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经验

2022可能爆发粮食危机吗(2022可能爆发)

柒巧酱 知识经验 2022-10-17 14:00:54

有许多人面对疫情从一开始的恐慌变为时刻关注疫情的最新消息并且能够保护好自己,那么在疫情之下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便是粮食与物价,在2022年会有可能性爆发粮食危机吗?现在国际粮食的最新价格又是什么样的?和见闻坊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粮食危机是指全球性的粮食短缺、产量锐减、价格涨幅过快,以至造成粮食恐慌与危机。

研究粮食安全首先需要明三个基本概念,即口粮、谷物和粮食。口粮一般指直接食用粮,通常指小麦、水稻等。

狭义的粮食就是谷物,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常用的概念,即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

我国通常讲的粮食是指广义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三种。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包括大豆、蚕豆、绿豆、豌豆、豇豆等,薯类包括木薯、红薯、马铃薯等。

过去,人们的需求是吃饱,现在则是要求吃好,粮食消费结构从喝粥到吃肉变化。因此,小麦、稻谷等口粮消费比重下降,大豆和玉米等饲料粮食的需求大增。

与之相对的,全球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分布十分不均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达,地广人稀,人均粮食产量高,而发展中国家往往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必须依靠进口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粮食出口国集中在少数国家,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控制着主要粮食的出口。玉米和大豆贸易量占粮食总贸易量的80%以上,小麦次之,稻谷的贸易量最小。

大豆贸易量(以出口计)占世界产量比重从1964年的22.5%上升到2020年的44.6%;巴西和美国,是全球大豆的两个核心出口国,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高达49.7%和37.4%,占全球近九成大豆出口额。

进口方面,中国是大豆的第一大进口国,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为60.2%,欧盟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为8.9%。

玉米贸易量(以出口计)占世界产量比重从1960年的7%上升到2020年的15%;美国、阿根廷、乌克兰和巴西是玉米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38.7%、22.2%、13.2%和11.3%,总占比为74.1%。

玉米的前五大进口地区为中国、南亚各国、墨西哥、日本和欧盟。小麦贸易量(以出口计)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比重从1960年的16.1%上升到2020年的20%;

俄罗斯、欧盟、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9.3%、14.7%、13.0%、13.3%和11.8%,总占比为72.1%。

小麦的主要进口地区为北非各国、南亚各国和中亚各国。

稻谷贸易量(以出口计)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比重从1960年的4.2%上升到2020年的9.0%;稻谷贸易主要从印度、泰国、越南和美国等国,流向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东地区。

早在2020年3月3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发出严重警告: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当时受疫情影响,许多粮食出口国纷纷出台限制、禁止粮食出口政策,全球粮食供应链断裂。

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柬埔寨、塞尔维亚、印度、俄罗斯、乌克兰、巴西、阿根廷等国纷纷宣布禁止粮食出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巴西等农业主产区受干旱天气冲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

叠加饲料需求回暖和疫情导致的货币超发,助推全球粮价上涨。现在,粮价上涨和地缘冲突又引发新一轮粮食保护主义抬头,粮食出口国占据更多主动权。

对于本来就缺粮的非洲国家,粮食危机一直存在,现在全球粮价上涨,将加剧这些国家的吃饭问题。对于像中国一样国内资源禀赋匮乏,人口众多的国家,只能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及政策支持,使农业维持自产自给。

不可否认,未来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将有以下几大变化:

一、供需紧张,全球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尽管未来可开发耕地与现有耕地面积相当,但受制于水资源短缺,粮食供应与人口增长相比,仍然紧张。

二、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

全球气候变化、金融资本投机、跨国公司控制农业产业链等,都使得未来农产品市场面临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三、粮食进出口格局将发生变化。

发展中国家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增加,非洲将成为最大的小麦进口地区。

预期非洲小麦进口量将达到全球小麦进口量的40%左右,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将成为最主要的进口国。发达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掌控力进一步增强,世界农产品市场存在垄断风险,对粮食进口大国的影响最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10次提及粮食,疫情之前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只提及4次。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自疫情以来,2020年,粮食产量1.3万亿斤就和主要GDP增速等指标放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预期目标之一。可见,中国对粮食战略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从国内看,我国国内粮食基本维持自产自需,只有大豆等品类对外依赖较高。

从主粮角度看,国内粮食绝对安全。

尽管如此,“中国需求”经常被炒作和狩猎,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仍然相当被动。为此,我国仍要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包括在国内建立西部新粮仓,实施“进口大豆替代工程”,在海外建立多元、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或供应链。

根据未来粮食的基本需求,我国需建立10亿亩海外粮食供应链,确保拥有人均进口粮食70~100千克的储备。更重要的是,我们普通人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努力改善餐桌文化,减少铺张浪费,在保障基本营养健康的基础上,减少肥胖,合理膳食。唯有开源节流,才能应对未来长期存在的粮食危机。

2022年国际粮食价格最新消息

国际粮价仍有可能继续走高

联合国粮食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世界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0.7%,创历史新高。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期除了粮食,全球饲料原料价格也维持高位运行。

其中,尿素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上涨了三倍多。加之近期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多国表示禁止粮食出口,这给国际粮食安全问题蒙上了更多阴影。

国际谷物理事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地的小麦期末库存创下九年来的最低点。许多欧洲和中亚国家超过50%的肥料供应来自俄罗斯,供应短缺可能会延续至明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2022年将是灾难性的饥饿之年。

“未来国际粮价的走势取决于俄乌地缘冲突的进展情况、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以及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地缘冲突短期内得不到缓和或控制,全球粮价还会在市场预期推动下继续走高。

他分析指出,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若在春播之前能够停止地缘冲突,不影响春播,今年全球粮食价格压力会减轻,市场预期有望企稳。

此外,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特别是美联储加息,也会对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总之,目前不确定性太多,国际粮价已在高位震荡,未来仍有可能继续走高。”张建平说。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粮价炒作成分较多,价格虚高。6月份以后,虚高的价格可能会降下来。

中国已未雨绸缪并将从容应对危机受访专家认为,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不会带来实质性影响,这与我国近年来紧抓粮食安全生产等战略息息相关。

“全球粮价上涨对中国影响比较有限。”张建平说,中国目前坚定地实施18亿亩耕地红线和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政策,在主粮方面,特别是小麦、玉米、大米等自给程度非常高,进口主要是品种方面的调剂。

这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粮食和农业问题上所坚持的基本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李国祥也认为,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不会带来实质性影响。国内口粮供应充足,且国家一直在抓保粮工作,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个核心问题。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2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

可以说,只有稳住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这个基本盘,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安全。面对国际粮价高企和粮食供应可能短缺的危机,中国早已未雨绸缪,并将从容应对危机。

“未来我们仍会把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坚守两条红线。同时,也会加快种子种业的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效率来保障粮食安全。”张建平说。

由于受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多重风险因素交织叠加影响,今年我国粮食价格可能整体会有所上涨。

李国祥分析指出,近几年我国种粮成本在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较低,有的甚至亏损,粮价需要合理回归。

他建议,下一步仍要把国内粮食生产抓好,同时要适当做好价格调控,发挥好预期引导。此外,还要加强舆论引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

hi

π_π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