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图 湖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的一个省,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 湖北省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地,宋时为荆湖北路,元属湖南江北行省,清置湖北省。湖北省现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省会武汉。
人口民族
湖北省在中国的位置(红色部分)
·人口结构
2008年底,湖北省户籍总人口为6 110.8万人,常住人口为5 711万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常住人口与2007年相比,增加12万人,增长速度为0.21%,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0.74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户籍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 167.45万人,女性人口为2 943.34万人。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6人,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为9.21‰,人口死亡率为6.5‰,自然增长率为2.71‰。与2007年相比,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略有上升,出生率上升0.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上升0.5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52个千分点,稳定在较低水平。全省5 711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 58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45.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 129.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4.8%。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2008年湖北省城镇化率分别上升了16.45和4.98个百分点。 全省17个市、州的人口(公安户籍人口)分布情况是:武汉市833.2万人,黄石市257.3万人,十堰市351.0万人,宜昌市400.8万人,襄樊市584.4万人,鄂州市106.8万人,荆门市300.1万人,孝感市525.1万人,荆州市653.1万人,黄冈市735.1万人,咸宁市288.2万人,随州市256.1万人,恩施州395.3万人,仙桃市150.7万人,潜江市100.7万人,天门市164.8万人,神农架林区8万人。
·民族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外,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7.7万)、苗族(21.4万)、回族(7.8万)、侗族(7万)、满族(1.5万)和蒙古族(1.1万)。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和武汉市(5.4万)、荆州市(3.3万)等地。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现有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2个民族乡镇。即: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鹤峰县铁炉白族乡。还设有多个民族村(街)。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4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34%。湖北民族自治地方的10个县市,其中有9个属全国重点贫困县,有6个属全省特困县市,需要国家和省予以重点扶持。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图为武当山金殿
·宗教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有35个市、州、县成立了爱国宗教组织。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 744处。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委托,开办了2所面向中南6省区招生的宗教院校,即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基督教中南神学院。经省政府批准,省佛教协会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全省共有各教信教群众167万多人,经各级政府宗教部门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 300多处,建立或恢复的爱国宗教团体140多个,区域或地方性宗教院校3所。全省宗教界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界人士、组织有联系。
行政区划
武汉市一角 武汉市:江岸区、武昌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大冶市、阳新县 十堰市: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郧县、竹山县、房县、郧西县、竹溪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洪湖市、石首市、松滋市、监利县、公安县、江陵县 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襄樊市:襄城区、樊城区、襄阳区、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 鄂州市: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 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 孝感市:孝南区、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云梦县、大悟县、孝昌县 黄冈市: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红安县、罗田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英山县、团风县 咸宁市: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 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随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来凤县、巴东县、鹤峰县、宣恩县、咸丰县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神农架林区
注:带“*”属于地方设立的县级行政或经济管理区,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在册的行政区地理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神农架一景
·山地
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 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 62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 105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带。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一般相对高度在700-1 500米之间,局部达2 000余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极其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 000米,最高处狮子垴海拔2 152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 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 729米。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 656米。
