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
【拼音】: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解释】: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翻译:《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着重指出走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曾经留心观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
【近义词】: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反义词】:无
【例句】: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何事,最后一步所承载的分量往往要比之前所走过的九十九步都要多得多。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处】: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句话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
相传,秦王赢政实行了“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加之秦国几代积累的强大实力和得天独厚的有利地形。几年下来,六国之中有的被消灭,没有灭亡的其实力也被大大削弱,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的大局已定。此时,秦王赢政逐渐懈怠下来,把政事交给相国处理,自己却在宫中寻欢作乐,贪图享受起来。一天,有一个耄耋老人,从百里远处赶到京城咸阳,他让待卫通报一定要进宫面见秦王。赢政觉得蹊跷,便亲自接见了老人。
进宫后,赢政问道:“老人家,你这么大年龄,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路上一定很辛苦吧!”老人回答说:“是啊!我从家乡出发,赶了十天,走了九十里的路程,又赶了十天,才走完了最后的十里路,好不容易才赶到京城。”
赢政听后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起先十天就走了九十里路,后来的十里路怎么能走了十天呢?”老人回答说:“走头十天时,我一心赶路,精力充沛。但走了九十里以后,一方面实在觉得很累,另一方面也觉得没有多少路了,所以就放松下来,那剩下的十里路,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使出许多力气,一直走了十天,才到了咸阳。这样一算,前面的九十里路,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赢政点点头,又问:“老人家赶了那么远的路,如此辛苦地来见我,一定有什么重要的话想对我说吧?”
老人回答说:“我就是想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如今,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但老臣觉得这就像我要走一百里路而已经走了九十里一样,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看作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需要更大的努力去完成。如果现在放松下来,那以后的一半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
秦王赢政听后很受震动,谢过老人忠告,从此再也不敢松懈,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上去,最终完成了一统中国的大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表示“末路之难”,形容最后一段路程的艰难,激励人们做事时要一鼓作气,切不可半途而废,以免功败垂成。“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对成功者的劝勉与赞赏,有时也是对失败者的感慨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