濮阳县,最后迁于河南省的许昌市一带。 在夏王朝被商汤所灭之后,昆吾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职业为姓氏,称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 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 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远古舜帝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帝把部落首领禅位给大禹后,大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自己继承帝位,建立了夏王朝,之后把先舜帝王族后裔封于虞(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因此舜帝之后裔多以“虞”为姓氏。 到了西周初年,舜帝的裔孙虞阏因其父虞思曾官至殷商陶正,故而虞阏也被任命为陶正,继续管理陶质器物制作,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陶氏,正确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宰相魏冉的封地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魏冉,全名为芈魏冉,楚国贵族,随姐姐芈八子嫁给秦武王嬴荡时到秦国,芈八子是楚怀王熊槐的女儿。由于楚怀王早先给魏冉的原封地在穣邑(今河南南阳邓县),故号穣侯。 周郝王姬延八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无子,由异母之弟嬴稷(嬴则)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于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三十年后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由其孙子赢政统一了中国。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生母芈八子的异父之弟,即秦昭襄王的舅舅。在秦武王暴死时,秦昭襄王年纪还小,当时王位争夺激烈,是魏冉采用了铁血手段,残酷诛杀了所有政敌,才使他的外甥嬴稷得以即位。之后,芈八子成为秦宣太后,主持国政,魏冉被封赐陶邑(今山东定陶),这在典籍《战国策》中有记载:“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 影响和支撑秦昭襄王政权的最重要三栋梁,就是舅宰魏冉、大将白起与丞相范睢。 从周郝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开始,魏冉数度担任当秦国宰相,掌握大权。魏冉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对秦国开疆拓土有很大的贡献。是他大力推荐白起当秦军大将,向南攻取鄢城、郢都。而自己采取向东与齐国和解的策略,使周边诸侯国君屈服归附。秦国所以迅速强大,魏冉功不可没,人们可以在《战国策》中看到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秦昭襄王执政前期,国家大政基本上由秦宣太后把持,由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显、泾阳君嬴悝这四人掌握实权,秦宣太后通过这四人径自号令天下。 但是,魏冉为人独断专横,就连出使外国回来后,也从不向秦昭襄王汇报。他仰仗着扶持秦昭襄王的功劳权势,随意压制各附属诸侯国,甚至任意使用秦国的国书,随意调动秦军攻击一国或任何地方,一时沒有哪支军队敢拒绝其调置。每当秦军战胜时,战利品都先送到他的封地陶邑去。有这样的宰相做榜样,芈戎、嬴悝也都横行专断、肆无忌惮,嬴显甚至来去自由,对秦昭襄王也不理睬。 应当说,魏冉的一生是真正效忠秦国、总是为秦国利益打算的,对秦国的强大有盖世之功。然而,再大忠心和贡献都不能允许“专权横行,骄傲贪暴”,而魏冉的这一致命伤误恰恰被秦国另一位重臣范睢抓住。 这时的范睢已取得嬴稷的信任,逐渐由原来的客卿地位转为掌握实权。在周郝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范睢向嬴稷痛诉魏冉“专权横行,骄傲贪暴”罪过,并严肃剖析臣权过重的后果:“臣僚如果受到过分的依赖,享受特权,君王就变得非常卑下……现在,从最低级的官员到中央各部门首长,以及大王您的左右侍卫,几乎全是宰相魏冉的党羽,每每想到大王在政府中那么孤立,便禁不住替您汗流浃背。一旦您不幸死亡,主宰秦国的恐怕就不是您的子孙啦。” 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开始削弱魏冉权力的举措。周郝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宣太后芈八子逝世,魏冉立即被解除全部朝堂职务,被迫返回他的封地陶邑去养老。之后,秦昭襄王立即任命范睢当宰相,封为“应候”,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为秦国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 在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与芈姓熊氏、魏氏、穰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 陶谷,公元903~970年,原名唐谷,出生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纷乱时期,原唐朝沙陀部人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称后晋高祖皇帝,唐谷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北宋初年,陶谷曾出使南唐政权,时南唐国力弱小,因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李煜面前出言不逊。南唐大臣们十分愤怒,便设下一个圈套:派宫妓秦兰扮做驿吏之女去引诱他。结果,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一见到温婉美丽的秦兰之后,不禁为之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变得庸俗不堪,遂败慎独之戒。 几天后,南唐后主再次设宴招待陶谷。陶谷一转脸,再次摆出了正人君子的派头。南唐后主举起酒杯,令秦兰出来劝酒唱歌,其歌即是陶谷所赠之词,顿时整得陶谷面红耳赤,狼狈至极。 明朝时期,唐寅特意绘有一幅“陶谷赠词”之画,在画中,人物刻画工谨微妙,陶谷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着红烛。秦兰则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情态生动逼真,正是赠词前后的情景。背景之树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画屏也都精心刻画,不独布局得体,设色秀妍,而且理趣兼优,形神俱佳。画面右上有唐寅题诗:“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诗情画意,寓意殊深。 陶谷的后裔子孙,皆随陶谷改唐为陶,世代相传为陶氏,又成陶氏的一支,读音作táo(ㄊㄠ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唐古尔氏,亦称托库尔氏,世居科尔沁、毛家屯。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通古斯语为Tanggur,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妥氏、托氏等。 ⑵.蒙古族陶佳氏,世居伊苏、察哈尔。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o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⑶.蒙古族陶国浑氏,亦称陶郭混氏、陶古浑氏,是蒙古巴尔虎部的一个分支氏族,原居蒙古喀尔喀地区(今蒙古国)。在明末清初,巴尔虎部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所控制,后因不堪遭受蒙古大汗噶尔丹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人万余摆脱其控制后南下,游牧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一带。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议,康熙大帝下诏,将巴尔虎蒙古全族移驻至盛京地区(今辽宁沈阳),其中的陶国浑氏族人奉命驻守凤凰城(今辽宁丹东),他们在后在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满州蒙古第九旗。清朝中叶以后,陶国浑氏族人大多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姓氏。 ⑷.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乌喇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秦氏等。 蒙古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九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绰罗氏,亦称绰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卓鲁部,满语为Colo Hala,汉义“名号”,世居黑龙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⑵.