·丘陵
全省丘陵主要分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 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
·平原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坦荡宽阔。
·气候特征
江汉平原一景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 100-2 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 000-2 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 100-1 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C;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C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 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 400-1 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 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河流与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 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 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 041公里。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公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 983.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植物及动物资源
全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 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本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藤本植物,种类多而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括娄等10多种。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 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 湖北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泽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弥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 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1 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 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历史简介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湖北郧县等地考古发现远古时代郧阳人、长阳人的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这里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和带谷壳的红烧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反映出当时农耕、水利、渔猎、手工业、纺织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是楚文化发展的源头。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长江之滨,至商朝,湖北已纳入其版图。武汉市北盘龙城商代中期城址的发掘和省内许多地区商代铜器的出土,说明商朝势力已经远播到湖北汉水流域和长江南北。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出现以楚国为代表的诸多小国,这些小国后均被楚国所吞灭。东周时期,楚国以荆楚为基础逐渐壮大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势力所及,东达吴越、齐鲁之境,北至陈卫郑宋等中原腹地,南达湖南,横跨江淮,形成霸业,威服华夏。楚国社会经济大步发展,铜器生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铁器生产得到改善和推广,丝织、刺绣、髹漆、采矿、水陆交通、城市建设、商品交易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更是异常突出,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庄子、屈原,历经800年,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汉时期,荆楚地区人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利用江河湖泊纵横、沼泽密布、气候温湿、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发展林牧渔业,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医学、数学等科技、学术文化事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发端于荆楚大地的绿林军农民起义,为推翻新莽政权建立了丰功伟绩。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分割荆州,在湖北境内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由于战乱连年不息,北方流民大量迁入,随着农业发展需要,江汉平原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作物和渔牧业也十分兴盛。武昌(今鄂州)、江陵、襄阳、夏口(今武昌)等城市的兴起与便利的水陆交通则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荆襄鄂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与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制漆业为全国之冠,麻丝织、竹编天下闻名。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兴盛,出现了一批著名诗人、学者如孟浩然、皮日休、岑参、陆羽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游历荆楚留下了大量瑰丽诗篇。 宋元时期,湖北农业经济曲折发展,城市经济与商品贸易比较活跃,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医学、文化、学术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产生了著名的书法家米芾。 明代,湖北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明中叶,汉口、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交通运输与转口贸易十分发达。明末,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席卷湖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清代,湖北政区正式形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湖北的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棉花种植与纺织印染业兴起,经济比较发达。