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杜甫 唐诗)
孤舟登瀼西,回首望两崖。 东城干旱天,其气如焚柴。 长影没窈窕,馀光散唅呀。 大江蟠嵌根,归海成一家。 下冲割坤轴,竦壁攒镆铘。 萧飒洒秋色,氛昏霾日车。 峡门自此始,最窄容浮查。 禹功翊造化,疏凿就欹斜。 巨渠决太古,众水为长蛇。 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 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 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 茅栋盖一床,清池有馀花。 浊醪与脱粟,在眼无咨嗟。 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 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 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 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月华。 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 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 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
作者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 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 杜甫草堂,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今耒阳有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作者详情,参见:杜甫下一篇:江上答崔宣城(李白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