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吕姓

陈伟杰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6:17
【姓氏溯源】何姓←吕姓→施姓     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0位,在台湾排第2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吕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   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   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   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   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   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   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   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   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   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传至其末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   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   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   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瑕吕饴生,亦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称著名的大夫。   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   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如谓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郞。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而九年经书城郞。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者。别为鲁近郊地名。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左传记公子偃。自雩门出。先犯宋师。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檀弓作战于郞者。皆无疑矣。僖公三十年传。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瑕。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者不合。永则谓之武所言。乃于河外列城举焦。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以该所许之邑。引水经注云。涑水西径郇城。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解梁。卽斯城也。又西南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在解西南五里。二地相距三十里许。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合郇瑕为一。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以暇吕为姓。余皆失之。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两个多月后,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   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话。   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吗?”   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   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   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因此,晋人不团结。”   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   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百姓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小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天下的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残忍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相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   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   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原先晋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回了晋惠公。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硬兼施”的说话功夫。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他说服。   在瑕吕饴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他名字中的字为姓氏者,称瑕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还有分称为生氏、饴氏、男氏等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先秦时期宋国、鲁国之兵器轻吕,属于以兵器别称为氏。   轻吕,是上古时期的兵器名称,即剑,长度如同短矢,即短剑,属于轻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宋国、鲁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使用“轻吕”这种兵器。而较长的剑则称“矤吕”。“矤”就是“张”的古体字。   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记载:“矤吕,长也,东齐曰矤,宋鲁曰吕。”   宋国在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而鲁国在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   这两个诸侯国的兵卒后裔子孙中,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兵器名称为姓氏者,称轻吕氏、矤吕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两周时期王室礼器大吕,属于以礼器别称为氏。   大吕,就是周王朝宗庙里最大的钟之别名,原是西周太师姜太公为其取的名称。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宗庙里的大钟皆称大吕,击钟者即称“吕人”,亦称“吕师”。   在吕人、吕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礼器名称、或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吕人氏、吕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将领玉昔贴木儿,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玉昔贴木儿,阿鲁剌惕氏,是著名的元朝将领。   在元朝初期,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被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召见,受命“怯薛”之内膳事,赐名曰“吕鲁”。到了元至元十二年(宋恭宗赵显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吕鲁官拜御史大夫。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吕鲁奉命统军征讨叛王孛尔只斤·乃颜,三战三捷,抓捕孛尔只斤·乃颜送至大都斩首。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复收孛尔只斤·乃颜余党哈丹图鲁干,官职再加为太傅。   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吕鲁辅佐皇孙孛尔只斤·铁穆耳抚军北边,后进位为大元帝国的太师。   在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的后羿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赐名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明朝时期锡伯族吕佳部落,属于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吕佳氏,亦称罗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锡伯族的一支,世居西克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为索伦部著姓之一,满语为Logiya Hala。   在清朝晚期以后,锡伯族吕佳氏多冠汉姓为吕氏、罗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伯夷、吕甥、褒洪德、瑕吕饴生、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吕鲁)。  

吕姓各支始祖

  吕讳、吕乡:吕讳,配蒙氏,子二孙,五相传自洪洞来居新安县城。吕乡,赠户部右侍郎里人私谥,敦懿配牛氏,赠淑人公举,建坊旌节荣礼节孝祠人,家祠右配之首子二女一。   吕斌:明初大板倘,以武职隨楚藩分封偕子欣荣鄂致仕,占籍江邑洪山之地名吕家坦。元配:吴氏,葬江夏县洪山化面昔,名吕家坝今名杆院。生子一:吕欣。   吕从庆:元配:吴氏夫人,公名六四字世膺字彦馀仝墓,在 塘余墓冲谷名猪婆坞公在余,陵时读书乐道饮谷楼邱目挈时 不求间达惟寄意,于诗枢中晚胜境,兴许棠乡谷辈号,诗中十哲及从族,之号溪临把约,以诗酒自绍自。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五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   吕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繁衍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吕氏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

·1.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朝吕氏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氏南迁始于汉朝,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中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2.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3.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氏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氏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氏名列第二十二位。

·4.迁徒台湾:

  吕氏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氏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氏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   公元1895年日寇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氏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吕氏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氏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氏人数。