以商业贸易带动手工业发展,汉口、沙市、宜昌等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整个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扩张,汉口、宜昌、沙市相继开埠,湖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湖北的资源和农副土特产品被大量掠夺,地方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交通、金融、财政等重要领域被外控制,民族灾难日趋深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晚清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洋务运动全面展开,湖北创办了一大批近代企业,推动了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北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率先敲响了满清封建王朝的丧钟。 民国时期,湖北经历了军阀混战、江城五四运动风暴,于1920年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湖北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曙光。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巅峰。大革命时期,武汉和湖北地区工农革命运动高涨,一度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湖北各地举行秋收暴动,建立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又成为抗战首都。著名的武汉大会战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的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湖北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湖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湖北经历了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后,湖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把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落后的省份建设成一个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交通发达、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欣欣向荣的新湖北。
经济
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80.00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63.6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586.77亿元,增长12.4%。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2227.23万吨,增产41.76万吨,连续5年实现增产;油料产量283.56万吨,增产28.81万吨,增长11.3%;茶叶、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增长24.1%、13.3%和8.9%;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生猪出栏3498.3万头,增长11.7%;水产品总产360.90万吨,增长21.1%。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97亿元,增长28.5%,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5家。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4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工业结构继续改善,继钢铁、汽车、石化三大产业之后,电子信息、食品成为过千亿元产业,五大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的63%。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53.2万个,比上年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660家,新增1632家;已形成20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发展到90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1104.91亿元,增长2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8%,占GDP的10.68%。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7亿人次,增长1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6亿元,增长14.9%。
·工业
2008年,湖北工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各种突发事件,全省工业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精心组织工业经济运行,难中有进,亮点纷呈,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继钢铁、汽车、石化三大产业之后,新增食品、电子信息两个过千亿产业,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高,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好于全国,但主要效益指标增幅同比下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 842.3亿元,同比增长21.6%,总量比上年多1 019.3亿元,其中12月份实现增加值305.6亿元,增长10%。从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看,国有控股、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 721.5亿元、1 969.5亿元、812.2亿元,同比增长14%、24.6%、16.7%。
·农业
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3 000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 780亿元,增长6%,增幅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其中,牧业和渔业增长速度超过10%。粮食继续保持增产。粮食种植面积390.6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7.474万公顷,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总产量2 227.23万吨,比上年增产41.79万吨,增长1.9%。经济作物稳步发展。油料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14.3%,总产量283.6万吨,增产28.8万吨,增长11.3%,创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保持了面积、总产量连续13年全国第一;茶叶总产量13万吨,增长24.1%;水果总产量377.7万吨,增长13.3%;蔬菜总产量2 890.7万吨,增长8.9%;烟叶总产量11.8万吨,增长22.2%;棉花因灾减产幅度较大,总产量51.3万吨,较上年减产4.43万吨,减7.9%。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339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9.6%、7.2%;出栏生猪3 498万头,出栏肉牛111万头,出栏肉羊496万只,出笼禽4亿只,分别增长11.7%、1.5%、15%、7.2%。水产业灾后恢复较快。全省水产放养总面积603千公顷,同比增长9.6%;水产品总产量313.39万吨,增长5.2%。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省当年造林面积14.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零星植树达到1.80亿株,木材采伐量174.10万立方米,增长8.5%;实现林工业总产值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服务业