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陶寇洛氏,陶库尔氏,陶侯咯氏等,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世居虎尔哈、乌拉、叶赫、松花江、喀穆、奥里迷、毕瞻、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托氏、妥氏。 ⑶.满族托勒佳氏,满语为Tolgiya Hala,世居齐齐哈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郭氏等。 ⑷.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唐氏等。 ⑸.满族托谟氏,亦称托牧氏、托诺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帖暖部,满语为Tomo Hala,世居伊巴丹、哈达、叶赫、齐齐哈尔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乔氏等。 ⑹.满族托里氏,亦称托立氏,满语为Tori Hala,汉义“神镜”,世居黑龙江沿岸,清朝晚期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⑺.满族鄂岳氏,亦称鄂约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准部,满语为Eyo Hala,汉义“地窖”,世居叶赫、哈达、锡伯里城,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赵氏、鄂氏等。 ⑻.满族尼拉氏,亦称那图拉氏,满语为Nila Hala,世居叶赫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 满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达斡尔族达尔陶氏,亦称多尔托尔氏,世居黑龙江伊敏、呼兰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rta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陶氏、达氏等。 ⑵.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陶氏。 达斡尔族陶氏读音皆作táo(ㄊㄠ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唐尧、皋陶、虞阏、魏冉、陶谷。 各支始祖
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子一:嶽降。 资料有待补充。迁徙分布
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两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陶氏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氏的始祖,就要说到中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氏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氏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今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氏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氏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氏,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 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氏的血缘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陶氏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朝时期,陶氏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据《姓氏考略》记载,陶氏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 周朝以前,陶氏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氏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氏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氏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氏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氏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氏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氏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氏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 宋朝以前,陶氏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氏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氏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氏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氏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 明朝初期,陶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氏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 清朝时期,陶氏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氏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氏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氏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氏约占全国汉族陶氏人口的23%。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爱菊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柳堂:资料有待补充。 寸阴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广安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荫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连甓堂:资料有待补充。陶姓家谱文献
详见》》陶姓家谱文献陶姓字辈排行
详见》》陶姓字辈排行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百梅望重;五柳名高: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昌人陶复亨,字仁叔,南宋咸淳年间试补国学,元初为兴国军教授,以诗文著名,有《梅花百咏》。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辞官归隐。宅旁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往往隐寓着对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艺术上,兼有平谈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陶弘景,武帝时,礼聘不出,朝廷有大事必咨询,故时有“山中宰相”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陶凯,工诗,自号“耐久道人”。 门垂碧柳;手运乌甓: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宅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作《五柳先生传》。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曾朝夕搬运百甓(砖)于斋内外,以励志勤力。 浔阳世泽;正字家声:全联殿指晋朝时期的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人。 截发易酒;运甓习劳:上联典指陶侃母截发易酒以待客,客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下联典指陶侃运甓励志。 ·五言通用联
寸阴珍惜日;一刻爱春宵: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陶侃事典。 诗画文俱妙;教学做合一: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书画家陶窳,湘潭人,晚居金陵。字若予,号甄夫,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淮阳颇重之。下联典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公元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很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提出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惜通万里外;人为三才中: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礼、刑、户三部尚书陶谷,有“命掬雪水烹茶”事典。 墨缘千里远;书道万年长:此联为陶行知诗句联。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六言通用联