·5.移居海外: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氏,公元十九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加拿大者甚多,吕氏随之到了美洲。二十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氏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氏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氏,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其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河南、山东两省吕氏人口占汉族吕氏人口的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曹魏政权时期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朝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唐朝时期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朝时期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金华县:东汉时期设长山县。隋朝时期改为金华县。元朝末年,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不久又改为金华府,治金华(今浙江金华)。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晋 江:晋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朝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唐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时期,后汉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期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后,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闽变事件”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淮南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金华堂:以望立堂。   晋江堂:以望立堂。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有《东莱博议》传世,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锦上堂:资料有待补充。   明烟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相堂:资料有待补充。   著存堂:资料有待补充。   寅清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树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居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斯佑堂:资料有待补充。   慎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和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献堂:资料有待补充。

吕姓家谱文献

  详见》》吕姓家谱文献 

吕姓字辈排行

  详见》》吕姓字辈排行  

吕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吕公著历宋仁宗、英宗两朝,立朝正色。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吕蒙正,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人才,次第荐用。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人。唐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钟离权得到丹诀,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说他曾在岳阳弄鹤,江淮斩蛟,客店醉酒,百余岁而童颜。元朝时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孕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他为北五祖之一,又传为道教八仙之一。下联典指西周初年国师吕尚,姜氏吕氏名望,字尚父,官太师,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齐,为齐国始祖。因东方夷族曾跟从武庚和三监叛乱,成王授予他征讨周围地区之权。相传周文王将要出猎时,占卜的人说:您将得到非龙非熊非罴的猎物,可作霸王的辅佐。周文王果然在渭水之滨遇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尚。他已经八十多岁,被周文王立为师。   尚父世泽;海陵家声:全联典指周朝的吕尚,即姜子牙。周武王尊之为“师尚父”。   性严有法;拳勇留名: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吕公著之妻,性严有法,教子成名。下联典指清吕留良,字晚村,因文字狱阖门被害,独遗女吕四娘得脱,练习拳勇,号为“女侠”。

·五言通用联

  渭水源流远;河东世泽长:此联采用安徽省旌德县洪川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吕氏的郡望和堂号,上联说西周吕尚。下联说当地吕氏。   济世交中散;擅书登瀛洲: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东平人吕安,字仲悌,有济世念头。与中散大夫嵇康关系很好,想念他时,相隔千里也要命人驾车前往。一次,访嵇康时,恰巧不在,嵇康的儿子出来迎接,他并不进去,在门上写了个“鳯”字就走了。嵇康回来见了说:“‘鳯’字就是‘凡鸟’啊!”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泾州人吕向,字子回,学通古今,尤其擅长草书、隶书,能一笔连环写出一百个字。唐玄宗时召入翰林,后官工部侍郎,为瀛洲十八学士之末。   字林千古典;韵集五卷书: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文学家吕忱,字伯雍。作《字林》,收字近一万三千个,增补了《说文解字》的疏漏,唐朝以前的《说文解字》并重。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音韵学家吕静,为《字林》作者吕忱之弟,他仿李登《声类》,编有《韵集》五卷。   字林千古典;韵集一家言:同上联。

·七言通用联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散喜多才:上联典出西周国师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相传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出猎相遇,同载而归。西周初年官太师。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为周朝齐国的始祖。下联典出三国时期曹魏的东平吕安,有济世之念。少时与才子、中散大夫嵇康友善。

·八言以上通用联

  春秋既成,难增减一字;阴阳刻定,悉参订五经:上联典指战国末期的秦国大臣吕不韦(公元?~前135年),著《吕氏春秋》,置于咸阳之城门,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太常博士吕才,受诏删寂静阴阳家书,诏颁天下。   夹袋储贤,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大臣吕蒙正(公元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第一。太宗、真宗时三度任宰相,以敢言著称,知人善荐。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却说城外还有很多因饥寒而死的人。能奖掖后进,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各类人才,每遇朝中选贤士,便从夹袋中取出名册推存。他所推荐的吕夷简、富弼,后来都成了名相。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为言。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大臣吕公著(公元1018~1089年),字晦叔。寿州人(今安徽寿县),吕夷简的儿子。庆历年间进士,历官颍州通判、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蔡州知州,宋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知开封府,后任御史中丞,修《英宗实录》。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弹劾奸邪。宋哲宗时,与司马光等并为宰相,致力于废除新法。司马光逝世后,他独秉朝政,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立朝正直,办事公正。“懔”,谓严正。   视富贵如浮云,人间清福;寄耕渔以笑咏,隐逸高风: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京兆人吕洞宾,号纯阳子,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曾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传为八仙之一。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隐士吕徵之,居石山下。   太岳分宗功德千秋垂后裔;东原聚族蒸尝百代妥先灵:东平吕家庙报本堂祠堂明柱楹联。   太岳源流远本支百世不易;东原俎豆长萍藻四时常新:东平吕家庙报本堂大门楹联。   上溯祖宗受氏自唐虞而后;下传子姓卜居于清河之间:东平吕家庙报本堂过厅楹联。   同姓异宗遥想圣朝剪须赐;分支别派为忆卞宋纳陛荣:东平吕家庙报本堂大殿楹联。   吕氏厥攸居,前五指、后九龙、下有漪流,明知气钟灵在此;宗祠爰得所,左文峰、右笔架、中横玉屿,深思祖笃爱夫斯:此联为安徽省歙县蜈蚣岭村吕氏宗祠联。上联“五指、九龙”,为当地山名,“漪流”,指当地小溪。下联“文峰、笔架”,为当地山名,“玉屿”,指当地水中的小岛。 

