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 像 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政治家、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族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台湾公务机关多称之“蒋中正”,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之官方、教科书以及媒体多称之“蒋介石”。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省奉化县,逝世于台北市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 蒋中正在十四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蒋经国。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婚后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纬国(纬国的亲父为蒋中正留日时之好友戴传贤)。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求学经历
留学日本时的蒋中正 蒋中正,于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于浙江奉化县溪口镇。父亲为蒋肇聪,母亲王采玉。蒋家自蒋中正祖父蒋斯千开始经营盐业,家境可谓富裕。 蒋赴日本前,于五岁时先在家延师启蒙,六岁起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科举式教育;九岁时父亲辞世;1902年到奉化县城(今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应童子试,未考取。十七岁入奉化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惟传统经史仍占很大比重,引起学生不满,蒋被推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于“情态激烈”,几乎被开除学籍。翌年转学至县城的龙津学堂。过了一年,再转学到宁波箭金学堂,不到一年复返龙津学堂。1906年4月,蒋首次东渡日本试图学习军事,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所以不能习军事。他虽未能入学,但结识了陈其美;同年冬天返国。翌年夏天,蒋入位于河北的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因不守校规被开除。后被选取官费留日陆军学生。蒋随即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就读,但蒋并未从士官学校毕业。不过蒋对外仍然自称学历为士官学校。
参与革命
蒋中正 墨宝 1908年蒋中正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班东京振武学校期间,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经陈其美介绍加入由孙中山于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进入革命运动。1909年至1911年,蒋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 同年10月,武昌起义,蒋潜回大清国上海参加辛亥革命,与陈其美于江浙起义,并以先锋指挥官职位率百余人进入浙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时清兵多为革命党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0月5日即控制市区,六日抵抗结束,俘虏巡抚增韫。后陈其美在上海获举为沪军都督,任命蒋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陈、黄、蒋三人遂换帖拜把,结为兄弟。 1912年(民国元年)新历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蒋在陈其美命令下,刺杀了孙文的异己——曾为光复会领导人的陶成章。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刺杀陶成章之后,蒋打算出国暂避风头,遂辞去沪军第五团团长,3月赴日本学习德文,并创刊《军声》杂志,在该杂志著有多篇文章。蒋在日本不到一年就回国,遂归奉化溪口老家,暂时闲居。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依《临时约法》继任总统,并控制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1913年,因国民党于国会议员选举大胜,而将领导国会修订《临时约法》、出任阁揆并依法组阁的国民党要员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孙中山见革命以文治不成,决意改以武力致之,遂号召各地护法讨伐袁世凯,其中以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蒋遂参与“二次革命”,于7月在上海攻江南制造局,作战不利,败退闸北,为英军缴械,于8月13日彻底失败。9月,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陈其美与蒋则躲入租界,因袁政府追捕甚急,亦相继逃往日本。蒋于9月1日抵长崎。孙中山在日本召集东渡党员重组中华革命党,1913年10月29日,由张静江做监誓人,蒋加入中华革命党。蒋于此第一次单独与孙中山见了面,期间令蒋主持沪宁讨袁军事兼任第一路司令,主攻沪西。 1914年,蒋奉命赴哈尔滨考察东三省,并书告孙中山,述说欧战趋势及倒袁计划。夏天,蒋抵沪从事进攻上海,但事机不密,遭淞沪镇守使郑汝成侦破,并遭追缉。此军事行动失败后,蒋又奉陈其美之召再往日本,时风闻东北军倾向革命,遂派蒋由日本赴东三省。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推翻共和,于燕京(北京)称帝,年号洪宪,各地爆发反袁运动,陈其美回任淞沪司令长官,召蒋回国襄助。蒋协助杨虎攻击“肇和舰”及袭取“应瑞舰”,且参与攻击上海各官署,但均告失败,是为肇和舰起义。蒋亦于1916年初参与江阴战斗攻取江阴要塞,占领五日后退出。5月,陈其美遭袁世凯遣人刺杀身亡,蒋于险地为之发丧。根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蒋在上海期间加入了青帮。
崛起政坛
