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肩雕
鸟类(鸟纲)。白肩雕又名御雕,属于猛禽家族的鹰科。白肩雕与金雕非常类似,体型比金雕小。全身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飞翔时,缓慢地鼓动着翅膀,在空中滑翔。它有一个怪脾气,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尸体。分布在沿海的旅顺、福建、广东等地,甘肃西北也有所见,为少见的旅鸟和冬候鸟。 白肩雕 白肩雕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真雕属 Aquila 种: 白肩雕 A. heliaca
生物特征
白肩雕是体大的深褐色雕。体长为80厘米,翼展为200厘米。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生活习性
白肩雕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草原和丘陵地区的开阔原野。 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 白肩雕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地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显得沉重懒散,在树桩上或柱子上一呆数小时。飞行缓慢似鹫。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主要以啮齿类、松鼠、花鼠、黄鼠、跳鼠、仓鼠、田鼠、旱獭以及鸽、鹳、雁、鸭等鸟类为食,有时也食动物尸体和捕食家禽。地理分布
白肩雕分布在欧洲东南部、西亚和中亚。西班牙白肩雕生活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前认为和白肩雕是一个物种,如今由于在形态学、生态学和特征的不同被分成两个不同的种类。冬天,白肩雕迁徙到非洲、印度和中国。欧洲,白肩雕是濒危物种,在它曾经分布的地方如匈牙利和奥地利几近消失。如今欧洲只有潘诺尼亚平原地区白肩雕的数量在上升,主要在匈牙利北部的山区和斯洛伐克南部,其中匈牙利白肩雕的数量约为70-80对。生长繁殖
白肩雕与幼仔 白肩雕营巢于高大的密林或林缘的树上,巢距地面高度约有10-25米。以树枝筑巢,内衬以兽毛鸟羽、布片等物。随捉环境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变化,有时也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如果繁殖成功,巢到年还翌年能被继续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更为庞大。 白肩雕4—5月间产卵,雌雕产2-3枚卵,卵白色,有褐色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雌雄共同孵卵约一个半月。育雏期间,雌鸟留在巢中,雄鸟捕猎食物来喂,喂时次数多时可达5-6次,雏鸟为晚成性,被有白色绒羽,约43天出壳,55天以后离巢。 美国普渡大学科学家对鸟类的羽毛进行DNA分析后发现,中亚地区的白肩雕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实的鸟类。研究人员分析了留在鸟巢中的羽毛DNA后,在哈萨克斯坦一个自然栖息地发现一个单独的白肩雕部落。分析显示,没有一只成年鹰会与自己的配偶失散,这种高度的忠实度在鸟类中非常少见,因为绝大部分鸟类会有多个配偶和儿女。 对白肩雕的观察性研究显示,这种最大型的捕食鸟属于单配性动物,即雄性和雌性整个哺育期都会在一起,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亚种
白肩雕指名亚种(学名:Aquila heliaca heliac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辽宁、河北、河南、青海、陕西、甘肃、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种群现状
白肩雕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的季候鸟,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及福建和广东。每年有少量至香港。见“达贲湖自然保护区”。 最近几年中国各地发现白肩雕的记录,记录显示最近3年总共在6个地点发现11只次。其中1994年调查,白肩雕在深圳湾东侧的双子鲤鱼山有7只。2005年兴凯湖候鸟迁徙简报记载,发现白肩雕2只。上一篇:泰国法院批捕7名“红衫军”领导人
下一篇:福建血案凶犯称知道捅何处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