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杜甫 唐诗)
素幕渡江远,朱幡登陆微。 悲鸣驷马顾,失涕万人挥。 参佐哭辞毕,门阑谁送归。 从公伏事久,之子俊才稀。 长路更执绋,此心犹倒衣。 感恩义不小,怀旧礼无违。 墓待龙骧诏,台迎獬豸威。 深衷见士则,雅论在兵机。 戎狄乘妖气,尘沙落禁闱。 往年朝谒断,他日扫除非。 但促铜壶箭,休添玉帐旂。 动询黄阁老,肯虑白登围。 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 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 俭约前王体,风流后代希。 对扬期特达,衰朽再芳菲。 空里愁书字,山中疾采薇。 拨杯要忽罢,抱被宿何依。 眼冷看征盖,儿扶立钓矶。 清霜洞庭叶,故就别时飞。
作者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 杜甫草堂,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作者详情,参见杜甫上一篇:洛都游寓(韦应物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