1917年,张勋复辟,北洋军阀不承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率海军南下广州,筹组军政府,并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主持“护法”及“北伐”事宜。蒋中正撰写《对北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受孙中山赞许,后奉孙中山之命留上海主持党务军事。 1918年,蒋奉命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拟定第一期、第二期作战计划书,并于漳州战斗中亲加督战。同年夏天,他辞职返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闽就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职。冬,蒋参与攻取永泰,旋奉命停战。后蒋辞职回沪,并游日本,不久后返国。 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蒋回上海向孙中山陈述留学欧美计划,但孙中山不同意。同年,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为基础,扩大吸收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蒋亦加入。1920年,蒋再往福建参加作战,陈炯明本任其为粤军第二军前总指挥官,蒋婉拒之,回乡侍母。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太夫人逝,年58。蒋回乡葬母。孙中山书“蒋母之墓”刻石建碑,竖于墓前。 1922年,蒋到广西参见孙中山,商决“东征北伐”事宜,建议移大本营于韶州。后因陈炯明与孙中山交恶,阻碍北伐,蒋两难之下辞去职务。同年夏,孙中山自桂回粤,免陈炯明职,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炮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仓促避难于永丰舰,蒋奉中山“事紧急,盼速来”电召,星夜自沪驰赴广东,在永丰舰上协同指挥作战56日。8月9日脱险,随孙中山返沪,并将经过写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请孙中山作序。后蒋奉命为东路讨贼军参谋长,赴福建整顿各军,伺机攻击陈炯明所属军队。 1923年,孙中山将大本营迁回广州,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对抗北洋政府。列强多不支持孙中山与国民革命,孙仅获得表面上对华友好的苏俄支持以因应此情势。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实行“联俄容共”:聘请苏俄军事及政治顾问,力排众议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同年9月至11月间,孙派蒋为代表率团赴苏俄考察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蒋在苏期间,发现苏俄不欲兑现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诺并坚持认为蒙古不属于中国,他还发现苏俄当局对中国国民革命没有真切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并认为“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蒋自此认定苏俄乃“赤色帝国主义”,共产主义亦不适于中国。蒋将其在苏俄3个多月旅行、考察和会谈所得资料和印象,写成《游俄报告书》,寄奉孙中山。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国民党党军。孙中山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及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回广州后,对孙中山面陈其对于“国共合作”的意见,惟孙中山认为他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顾虑过甚,不适于当时革命现实环境。蒋因而力辞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并将筹备处交予廖仲恺而离粤归乡。 同年4月,孙中山再三催促蒋复出。蒋乃重返广州,接受黄埔军校校长任命。冬,革命委员会成立,蒋奉派为“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负责弭平商团叛乱。在粤之警备军、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飞机队、甲车队、兵工厂卫队、陆军讲武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均奉命归蒋指挥。1924年末,孙中山离粤北上与段祺瑞筹开国民会议。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燕京逝世,时蒋率黄埔军校学生与教导团官兵三千人东征,攻下东莞、石龙、平湖、深圳、淡水、平山、海丰,直捣潮州、汕头、梅县。蒋获悉孙中山逝世后,在军中发哀告全军将士书,并回广州祭奠孙中山。同月,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蒋被任为党军司令官。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6月,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蒋奉兼广州卫戍司令,回师讨叛平之。沙基惨案发生,蒋忧愤成疾。7月,军事委员会成立,蒋任委员,建议六大革命计划。8月,廖仲恺遇害,人心激愤,国民党中央组织特别委员会,任蒋为委员,负责政治军事及警察全权处理廖案,平定时局;胡汉民出国。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毕业后,党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10月,蒋指挥东征军第二次东征,首战惠州,连战皆捷。12月,凯旋广州。 1926年3月,“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仍任校长。后发生中山舰事件,事变平息后,汪兆铭避嫌离粤。4月,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通电反对,并建议中央请整军肃党,准期北伐。4月1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国民政府委员联席会议中蒋中正被推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国民党中央常会决议,委任蒋为中央组织部部长;7月6日中国国民党二届临时全会,蒋中正当选为“常务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国民党最高领袖;乃国民党继孙中山之后,第一位真正全面继承其地位的党、政、军统一最高领导人。国民党中央全体执委及各省市海外党部联席会议开会决议,迅即出师北伐,并任蒋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攻取华南各省