2008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 58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0.5%,比上年提高了0.77个百分点。从各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0.9%和11.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服务业平均水平1.5、0.4和1.5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金融
2008年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稳步增加。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 574.95亿元,比年初增加2 363.3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6 800.41亿元,比年初增加1 309.87亿元;企业存款4 378.98亿元,比年初增加701.68亿元。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 752.01亿元(不包含农行剥离数),比年初增加1 305.1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 041.57亿元,比年初增加339.8亿元;中长期贷款5 001.78亿元,比年初增加834.03亿元。金融运行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财政
2008年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1 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1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亿元,增长20.4%。其中,国税收入完成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地税收入完成357亿元,增长25.8%;财政部门完成176亿元,增长9.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级次完成情况:省级一般预算收入174亿元,增长7.7%;市级收入238亿元,增长22%,县级收入299亿元,增长27.9%。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增值税完成106.7亿元,增长14%;营业税完成169.9亿元,增长21.7%;企业所得税完成88.5亿元,增长35.7%;个人所得税完成28.1亿元,增长13.7%。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 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一般预算支出分级次完成情况:省级一般预算支出389亿元,增长23.2%;市级一般预算支出376亿元,增长25.9%;县级一般预算支出886亿元,增长33.5%。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农林水支出达到177亿元,增长38.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6亿元,增长20.1%;公共安全支出126亿元,增长14.8%;教育支出284亿元,增长3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1亿元,增长33.2%;医疗卫生支出95亿元,增长43.8%。
·居民消费
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服务项目的消费支出人均达1 000.37元,同比增长9.5%,同比增幅回落0.9个百分点,占同期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35%。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人均达 2 204.74元,同比增长1.1%,同比增幅回落5.1个百分点,占消费性支出的23.3%。从支出结构看,农村居民教育费的支出比例最大,占服务项目支出的 19.1%;其次是医疗保健、通讯、交通等服务的支出,其比例分别为14.6 %、9.1 %和 7.6%。城镇居民比例最大是饮食服务支出,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 30%;排在第二位的是教育支出,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 20%;其次是医疗、文化娱乐服务和交通支出,分别占服务性消费支出的13.3%、11.4%和10.1%。
交通
·公路
2008年,全省共有通车里程188 366公里,全省公路密度达10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15条5 885公里、省道129条11 030公里、县乡村道61 869条169 991公里,专用道164条1 460公里。全省等级公路达153 665公里,等级公路比重为81.6%,其中高速公路2 719公里、一级公路1 566公里、二级公路16 043公里、三四级公路133 337公里。全省公路桥梁达到2.3万多座、109.3万延米。全省拥有营运车辆达32万辆,开通客运线路31 734条;省内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100%和88.06%;拥有等级客运站、货运站669个(其中客运站612个);完成客运量9.03亿人、旅客周转量501.36亿人公里、货运量4.79亿吨、货物周转量370.53亿吨公里。
高速公路 全省在建“十一路两桥”1 045公里,随岳北、武英、武荆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四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初具雏形;成功启动25条、2 048公里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和招商引资,新开工建设4条、467公里高速公路,交通建设成为全省拉动内需的重中之重。2008年12月28日,省委书记罗清泉等省领导亲自参加了201公里的杭瑞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开工仪式。全省全年获得国家批准的高速公路项目及里程在全国位居前列。为确保总投资约1 390亿元、25条、2 048公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的顺利推进,省交通厅迅速组织召开了前期工作调度会,开展了前期工作辅导培训,印发了前期工作指南,对市州分管领导、交通局长及前期工作专班人员160多人进行了培训辅导;迅速向交通运输部汇报并争取支持,交通部关于“十一五”期对湖北投资过百亿元的承诺已经提前2年落实到位;迅速建立了市州人民政府、省交通厅联合共建新机制,召开了“合力办交通,同心促发展”座谈会,与17个市州人民政府分别就加快2 048公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和招商引资等签订了共建协议。汉鄂、麻竹、洪监、硚孝、十房等一大批以地方政府为主招商引资的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11月9日随州市政府和楚天公司正式签订了麻竹高速公路大悟至随州段83公里、38亿元的投资协议,全省高速公路招商引资建设由“以省为主”转向“以市州为主”取得了重大突破。
普通公路 全省公路系统完成建设投资105.8亿元,为年计划的121.6%,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建成一级公路126公里、二级公路1 098公里,分别为年计划的245.1%和 260.8 %。为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全力加大一级公路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宜华、陆渔、大棋、仙崇、武赤等共200多公里一级公路,武汉关葛一级公路、鄂州至武汉高新大道等相继建成通车。全面启动“两圈一区”公路建设规划,4月份启动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各项公路建设项目,年内计划的县乡二级公路、通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全部完工,完成投资3.2亿元;10月份启动的鄂西生态旅游圈武神公路建设,超常规完成工可、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征地动迁完成80%,全线施工队伍进场,桥梁、隧道等关键控制性工程均已动工,近70公里路基防护工程已初具规模,完成投资1.5亿元。
