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杜甫 唐诗)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 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 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 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 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 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 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作者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中国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 杜甫草堂,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作者详情,参见:杜甫上一篇:赠友人三首(李白 唐诗)
下一篇:九成宫(杜甫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