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在地球上的位置(绿色部分) 伊拉克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Iraq,阿拉伯语: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 或 العراق,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面积44.18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与土耳其、伊朗、叙利亚、约旦、沙特、科威特接壤,东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60公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除东北部山区外,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最高气温50℃以上,冬季最低0℃左右。年均降雨量由南至北为100~500毫米,北部山区可达700毫米。 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乌鲁克。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巴比伦王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550年起,先后遭波斯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入侵和统治。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21年8月建立费萨尔王朝,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58年7月,费萨尔王朝被推翻,伊拉克共和国成立。1968年7月,复兴党政变上台。1979年,复兴党人萨达姆·侯赛因担任伊拉克总统。1980年,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爆发。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受到联合国制裁。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5月1日,美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
概况
伊拉克国旗
·国旗
2008年1月22日,伊拉克议会通过一项修改国旗的法案,以消除前政权的痕迹。根据这一法案,原伊拉克国旗上由前总统萨达姆手书的“真主至上”字样将被换成印刷体,而旗上代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统一、自由、社会主义”口号的3颗绿色五角星将被去掉。这一法案只是一个有效期为一年的临时法案。伊拉克议会未来将讨论制定出一个永久方案。
·人口
伊拉克国徽 约3010万(2008年)。其中阿拉伯人约占78%(什叶派约占60%,逊尼派约占18%),库尔德人约占18%,其余为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通用英语。居民中95%以上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
·首都
巴格达(BAGHDAD),人口630.7万(2008年)
·行政区划
全国共分十八个省:巴格达、尼尼微、巴士拉、巴比伦、穆萨纳、纳杰夫、安巴尔、瓦西特、迈桑、济加尔、卡迪西亚、卡尔巴拉、迪亚拉、萨拉赫丁、塔米姆、苏莱曼尼亚、艾尔比勒、代胡克。
历史
闻名世界的巴格达喀西门大清真寺 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富饶的土地曾经孕育了几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656年该地区被阿拉伯人占领。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里都是波斯的一部分。762年,哈里发迁到了靠近古巴比伦的巴格达。此后,巴格达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直到1534年它被并入奥斯曼帝国为止。 1915年,英国军队占领伊拉克,以国联的名义对其进行统治,直至1932年伊拉克独立,成为以哈希姆王朝为统治者的君王国家。1958年,具有社会主义背景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推翻亲西方的哈希姆王朝,取得执政地位。西方国家对此实行抵制。萨达姆·侯赛因在1979年成为该党的领袖,并实行严酷的独裁统治。在萨达姆执政其间,大肆打击并杀害持不同政见者在1980年代,萨达姆与其邻国伊朗,由于教派冲突,进行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而此时伊朗经过伊斯兰革命以后,成为敌视美国的政教合一国家,因此,美国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 1990年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科威特由于军事抵抗能力太低而迅速沦陷,萨达姆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一个省”,不过迅速遭到了联合国的谴责和美英联军的沙漠风暴行动,对伊拉克地面部队实施空中打击,次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被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击败并逐出科威特。这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伊拉克实行长期制裁,并称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以联合国名义多次对其实施武器核查。
巴格达烈士纪念碑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将国际原子能机构驱逐出伊拉克不受国际监督与核查为理由,组织联军进攻伊拉克,此并非经过联合国表决通过,伊拉克战争爆发,在几周后复兴党政权就被美英联军击败,其间伊拉克军队并未对美军有大的抵抗,大量的伊拉克军人投降,伊拉克处于美国及其盟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但是未能找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由美国任命的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为美国负责伊拉克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担任伊拉克首脑。一个由各派政治力量组成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在商讨起草宪法和基本建设计划。2004年6月1日,联合国、美、伊三方协商推选产生以阿拉维为总理的伊临时政府。6月28日,美英联军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2005年1月30日,伊拉克举行大选。4月6日,贾拉勒·塔拉巴尼当选伊拉克过渡政权总统。2006年5月20日,战后首届正式政府在经议会表决批准后宣誓就职。总理为贾瓦德·马利基。 然而恐怖分子为对抗美英的军事占领进行了针对伊拉克警察、政府机构以及驻伊美军的汽车炸弹袭击。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在伊拉克境内的暴力冲突升级也成为伊拉克政府目前棘手的问题。
·两伊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期以来两国就存在着边界争端并经常发生武装冲突。1980年9月22日,两国爆发了长达8年的局部性战争,历史上称为“两伊战争”。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停火。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两国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接受联合国决议,两伊战争结束。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人数达60多万,伊拉克死伤人数40多万。据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海湾战争