·水路
2008年,全省内河通航里程8 385公里,等级航道5 843公里;全年完成水路货运量1.27亿吨,同比增长40%;周转量81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7%;港口吞吐量1.6亿吨,同比增长3.9%;集装箱吞吐量58.7万标箱,同比增长20%;滚装汽车57.9万辆,同比增长29.4%,船舶运力达到493万载重吨,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 132载重吨。
·铁路
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焦柳铁路、汉丹铁路、襄渝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长荆铁路、鸦宜铁路
·航空
2008年,全年全省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人次,飞行总架次达到9.1万架次。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日高峰和小时高峰分别达到496架次和35架次。全年通用航空飞行总时间超过4 000小时,比上年增长29%。 2008年,湖北机场集团公司完成旅客吞吐量962.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其中武汉机场完成920.26万人次,增长10.1%,在全国同类机场中增速第一;完成货邮吞吐量9.05万吨,增长0.5%,其中武汉机场完成8.98万吨,增长0.3%;保障飞行10.41万架次,增长6.7%,其中武汉机场保障飞行9.84万架次,增长5.2%。全年未发生一类航空安全差错(严重差错)以上不安全事件,在首都机场集团组织的安全评价中,武汉机场得分4.254分,位列第二。年内,武汉机场新增、恢复航点8个,加密航线12条,新引进航空公司1个,2个航空公司重新进入武汉市场运营,武汉正班通航城市达到50个,在汉运营航空公司达到21个,武汉航线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全年完成运输飞行68 111小时,比上年增长6.0%;完成换算运输总周转量4.58亿吨公里,增长1.8%;完成旅客运输量423.9万人次,增长10.5%;完成货邮运输量5.13万吨,下降0.6%;实现运输收入30亿元,增长17.2%。 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203万人次,为上年的83.5%;完成货邮运输量1.97万吨,为上年的72.7%,完成换算总周转量2.04亿吨公里,为上年的75.8%;实现主营收入14.2亿元,为上年的81.8%。全年完成飞行25 523个飞行架次、40 743个飞行小时,杜绝了重大航空安全事故发生,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为零,空地服务质量总满意率93.1%。
文化
楚文化指先秦时期在楚国蕴育,产生并发达的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荆楚文化特指楚国灭亡后,楚文化在湖北地区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荆楚文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文化名城:·荆州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又称江陵。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春秋战国时曾为楚都城,秦置南郡,汉置江陵,唐为江陵府,明、清为荆州府治所,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重镇。江陵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方便,三国时诸葛亮称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江陵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荆州城内的古物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楚纪南故城遗址、八岭山古墓群、明代城垣,以及元妙观、太晖观等古建筑。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位于湖北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别称江城。市区由隔长江和汉水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龟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其形状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历史悠久,自商周、春秋、战国以来即为重要的古城镇,盘龙城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宋、元、明、清以来就是全国重要名镇。武汉还是革命的城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都发生在这里。现存的革命遗址、名胜古迹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二七罢工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向警予和施洋烈士墓及胜象宝塔、洪山宝塔、归元寺、黄鹤楼、东湖风景名胜区等。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阳,北为樊城。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辏,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襄樊文物资源丰富,园林较多,城西的隆中山为“三顾茅庐”、“隆中对”的发生地,现有邓城、鹿门寺、夫人城、隆中诸葛亮故居、多宝佛塔、绿影壁、米公祠、杜甫墓、习家池等胜迹。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随州
位于江汉平原与中原之间的过渡丘陵带。是“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的鄂北重镇。传为神农小牛耕耨之乡,以烈山氏后代著称。西周封为姬姓随国,春秋时其地域为随、厉、唐等国,战国末楚灭随,并厉、唐设置随县,秦汉因袭,隶属南阳郡。西魏时升随为州,唐、宋、元,明、清均置州,中华民国降州为县。现存名胜古迹有文峰塔、岁公桥(李公桥)、烈山神农洞遗址、烈山神农碑、陕西会馆铁旗杆。古城保存有一段土筑城垣、汉东楼和护城河遗迹。城郊保存了大批古墓葬和古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等珍贵文物出土于城西郊的擂鼓墩。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曾游居于此。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南九口堰建军。李先念等于此通电就职,保存有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钟祥