吕姓名人

·历史人物

  吕尚:(生卒年待考),又名姜尚,字子牙;东海人。著名商末姜族的首领,周初齐国的始祖。   吕不韦:(公元?~前135年),著名战国末期秦国丞相。   吕臣:(公元?~前174年待考),著名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吕臣初为陈胜起义军的将军。陈胜被害后,他在新阳组织苍头军,攻克陈县,杀叛徒庄贾,重建张楚政权。  吕公:(生卒年待考),齐国始祖吕尚后裔;单父人(今山东东单)。汉高祖刘邦岳父。   吕雉:(公元前291~前180年),女,名雉,字娥妁;单父人(今山东东单)。著名西汉初期女政治家,汉高祖刘邦之妻。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蒙:(公元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阳)。著名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吕静:(生卒年待考),《字林》作者吕忱之弟。著名西晋音韵学家。曾仿李登《声类》,编《韵集》五卷。书已不传。   吕忱:(生卒年待考),字伯雍,吕静之兄。著名西晋文字学家。他所作的《字林》,收汉字达一万三千个,增补了《说文解字》的疏漏,与唐朝以前的《说文解字》并重。   吕洛:(生卒年待考),代人(今河北蔚县)。著名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官至羽林中郎将,后被封为成武侯。   吕永吉:(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大臣。隋文帝时大臣,官至上柱国太尉,被封为刘郡公。   吕才:(公元600~665年),博州清平人(今山东临清)。著名唐朝哲学家、音乐家。受诏改修《阴阳书》,颁行于世。又造《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著有《隋记》二十卷。   吕向:(生卒年待考),字子同;甘肃泾川人。著名唐朝书法家、学者。   吕洞宾:(生卒年待考),名岩,号纯阳子;相传为京兆人。著名唐朝八仙之一。   吕蒙正:(公元944~1011年),字圣功;洛阳人(今河南洛阳)。著名北宋大臣。   吕端:(公元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今河北安次)。著名宋太宗时宰相。   吕溱:(生卒年待考),字济叔;江苏杨州人。著名宋朝大臣。   吕公弼:(公元1007~1073年),字宝臣。著名宋朝官吏。枢密直学士,后为龙图阁学士、知成都府。   吕公著:(公元1018~1089年),字晦叔,吕夷简之子;寿州人(今安徽寿县)。著名北宋大臣。 史书称他:立朝正直,办事公正。  吕夷简:(公元979~1044年),字坦夫;寿州人(今安徽寿县)。著名宋朝宰相。   吕大防:(公元1027~1097年),字微仲;京兆蓝田(陕西蓝田)人。著名北宋大臣。《宋史》称其“朴厚蠢直,不植党朋”。   吕惠卿:(公元1032~1111年),字吉甫;晋江人(今福建泉州晋江)。著名宋朝大臣。《宋史》列其为“奸臣”。   吕大临:(公元1040~1092年),字与叔;京兆蓝田人(今陕西蓝田)。著名北宋金石学家。著有《礼记传》。另著有古器物图录《考古图》一书,为我国最早较有系统之古器物图录。   吕颐浩:(公元1071~1139年),字元直;祖籍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后迁齐州。著名宋朝大臣。吕颐浩一生好为诗文,著有《忠穆文集》十五卷传世。   吕本中:(公元1084~1145年),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东莱,寿州人(今安徽凤台)。著名南宋诗人。著有《江西诗社宗派图》、《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   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字伯恭;祖籍寿州(今安徽凤台),徙居婺州(今浙江金华)。著名南宋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古周易》、《书说》及《欧阳公本末》诸书。   吕文焕:(公元?~1286年待考),安丰人(今安徽寿县)。著名南宋降元将领。   吕纪:(生卒年待考),字廷振,号乐愚;浙江鄞县人(今浙江宁波)。著名明朝花鸟画家。其代表作品有《新春双雉图》、《桂花山禽图》、《残荷鹰鹭图》、《秋鹭芙蓉图》等。  吕坤:(公元1536~1618年),字叔简,卑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土;商丘宁陵人(今河南宁陵)。著名明朝大臣、学者。 他曾潜心研究音韵学,所著《交泰韵》不拘泥前人而另辟蹊径,是一部颇有创见的音韵学专著。吕坤一生著作颇丰,除《呻吟语》外,还有《去伪斋文集》等。   吕柟:(公元1479~1542年),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著名明朝理学家。著有《周易说翼》、《泾野先生文集》等。   吕天成:(公元1580~1618年),字勤之,号棘津、郁蓝生,一说名文,字天成;浙江余姚人。著名明朝戏曲理论家。吕天成幼承家教,酷爱戏曲。后师事沈璟,与王骥德订交,互相砥砺。所著《曲品》为评论传奇作家和作品的戏曲论著,保存了不少明代戏曲史料。又有《烟鬟阁传奇》十五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署名竹痴居士。   吕留良:(公元1629~1683年待考),字庄生,又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等;石门人(今浙江嘉兴)。著名明末清初文学家。   吕天俸:(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大将。曾剿灭了准葛尔叛乱,官至乌鲁木齐提督。   吕载扬:(公元1752~1825年),字周膺;浙江缙云壶镇人。著名清朝地方乡绅。