1990年7月中旬,长期存在于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之间在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和债务问题等方面的争端日趋尖锐,同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1天后,科威特全境沦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敦促伊拉克撤军。在伊拒不撤军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开始实施“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爆发。经过38天的狂轰滥炸后,2月24日,多国部队对伊发起大规模地面进攻。地面战斗历时100小时,即以多国部队收复科威特,伊拉克军队败退而结束。2月27日,伊致函联合国安理会,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有关决议。2月28日,交战双方实现停火。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5月1日,美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
地理
伊拉克地图 伊拉克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但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宜于农耕,物产丰富。两条大河每年将7千万立方米的泥沙送入河口三角洲地区。伊拉克东南部有海岸线与波斯湾相接。临海地区和阿拉伯河沿岸都曾是沼泽湿地,但很多湿地在1990年代被排干。伊拉克的北部主要是山地,最高点为Haji Ibrahim,海拔3600米。 当地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冬季凉爽,夏季干热晴朗。北部山区冬季气温较低,偶尔会有大雪,甚至会由此引起水灾。首都巴格达位于国家的中部,底格里斯河穿城而过。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巴士拉和北部的摩苏尔。
政治
2003年7月,美国占领当局任命组成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并与其就移交权力时间表达成协议。2004年6月,伊拉克临时政府成立。6月28日,占领当局向临时政府移交权力。2005年1月,伊拉克举行过渡国民议会选举,并于4月底组成过渡政府。
晨曦中的巴格达 2005年10月,伊拉克新宪法草案在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12月,伊拉克举行正式议会选举。在总共275个议席中,什叶派政党联盟占128席,库尔德联盟占53席,两个逊尼派政党联盟共占55席。2006年3月,正式议会召开,库尔德人士贾拉勒·塔拉巴尼和逊尼派人士马哈茂德·迈什哈达尼分别出任总统和议长。5月,以什叶派人士努里·马利基为总理的伊拉克战后首届正式内阁宣誓就职,政治过渡进程基本完成。2008年12月,迈什哈达尼辞去议长职务。2009年4月,逊尼派议员伊亚德·萨迈拉伊当选为新议长。
·政党
(1)伊拉克最高伊斯兰委员会:1982年11月在伊朗德黑兰成立,是伊拉克什叶派组织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个。现任主席为阿卜杜·阿齐兹·哈基姆。 (2)达瓦党:意为“号召党”,其前身是1957年由穆罕默德·巴基尔·萨德尔创建的法蒂玛党,1974年改为现名。现任总书记为努里·马利基。 (3)库尔德斯坦民主党:简称“库民党”,是伊拉克库尔德人第一大政党,其前身为库尔德民主党巴尔扎尼派。现任主席为马苏德·巴尔扎尼。 (4)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简称“库爱盟”,是伊拉克库尔德人第二大政党,其前身为库尔德民主党塔拉巴尼派。现任主席为贾拉勒·塔拉巴尼。
经济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对伊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伊拉克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基本陷于瘫痪状态。1996年12月安理会通过第986号决议(即“石油换食品”计划),允许伊拉克出口石油,用以购买食品和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伊拉克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伊拉克战争后,安理会于2003年5月通过第1483号决议,取消对伊除武器禁运以外的所有经济制裁。2008年7月,伊授予35家外国石油公司参与竞标伊未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合同的资格。但受安全形势拖累,伊拉克经济重建进展缓慢。 主要经济数据(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847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7.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14美元 通货膨胀率:2.8% (资料来源:2008年英国经济季评估计数字)
伊拉克油田分布图
·资源
石油工业是经济主要支柱。石油已探明储量155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1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位。 石油生产和出口在伊拉克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1973年,伊拉克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组建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Iraq National Oil Company, INOC),控制国家的石油资源。两伊战争结束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原油平均日产量为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海湾战争结束后,由于开采设备被毁和联合国制裁,石油产量出现严重下滑,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原油平均日产量约为200万桶,主要通过伊土(耳其)石油管道和南部巴士拉港出口。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原油生产和出口恢复缓慢。2008年原油平均日产量为240万桶。
·农业
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6%,农业用地严重依赖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和椰枣等,粮食不能自给。
·旅游业
主要旅游点有乌尔城(公元前2060年)遗址、亚述帝国(公元前910年)遗迹和哈特尔城遗址(俗名“太阳城”),位于巴格达西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遗址,盛传的“空中花园”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交通运输
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网遍布全国,总长3.97万公里,多数建于1991年之前。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受损严重。 铁路总长2027公里,主要有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三条干线:巴格达-基尔库克-埃尔比勒线,巴格达-摩苏尔-土耳其线,以及前苏联援建的巴格达-乌姆盖斯尔港线。 水运: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夏台阿拉伯河及人工运河(萨达姆河)等部分水道。主要港口有乌姆盖斯尔港和贝克尔港。 航空:巴格达和巴士拉有国际机场,哈迪塞、基尔库克、摩苏尔有较小的民用机场。2003年,受战争影响,伊拉克航空业陷于瘫痪。2004年开始恢复部分国际航班。
·财政金融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冻结了伊拉克在国外的资产,伊拉克财政枯竭,损失巨大,第纳尔不断贬值。2003年11月,伊拉克发行新第纳尔,取代萨达姆政权时期的旧货币。现1美元约合1.2新第纳尔。2008年底,伊外债总额约为677亿美元。
·对外贸易
