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野菜未戴口罩 因气溶胶传播感染(挖野菜未戴口罩 )
根据报道,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发生了一例由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感染病例,据了解,改病例在户外挖野菜时未佩戴口罩,导致被感染,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和见闻坊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挖野菜未戴口罩 因气溶胶传播感染,气溶胶传播范围是多少米,气溶胶传播在空气中存活多久。
挖野菜未戴口罩 因气溶胶传播感染
4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紧急提醒:
在台儿庄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中,某居民到户外某处挖野菜,同时间有1名无症状感染者在该处停留,且两人均未佩戴口罩,该居民遂被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增强,感染后无症状或症状相对较轻,导致其隐匿性极强,请广大居民朋友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出门必须规范佩戴口罩。
一、所有室内场所,特别是厢式电梯、洗手间等密闭空间,务必佩戴口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网约车、他人车辆或自驾时,以及抵达停车场时,均须佩戴口罩。在室外场所(包括有其他人员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田地等室外场所)时,也应佩戴口罩。
二、戴口罩时要分清口罩的内外、上下,将口罩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三、请勿摘下口罩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咳嗽、打喷嚏时要避开他人,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摘口罩后、戴口罩前请保持手卫生。
浙江宁波2人疑因气溶胶传播感染:未戴口罩与确诊病例同在停车场
宁波市疾控中心4月10日晚发布消息,称近期发生一起疑似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新冠病毒的事件。据通报,当地某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气溶胶的本质是能够悬浮在空中的微粒。相较于一般的空气传播来说,气溶胶能悬浮得更久、飘得更远。就好比走在路上闻到烟味,但身边明明没有人,这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的气溶胶。
什么叫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由极其细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分散并悬浮在空气中,随着空气一起流动,而不是因为重力落到地面。
所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在病毒传播的语境下,气溶胶传播指的是空气中直接含有这样的病原体颗粒,被健康人吸入造成感染。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威胁是不是很大?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从理论上看,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但其对疾病流行的影响非常有限。
“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来看,我们尚未看到支持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的证据,对当前的疫情防控策略也不会产生影响。”
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撰文表示:
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
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
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所以,气溶胶的传播对医护人员防范的意义更大。提醒他们在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采取空气隔离措施,比如戴防护口罩、护目镜等。
哪种环境气溶胶感染风险会更高?
不通风的环境中,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
比如,患者乘坐电梯后,电梯中就会有病毒的气溶胶,而由于空气流通较差,如果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传染风险会增加。
所以,进入电梯的人都建议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
此外,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不同房间内空气会交叉流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这类中央空调一般用于商场、机场、体育馆、礼堂、影剧院等场所,所以在疫情期间要停用。
为防止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需及时给地漏加水,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气溶胶逆行。
hi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