·吕姓近现代名人

  吕正操:(公元1905~今),字必之;祖籍河北清河,辽宁海城唐王山后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吕继周:(公元1894~1943年),字续文;云南安宁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三军副军长,抗日名将。   吕薇:中国大陆歌唱演员    * 吕秀莲:台湾政治人物    * 吕学仪:世界吕氏宗亲总会荣誉理事长    * 吕传胜:“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 吕良焕:台湾高球国宝    * 吕泉生:台湾合唱之父    * 吕锦花:台湾养女之母    * 吕丽莉:台湾首席女高音    * 吕明赐:台湾知名棒球选手。    * 吕文生:台湾知名棒球选手,现为中华职棒统一狮队总教练    * 吕晶器:耶稣会神父,澳门天主教海星中学校监    * 吕方:香港男歌手    * 吕慧仪:香港艺员    * 吕良伟:香港演员。

吕姓帝王国君

  吕光:(公元337~399年),氐族,字世明;略阳人(今甘肃庄浪,一说秦安)。著名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建立者,军事家、统帅,在位十年,终年六十三岁。    吕绍:(公元?~399年),氐族;略阳人(今甘肃庄浪),十六国时后凉的第二代皇帝,在位一个半月。后凉天王吕光嫡子。后凉龙飞元年(公元396年)被立为太子,后凉龙飞四年(公元399年)吕光病重,立吕绍为天王。不久吕光去世,吕绍庶兄吕纂旋反,吕绍不敌自杀,死后谥号“隐王”。    吕纂:(公元?~401年),氐族;略阳人(今甘肃庄浪),十六国时后凉的第三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00~401年为期一年。吕纂与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印度高僧)下棋,一次吕纂杀死了罗什的好多棋子,便开玩笑地说:“斫胡奴头。”因吕纂亦属五胡的一支,故鸠摩罗什纠正说:“不斫胡奴头,胡奴斫人头。”事有凑巧,吕纂于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即帝位,次年就被小名叫做胡奴的吕超杀死。鸠摩罗什的戏言竟成了谶语。     吕隆:(公元?~416年),氐族,字永基;略阳人(今甘肃庄浪)。十六国时后凉的末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01~403年为期两年。后凉开国君主吕光之弟吕宝子。公元401年,吕隆之弟吕超杀天王吕纂,拥立吕隆,改元神鼎。在位时多杀豪望,不得人心,又不断受到北凉及南凉攻击,国势日衰。后凉神鼎三年(公元403年),北凉、南凉围后凉都城姑臧,吕隆不得己请迎后秦军,并随之东迁,后凉至此灭亡。后秦弘始十八年(公元416年),吕隆受后秦皇帝姚兴之子广平公姚弼谋反一案的牵连,被杀。   
上一篇:王姓
下一篇:沈姓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