伊拉克出口产品主要为原油,由于国内工业部门不健全,多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需要进口。主要贸易伙伴为土耳其、美国、约旦、叙利亚等。
·外国援助
2003年10月,联合国伊拉克重建捐助国会议在马德里召开,与会各方共向伊拉克重建认捐约330亿美元。2006年,伊拉克新政府与联合国共同发起“伊拉克国际契约”,期待各方通过这一平台,向伊拉克战后重建提供帮助。2007年5月,“伊拉克国际契约”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伊拉克国际契约”正式宣告成立。2008年5月,“伊拉克国际契约”第一次年度评审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人民生活
由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收入增长,伊拉克在城乡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医疗系统,人民生活也有较大幅度提高。海湾战争后,由于遭联合国制裁,伊拉克长期面临消费品奇缺、物价飞涨、工厂开工率不足、失业率增加等困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由于局势持续动荡,电力、燃油等供应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未有明显改善。
文化
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700年这里就出现了城邦国家。公元前2000年起先后建立过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伊拉克灿烂的文化。如今,伊拉克境内古迹遍布,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亚、尼尼微、亚述等均是伊著名的古城。位于巴格达西南90公里的幼发拉底河右岸的巴比伦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盛传的“空中花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更是其辉煌文化的缩影,早在公元8至13世纪,巴格达就成为西亚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文人学士荟萃之地。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巴比伦古城遗址及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伊拉克古城萨马拉城
伊拉克古城萨马拉城别具风格的螺旋塔。这座名叫“玛勒维亚”的塔(左图)高52米,建于公元837年,是伊拉克阿巴斯王朝时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位于巴格达库尔哈区,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伊拉克最早建立的、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11大博物馆。博物馆共有28个展厅,曾收藏了1950年以来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简称“两河流域”)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远古时期曾在两河流域生息过的各民族、各个时代的珍贵文物,展现了不同民族创造的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
教育
大学有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等大学。海湾战争后,伊教育经费不足,师资严重匮乏,同时,由于人民生活困难,伊适龄儿童和青年(6-23岁)入学率大幅下降,教育严重滑坡。成人识字率为54%(1998年)。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 《革命报》:复兴党机关报,1968年7月创刊。 《共和国报》:政府机关报,1963年创刊。 《伊拉克报》:库尔德民主党机关报,1968年创刊。 《巴格达观察家报》:伊拉克对外发行的英文报纸,1969年创刊。 另外,《巴比伦报》也是伊较有影响的报纸。 1959年11月创建的伊拉克通讯社是伊官方通讯社,用阿拉伯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发稿。 伊拉克共有16座中波广播电台,一座调频广播电台。伊拉克共和国广播电台影响最大,分两套节目用阿、英语播出。 伊拉克共有13座电视台,巴格达有两个台,一台为中央台,二台为青年台。主要为阿语节目,插播英语新闻。
军事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大部分军事工业和设施被摧毁。战后,联合国通过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议。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伊拉克销毁了绝大多数导弹、生化武器和核设施。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军队在战争初期进行了短暂抵抗后,被彻底击溃,警察系统也陷于瘫痪。新组建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实行募兵制,包括军队和警察,分别隶属国防部和内政部,至2007年底共有约57万人。2009年6月30日,驻伊美军完成第一阶段撤军,伊方接管所有城镇的安全防务。
对外关系
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政策,重视发展同大国关系,特别是同美、英的关系;寻求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为国内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争取国际社会为伊拉克战后重建提供帮助。目前,伊拉克已与中、美、俄、英、法、德、沙特、叙利亚等77个国家恢复或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恢复了在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联合国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地区和国际组织内的活动。
·伊拉克与埃及的关系
埃及和伊拉克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埃及是唯一跨亚、非两洲的中东地区大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伊拉克也是该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同属阿拉伯国家,历史上都曾遭受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统治。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以卡赛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埃及经历了上世纪40至70年代的四次中东战争,伊拉克也三次参战,并大力支持埃及等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在两伊战争中,埃及没有向伊拉克派遣军队参与战争,但向伊提供了武器和补给品。当时有相当数量的埃及人在伊拉克工作,其中有些人自愿加入了伊拉克军队。
·伊拉克与阿联酋的关系
阿联酋与伊拉克同属阿拉伯国家。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阿联酋同海湾合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国一道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行为,要求伊拉克立即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赞成联合国安理会关于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各项决议。海湾战争爆发后,阿联酋派出少量军队参加多国部队的对伊战争,并捐资40亿美元用以支付多国部队的战争开支。海湾战争结束后,阿联酋要求伊拉克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释放科威特战俘和被扣留人员,归还其财产。