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面积4 488平方公里,居湖北省第四位,人口105万人,是楚文化发祥地之—,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 700多年,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明朝时是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有“大地博物馆”美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发迹于此,构筑了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显陵和气势恢弘的明代建筑群。显陵,原名献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父亲朱佑杬、母亲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南六省惟一的一座明代帝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国家级大口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特别是黄仙洞2万多平方米的喀斯特地貌为世界罕见。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址:·鸡公山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郢北村。面积约1 000平方米。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1986年修建宜黄公路时发现,1992年发掘。文化层厚0.6米~0.75米,分上、下两层。上文化层,年代距今约2万~1万年,为含锰较多的黄色亚黏土,厚0.1米~0.25米,出土石制品近500件,大部分是采用石英、燧石及石英岩打制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状器。下层文化层,年代距今约5万~4万年,为含锰较多的棕红色亚黏土,厚约0.5米,是该遗址的主体部分,发现5处由砾石围成的圆圈及脚窝遗迹。石圈外径约4米,圈内面积5平方米~8平方米,放置有少量尖状器和砍砸器。据推测,应为当时人类居住的圆形窝棚遗迹。其南部有两处石器加工区,出土有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和石锤、石砧等石器加工工具,以及大量石核、石片等。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首次揭示出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多层叠压关系,首次发现了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迹,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55年、1956年、1989年发掘。发现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房基呈长方形,地面多用红烧土块铺筑,红烧土内发现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粳稻稻谷壳。居住面有的筑成高出地面的土台子,上有成排对称分布的柱洞,为地面式建筑。成人墓多为单人土坑葬,儿童采用瓮棺葬,有多人合葬和拔牙等奇特葬俗。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凿、铲、锛、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黑陶次之;纹饰有弦纹、篮纹及镂孔、彩绘;器形有鼎、罐、壶形器、碗、三足碟等。出土器物以彩陶纺轮、双弧形折壁陶器、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岭文化广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以及豫西南邻鄂地带,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城遗址商代城址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道办事处叶店村盘龙湖南。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由盘龙城城址、李家咀遗址、杨家湾遗址、楼子湾遗址、王家咀遗址、杨家咀遗址组成,为商代在南方建立的重要方国城址。1954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63年试掘,1974年、1976年发掘。盘龙城城址在遗址群的东南部,为商代文化中心区。坐落在府河北岸的台地上,其东面和东北面为盘龙湖,西面和西北面为丘陵岗地,南面为府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垣夯筑,外坡陡峻,内坡较缓,宽21米~22米,残高2.5米~3.3米,夯层厚8厘米~10厘米。四垣中部各设有一门。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护城河遗迹,在南部护城河中有桥桩柱穴。城内东北部发现三座前后并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已发掘两座,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柱洞和阶前散水,平面布局与文献记载的“前朝后寝”相符。其中1号宫殿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3米,是一座外设回廊、内分四室、木骨泥墙的“茅茨土阶”式高台寝殿建筑;距1号宫殿基址以南13米的2号宫殿基址面阔27.5米,进深10.5米,是一座两侧开门的厅堂式建筑。城外有平民居址、手工作坊遗址及墓地等。主要分布在:城外西面的楼子湾,北面的杨家湾、杨家咀,东面的李家咀,南面的王家咀。其中李家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发现有灰坑、墓葬等,是贵族墓的主要集中地。以李家咀2号墓最为重要,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设有腰坑,墓底南北长3.77米,东西宽3.4米,残深1.41米。墓内殉葬3人,随葬器物达77件。盘龙城遗址出土铜器有鼎、盂、鬲、簋、爵、觚和钺、镞、戈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皮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缸、大口尊、豆、瓮勺、长颈壶等。其中高85厘米的铜大圆鼎、长41厘米的铜夔龙纹钺、长94厘米的玉戈等,都是中国文物中极为罕见的珍品。1988年被国务院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
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北3公里。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地表覆盖有厚数米、重约40万吨的古代铜炼渣,是中国古代铜矿的重要开采地。铜绿山,根据清修《大冶县志》载:“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遗址于1973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进行露天开采时发现,古矿井大多处在花岗闪长斑岩和大理岩的围岩蚀变带和破碎带内。1973年~1979年多次发掘,清理出西周至汉代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技术的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和百余条大小平巷等采矿遗迹。同时清理出8座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炉体用红色黏土、石英砂、铁矿粉、高岭土等夯筑而成,高约1.5米,由炉基、炉缸、炉身组成。炉基位于当时地面之下,中间设有“一”字形或“丁”字形风沟。炉缸在炉基之上,呈椭圆形,面积约0.2平方米,一侧设有金门。炉身设鼓风口,炉壁厚0.4米。炼炉周围发现有工棚遗迹和石砧、石球等碎矿工具及加工过的矿石、铜块等。遗址出土有铜斧、铜锛、铁斧、铁锤、铁锄、木铲、木槌、木辘轳、船形木斗等生产工具及陶、木质生活用具,共计1 000余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年代久远,延续时间长,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内涵极为丰富。其先进的开采方法、合理的炉体结构、炉渣含铜量低均体现了当时矿业技术的成就。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旅游景区
·武当山