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此联为陶渊明撰题联。 ·七言通用联
位显九州犹运甓;门栽五柳乐归耕: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华阳洞中谘国事;桃花源里可耕田:上联典指南朝齐梁医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下联典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两江总督济百姓;八州军事惜寸阴:上联典指清朝时期嘉庆年间进士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他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筹划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以宣泄太湖诸水。下联典指东晋大臣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 望重百梅称韵士;名高五柳傲羲皇:上联典指宋末元初诗人陶复亨,字仁叔,新昌人。宋咸淳中试补国学,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下联殿指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潜(公元365~427年),字渊明,寻阳紫桑人(今江西九江)。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羲皇”,指伏羲氏,古人想像中认为伏羲氏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所以陶隐士自称为“羲皇上人”。有《陶渊明集》。 远甓惜阴贤令志;烹茶取雪学士风: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大臣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曾任荆、交等八州军事,为政慎密,常勉人惜寸阴。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五斗折腰,去职为田。 正义终能除大敌;丹心永照著鸿章:此联为中共八届政治局常务委员陶铸(公元1908~1969年)《过汤坑》诗句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鹄寡兴悲,自甘独宿;鸾胶待续,聊写相思:上联典指周朝鲁国陶婴。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陶穀。 一代儒臣,开奠安之伟业;八州良牧,建恢复之奇勋:上联典指明朝当涂人陶安,字主敬,元朝至正年间参加乡试,任明道书院山长,后避战乱住在家中。明初历官左司员外郎、知制诰兼修国史、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学业上长于《易》,当时的礼仪制度,多由他裁定。有《陶学士集》。下联典指东晋庐江浔阳人陶侃,字士行,由县吏升至郡守。永嘉年间任武昌太守,建兴初年官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太宁年间以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苏峻、祖约作乱,他协助庾亮、温峤收复建康,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勤于职事,不饮酒、不赌博,常劝勉别人珍惜时间,为人称道。 不忘先祖之风,门栽五柳;应勉后昆以学,诗咏百梅:此联为安徽省长丰县陶楼陶氏宗祠联。 母贤截发延宾,令子得八州都督;腰直弃官归隐,吾家有五柳高风: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老鹳嘴陶氏宗祠联。 ·典故、趣事
陶渊明与酒: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分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就不管了。 世外桃园: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陶渊明(公元365或372~427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是东晋伟大诗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做过太守。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衰,生活贫困,仕途蹇滞,二十九岁才开始做官,初为江州祭酒,后为镇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因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深恶痛绝,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为保全自己正直品质与节操,毅然辞官归田,永不复仕。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充满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作品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一篇。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艺术上,《桃花源诗并记》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象鲜明,描绘出一个理想高远的境界,语言简炼,质朴而自然。作品里的每一情节、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无不刻划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当指出,《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陶姓名人
·陶姓历史名人
陶婴:春秋时期烈女 陶谦:汉末封侯武将 陶侃:东晋大臣 陶潜:东晋文学家、诗人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道教大师、医药学家 陶守立:五代时南唐画家 陶裔:(生卒年待考),京兆户人(今陕西户县),著名宋朝画家。 陶弼:(公元1016~1077年),字商翁;永州祁阳县人。著名宋朝时期知州。原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清陈运溶著有《陶阁史诗集》,收入《麓山精舍丛书》。 陶安:朱元璋谋士,有《周易集粹》、《陶学士集》等行世。 陶宗仪:元明之交文学家 陶成:(生卒年待考),字孟学,后更敬学,一作懋学,号云湖仙人;江苏宝应人。著名明朝画家。著有《北观》已失,仅存序。 陶汝鼐:(生卒年待考),字仲调,号密庵;宁乡县人。著名明朝翰林院检讨。著有《大沩山志》、《嚏古集》、《荣木堂集》传世。 陶澍:(公元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岁自称髯樵;安化县人。著名清朝两江总督。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奏议》、《蜀輶日记》及《陶氏世谱》等传世。 陶成:(生卒年待考),字企大,学者称吾庐先生。著名清朝学者。著有《吾庐遗书》及《皇极数钞》,《四库总目》传于世。 陶窳:(公元1657~1719年),字甄夫,号楚江陶者;巴陵人(今湖南岳阳),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书画家。 ·陶姓近现代名人
陶成章:中国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教育家 陶铸:共产党领导人之一 陶希圣:蒋介石的文胆 陶广:(公元1887~1951年),号思安;陶家垅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山东省绥靖区副主任。 陶峙岳:(公元1892~1988年),原名陶纪常,又名锄,字岷毓,学名纪常;湖南宁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陶柳:(公元1890~1949年),湖南醴陵人。抗日名将。1942年8月,陶柳晋升为第二十八军军长,授中将军衔。 陶勇:(公元1909~1971年),原名张道庸;安徽霍丘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陶国清:(公元1911~1992年),原名陶明和;安徽金寨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陶汉章:(公元1917~),江西进贤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陶伯钧:(公元1936~),吉林永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陶驷驹:江苏靖江人,曾任国家禁毒委原主任、公安部原部长 陶喆:台湾歌手 陶大镛:中国经济学家 陶晶莹:台湾节目主持人 陶大宇:香港演员 陶璐娜:中国射击运动员 陶大伟:台湾资深演艺人员 陶锡源:新界西区议员,前区局议员。 陶红:著名演员 陶虹:著名演员日本姓氏
陶,罗马字母Sue:陶晴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