·伊拉克与以色列的关系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地区,与伊拉克没有领土接壤。以伊之间有叙利亚和约旦相隔,但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以色列与伊拉克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以色列是犹太人为主的国家,犹太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8%,犹太教为国教,但在以色列境内也生活着占总人口16.9%的阿拉伯人。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3.5%,其中95%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也有少数犹太人。由于民族、宗教等矛盾,历史上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曾多次发生冲突与杀戮。
·伊拉克与卡塔尔的关系
卡塔尔与伊拉克同属阿盟成员国,历史上都曾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在海湾战争之前,两国关系一直良好。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卡塔尔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恢复科威特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合法政府。在海湾战争期间,卡塔尔向多国部队提供军事基地,并派遣军队参加多国部队解放科威特的战斗。
·伊拉克与约旦的关系
约旦和伊拉克互为邻国,两国有着特殊关系。历史上伊拉克的费萨尔王朝创始人与侯赛因国王的祖父阿卜杜拉国王为同胞兄弟。两伊战争中,约旦站在伊拉克一边,曾派5000名志愿军赴伊参战。1990年海湾危机中,约旦因支持和同情伊拉克而遭到海湾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普遍孤立。海湾战争后,约旦处境困难,为寻求外援,约旦与伊拉克适当拉开距离,宣布执行制裁伊拉克的联合国有关决议。1995年8月,约旦收留因持不同政见而逃到约旦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两个女婿后,两国关系变的比较冷淡,但双方都表示愿意保持两国间传统的友好关系。
·伊拉克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是伊拉克西南部的重要邻国。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时帝国的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包括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退,19世纪英国侵入阿拉伯半岛,当时半岛分内志和汉志两部分。奥斯曼帝国解体后,阿拉伯半岛以北的两河流域于1921年8月成立伊拉克王国,并于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统一阿拉伯半岛,次年自立为国王,并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阿拉伯王国。 伊沙两国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两国境内居民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两国宗教相同,伊斯兰教为国教,且都是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执掌政权。
·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关系
叙利亚是伊拉克的西邻,两国的执政党同属泛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叙伊关系一直友好。为促进两国经济发展,1968年双方互设了贸易中心。但1968年以后,由于双方在党的领导权、幼发拉底河水分配以及伊拉克石油在叙过境税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关系开始恶化。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因叙利亚支持伊朗,导致两国断交。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叙利亚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派两万士兵协同西方多国部队对伊作战,至此叙伊两国关系全面冻结。 随着中东和海湾局势的变化,从1997年开始,叙伊两国双边关系逐步改善。2009年8月,伊拉克和叙利亚决定成立两国间高官战略合作委员会 。
·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
伊朗和伊拉克都位于亚洲西南部,是领土相连的邻邦。伊朗在东,面积163.6万平方公里,伊拉克在西,面积约44.18万平方公里,两国陆地边界线长达1200公里。在宗教信仰上,两国都是什叶派居多数的国家。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1980年9月,两伊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伊拉克和伊朗先后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8月20日,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两国仍然处于敌对状态。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拉克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撤军,10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尽管此后两国为改善关系作出积极努力,但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
·伊拉克与土耳其关系
2009年9月,首次土耳其和伊拉克战略合作部长级会谈在土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双方在经济、安全、能源、农业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伊拉克与中国的关系
958年8月25日中国同伊拉克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中国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中止了与伊的经贸、军事往来。海湾战争后,中国根据安理会“石油换食品”(Oil-for-Food)计划与伊拉克进行了一些经贸交往。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中伊双边关系受到影响。战后,中伊双边交往逐渐恢复。2003年8月,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主席、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领导机构成员贾拉勒·塔拉巴尼访华。10月,伊拉克临时政府贸易部长阿里·阿拉维访华。10月23~2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伊拉克重建捐助国会议上,中国宣布向伊拉克重建提供2500万美元人道主义援助。 2004年3月,伊拉克临管会轮值主席欧鲁姆访华。7月,中国驻伊使馆复馆。中国新任驻伊拉克大使于11月赴任,伊拉克新任驻华大使也随后上任。11月,伊拉克临时政府电力部长萨玛拉依、石油部长加德班分别访华。12月,外交部长兹巴里访华。2005年10月,伊拉克市政和公共工程部长纳斯琳?布尔瓦里访华。2006年10月,伊拉克石油部长侯赛因·沙哈斯坦尼访华。11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马文普率中共友好代表团访问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2007年6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访华。2008年1月,伊拉克副外长阿巴维访华,开展两国外交部首次政治磋商。 2008年中伊双边贸易额为25.7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伊拉克出口11.9亿美元,进口13.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