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水库,背依苍茫千里的神农架。相传为上古玄武(真武)得道飞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山因此得名。武当山既是道教圣地,又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胜景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美的特色。武当山有72峰、36岩、24涧、11潭、10池、12洞、11泉、10石、10台、3瀑。主峰天柱峰海拔为1 613米,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刹苍天,素称“一柱擎天”。天柱峰周围峰岭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峰峰俯身顿首朝向主峰,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壮观景象。登高远眺,群峰如林,层峦叠嶂。唐代吕洞宾在《题太和山》诗中描述其山之美:“石缕状成飞风势,龛纹绾就碧螺鬟。”宋代李方叔将武当山与五岳比较,认为武当山“拟秀厚于恒嵩,埒清雄于衡华”。武当山的古建筑群集中国建筑文化之大成,文化价值高,建筑技艺独特,堪称一绝。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 182间,星罗棋布,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游览点有:玄岳门、元和宫、玉虚宫、磨针井、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太和宫、金殿等。其中,玄岳门牌坊、紫霄宫、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武当道教文化内涵丰富,道教建筑、武当拳术、道家药膳、服饰、音乐等给游者带来无尽的享受。武当道教文化首推武当武术,在中华武术之中,享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美誉。闻名于世的武当内功和太极玄门剑,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并济、内外双修,是极佳的修身养性之术,武当山特产主要有:武当名茶、武当地方特色酒、中草药核桃、武当剑、拐杖等。
·神农架
中国东部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陕西、重庆三省市的边界。南濒长江,北望武当山,是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交接的地方,亦是中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过渡的地带。全区面积达3 250平方公里。主峰大神农架高达3 105.4米。区内林密谷深,完好保存着洪荒时代的风光,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1995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神农架现存有1 000余种树种,570种野生动物中还有少见的白化动物如白熊、白蛇、白鹿、白猴,因此被誉为“华中林海”和“天然动植物园”。相传这里曾是远古时代神农氏(炎帝)定居耕田,遍尝百草,采药治病的地方。因山高壁陡,神通广大的神农氏也只好搭架而上,因此得名“神农架”。这里旅游资源丰富:雄峰幽谷,色彩神秘,引人探胜;珍稀动物,花海药园,无与伦比;奇洞怪石,飞瀑流云,美不胜收。主要景点有板壁岩、大九湖、小当阳、香溪源、燕子垭等,特产有中草药、根雕、香菇、野生蜂蜜、核桃、绞股蓝等。
·三峡大坝
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 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 000万吨提高到5 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东湖
位于武汉市武昌东郊,取其方位命名。东湖风景区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和首批4A级风景区,由郭郑湖、水果湖、喻家湖、汤湖、牛巢湖5个湖泊组成。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东湖烟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鸟翻飞,游船如织,湖岸曲折,港叉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称。游览区域分为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点缀其间的景观有泽畔行吟、碧潭观鱼、水天一色、曲堤凌波、湖光浮阁、朱碑耸翠、雪海香涛、翠帷蕴谊、常春花苑等。景区内磨山南麓的中科院磨山植物园内有许多珍稀植物,极具观赏价值。
·黄鹤楼
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峰岭,北临长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其中,唐代《黄鹤楼》一诗,更是为诗人崔颢和黄鹤楼赢得不朽盛名。1 700多年来黄鹤楼屡建屡毁,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现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 000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万里长江,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教育
湖北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在中国名列前茅。
·高等教育
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五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 目前湖北共有普通本科院校41所,其中部属普通本科院校8所,普通本科军事院校6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7所。
·部属普通本科院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普通本科军事院校
军事经济学院 海军工程大学 空军雷达学院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通信指挥学院 武警武汉指挥学院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江汉大学 三峡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黄石理工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襄樊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黄石理工学院 咸宁学院 郧阳医学院 湖北警官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孝感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中等教育
湖北的中等教育全国领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黄石二中、襄樊四中、襄樊五中、龙泉中学、黄冈中学、武汉外国语学校、武钢第三子弟中学、荆州中学等一批著名中学每年都有大量考生通过参加高考、考前保送等方式进入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湖北名人
·宗教
道信(广济县,今武穴市):禅宗四祖 弘忍(黄梅):禅宗五祖 神会(襄阳):曾被奉为禅宗七祖,为荷泽宗的建立者 来果(黄冈):近代禅宗大德 黄念祖(江陵):一代净土宗师 净慧(黄冈):当代高僧 本焕(新洲):当代高僧 大愚阿阇黎(武汉): 心密初祖 明真(荆门):法号真慈,现代禅宗大德。 吴立民(阳新):号吴明,法名信如。著名佛学专家、原中国佛教研究所所长。 陶仲文(黄冈):明代著名道士。
·政治、军事
伍子胥 (监利): 春秋时期著名将领,军事家。 张柬之 (襄阳): 唐代政治家。 陈友谅(仙桃):元末农民军首领,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明玉珍 (随州):元末农民军首领,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杨溥(石首): 明代政治家,宣德皇帝内阁大臣. 周嘉谟(天门): 明代政治家,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张居正(荆州): 明代政治家,万历皇帝首辅. 黎元洪(黄陂):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何成浚(随州历山):民国陆军一级上将。第一次北伐任总参谋长,抗战期间任军法执行总监,赴台后担任过第一届国大第二次会议主席。 汤化龙(蕲水):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众议院议长。在加拿大维多利亚被刺杀。 汤芗铭(浠水):政治家、军事家。佛教居士。汤化龙之弟。 陈宦(安陆):北洋时代重要的军阀。 蓝天蔚(黄陂):清末民初军人。关外湖北三杰之一。 吴禄贞(云梦):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李之龙(仙桃):中山舰舰长、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居正(武穴): 中华民国政治家,曾任法务部部长、司法院院长。 沈鸿烈(天门):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曾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山东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 吴国桢(建始):中华民国政治家,曾任上海市长、台湾省主席。 陶希圣(黄冈):著名学者,曾任北大教授。经济史家。曾任蒋介石秘书,主创《中国之命运》,国民党中常委。 李焕(武汉):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王作荣(汉川):经济学家,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汪民桢(麻城):曾任陈诚秘书,名政论家。 彭孟缉(武昌):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台湾二二八事件的直接责任人。 陈昌浩(武汉):中共早期领导人。 刘华清(大悟):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萧楚女(武汉):(男)共产党的青年理论家,1927年4月牺牲于广州。 施洋(竹山):早期革命家,二七革命牺牲。 林彪(黄岗):军事家,曾任中国共产党副主席。 秦基伟(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 李先念(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董必武(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 陈潭秋(黄冈):中共一大代表,早期革命家,1943年牺牲。 向忠发(汉川):曾任中共总书记(中共六大)。 伍修权(阳新):军事家,外交家。外交部副部长(1950.12~1955.1),197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徐海东(大悟):著名军事家,1955年,授于大将军衔。 廖秀冬(武汉):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
·文化、教育
屈原(秭归):战国时期著名诗人。 王昭君(秭归):汉代著名美女。 杜审言(襄阳): 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襄阳): 唐代著名诗人。 孟浩然(襄阳):唐代著名诗人。 陆羽(天门):茶圣,《茶经》作者。 皮日休(天门):唐代著名诗人。 宋祁(安陆):宋代著名学者。 米芾(襄阳):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 二程(黄陂):宋代著名理学家。 李时珍(蕲春):明代药学家,《本草纲目》作者。 耿定向(黄安):明代理学家。 公安三袁(公安):明代文学家。 杜浚(黄冈):清初遗民诗人。 熊赐履(孝感):清初理学名臣。 徐耀文(仙桃):晚清著名棋手。 张难先(仙桃):“湖北三怪”之一、爱国民主人士。 闻一多(浠水):近代著名诗人,《七子之歌》作者。 王亚南(黄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译者。 李四光(黄冈):著名地质学家。 杨守敬(宜都):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 熊十力(黄冈):20世纪中国最杰出哲学家,新儒家开山人物。 李济(钟祥):中央研究院院士,人类学,考古学家。 王世杰(崇阳):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民国外交部长,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 徐复观(浠水):新儒学大师。 沈刚伯(宜昌):台湾大学文学院长、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邢慕寰(黄梅):中央研究院院士,经济学家。 张培刚(红安):哈佛三剑客之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汤用彤(黄梅):中央研究院院士,哲学史家。 蒋硕杰(应城):中央研究院院士,经济学家,是华人中最早获得Nobel经济学奖提名者。 殷海光(黄冈):台湾大学教授,中华民国民主的启蒙者。 曹禺(潜江):著名剧作家,中国现代话剧开山人物。 聂绀弩(京山):著名杂文家。 胡秋原(黄陂):著名学者。曾任立法委员。 居浩然(武穴):学者,国民党元老居正之子。曾任淡江英专(淡江大学之前身)校长。 昌彼得(孝感):学者,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淡江大学、东吴大学教授。 聂华苓(应山):著名作家。 郑明娳(汉口):著名散文家、学者。 熊召政(英山):著名作家。 池莉(仙桃):19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科学、技术
毕升(英山):宋代活字印刷发明人。 李时珍(蕲春):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等医药学著作。 王竹溪(公安):著名物理学家。 彭桓武(麻城):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 朱光亚(汉口):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李四光(黄冈):地质学家。 姚期智(孝感):美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 田长霖(黄陂):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原校长。 黄锷(武汉):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信号处理方法EMD发明人。 周元燊(南漳):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教授。主要从鞅论、最佳止步理论、序贯分析研究。 李天培(应城):国际著名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专家。曾任BellCore首席专家,NSF电子通讯部门主任,普林斯顿大学及Sarnoff公司顾问。 朱邦复(黄冈):汉字基因理论发明人,仓颉码发明人,中文电脑开山人物。 陈祖涛(武汉):汽车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一汽第一人”。 万哲先(沔阳):著名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舒德干(鄂州):著名古生物学家。 李绪鄂(武汉):著名导弹专家,中国洲际战略导弹及固体潜地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曾任航天工业部部长。 刘永坦(武昌):著名雷达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石泉(大冶):著名导弹专家。 池际尚(安陆):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 陶述曾(新洲):著名工程技术专家。 王承书(武昌):物理学家。 涂长望(武汉):气象学家。 戴芳澜(江陵):真菌学家。 赵学田(巴东):工程图学专家和科普作家。
·工商、实业
雷军(仙桃):金山公司总裁兼CEO。
·艺术
谭鑫培:中国20世纪初的京剧大师。 周小燕:武汉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施鸿鄂:武汉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徐帆:武汉人,女演员。 刘亦菲:武汉人,女艺人。 袁泉:荆州沙市人。 曾黎:荆州沙市人。 田原:武汉。 陈瑞:女艺人。 台湾艺人任贤齐、周传雄、秦祥林、蔡琴、徐贵樱、俞小凡、范晓萱 和苏慧伦、杨林、高凌风、庹宗华、庹宗康、卜学亮等祖籍均为湖北。
·体育
万籁声:鄂州葛店人, 著名武术家,一代武术宗师。 吕紫剑: 宜昌人,长江大侠,当代著名武术家。 周继红:武汉人,女子跳水运动员。 伏明霞:武汉人,女子跳水运动员。 李娜:武汉人,女子网球运动员。 李小双:仙桃人,男子体操运动员。 杨威:仙桃人,男子体操运动员。 程菲:黄石人,女子体操运动员。 乔娅:荆州沙市人,女子体操运动员,前国家女子体操队队长。 廖辉:仙桃人,男子举重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
历届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书记
李先念 王任重 曾思玉 赵辛初 陈丕显 关广富 贾志杰 蒋祝平 俞正声 罗清泉
历届湖北省政府领导人(省长)
李先念 刘子厚 张体学 曾思玉 赵辛初 陈丕显 韩宁夫 黄知真 郭振干 郭树言 贾志杰 蒋祝平 张国光 罗清泉 李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