北伐时期的蒋中正 1926年7月9日,蒋中正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誓师北伐。8月,北伐军进驻长沙,蒋发表讨吴佩孚宣言,督令各军进攻,先后大战于汀泗桥、贺胜桥,并获得胜利。9月,蒋督攻汉口、汉阳;围攻武昌等战役,赣战告急时,蒋甚至亲临面授攻城机宜毕,移师入赣督师,令潮汕部队进攻闽省。攻下闽浙后,接下于武昌战斗中,击败刘玉春、陈嘉谟等,至此吴佩孚在武汉军力全部消灭。蒋令入闽部队在攻破周荫人主力后赴赣参战,先后攻下樟树、丰城、建昌、德安、永修、抚州。孙传芳向蒋求和,但蒋拒绝。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军负隅顽抗,蒋亲临督战,克之,孙传芳在江西军力于是消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移设于南昌。蒋通电各省促人民自决,先后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平。12月,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 1927年1月,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成立。政府会议决议中央党部与政府暂驻南昌,在鄂各“左派”委员于苏俄顾问支持下对此坚持反对,蒋努力斡旋,赴牯岭邀各中委会晤,消弭隔阂。九江英兵残杀国人,蒋建议对外方针,以和平不辱国格为主,并提请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国民政府自粤迁鄂后,汪兆铭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国共分裂
1927年3月,在攻下杭州、苏州后,武汉政府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突然免除蒋中正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位外的一切重要公职。蒋乃在南昌发表《告黄埔同学书》,表明不接受该决议。北伐军继而攻下上海、江宁。入江宁时一些北伐军违纪士兵挑衅英国人,杀害外侨,英美军舰以此为理由炮击南京,遂形国际冲突,是为“南京事件”。蒋严电阻止事态扩大,静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决。 之后,蒋的部队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件,解散上海总工会等组织,抓捕处决一批共产党员,包括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蒋自此与共产党决裂。4月17日,国民党中央宣布撤销蒋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并开除党籍。4月18日,蒋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组织政府,发表《告民众书》。4月21日,军委会自粤迁南京办公,蒋发表《告全体将士书》。 1927年4月国民党攻占上海,蒋介石下令进行“清党”(清除国民党内有共产党身分的党员),并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党员。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政府决定取缔共产党,汪兆铭在武汉进行分共(宁汉复合),国民党与共产党终于正式决裂,并展开了持续十年的武装对立。
宁汉分裂与下野
1927年5月,蒋中正继续北伐,分全军为三路进攻。同时组织“清党委员会”,在全国各省厉行“清党”,将中共党员从各级政府、公家机构及军队中处决或刑事拘留。北伐军先后克复扬州、泰州、滁州、蚌埠,郑州、许昌。在清江浦克复后,孙传芳通电下野。蒋抵徐州,冯玉祥来会,举行徐州会议,决定联名通电北伐,并由冯劝请武汉政府克期取消。张宗昌派员来谈输诚。云南易帜。四川刘湘通电归附。蒋奉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8月,北伐军反攻徐州失利,蒋下令退却,并电呈国府,自请处分。当时宁汉分裂益甚,蒋为免成为目标,发表下野宣言,辞去各职,返乡祭祖扫墓。南京成立特别委员会,并改组国民政府。 同月,武汉汪兆铭随后也开始清党,并驱逐了苏联顾问(宁汉合流)。 广西、广东和湖南等省亦分别在李宗仁、李济深、何键、朱培德等主持下开始清共。共产党在几次武装暴动失败后退到农村地区发展。 1927年9月,蒋决定出国考察日本对华政策,28日,自沪东渡日本。11月,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会谈,告以中日两国相处之道。蒋自日返国后,于12月1日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在汪兆铭于广东成立政府后,国民政府发讨伐广东令。国民党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决议请蒋复职,并负责筹备四中全会,各方亦纷电促其再起,蒋乃决定回江宁。
复职与决战华中
1928年1月4日,蒋中正复职为北伐全军总司令。迭电冯、阎及各将领准备北伐。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推蒋公军事委员会主席。9日,扶病渡江视察前线,15日,赴开封与冯玉祥面决北伐大计,中政会决议蒋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并统归蒋指挥。3月,蒋赴杭检阅,过沪会商财政,迭令白崇禧早定湘局,合力北伐。军官团开学,蒋以团长亲临主持。蒋并对日本记者坦白讲演,盼日勿妨碍中国国民革命之进行。部署军事毕,蒋于31日渡江北伐。4月,北伐军进驻徐州,蒋手撰誓师词,令驻两湖各军加入北伐,编入第四集团军,以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所向克捷,连克郯城、台儿庄、郓城、韩庄、临城、枣庄。第三军团在鱼台失利,蒋电令各军赴援。张宗昌下总退却令,惟孙传芳纠集余部尚图顽抗。下旬,迭克锯野、嘉祥,经西关克济宁、滕县、界河、鱼台、汶上、邹县、大名。
收复华北
5月,日本试图阻碍中国统一,以“护侨”为名出兵山东。蒋中正一面与日交涉,一面委朱培德为前敌总指挥,积极北进。蒋在亲赴界河督攻兖州,宁阳、兖州、曲阜、金乡、莱芜、平阴、泰安、肥城后赴泰安,督攻济南,并决定济南克复后,即渡河追击,不使日本阻北伐军行进。5月1日,北伐军克济南。日军阻碍北伐军,造成五三惨案,国民政府外交特派员蔡公时遇害。3日至5日,日军在济垣滋扰挑衅,向北伐军袭击,蒋严戒北伐军勿予还击,并严令入济南部队,于三日夜退出城郊;并派员与日军师团长福田商约束部队,未得要领。日军仍继续放枪发炮,并引张宗昌以飞机炸北伐军司令部,蒋为完成北伐,忍辱勿较,限令北伐军星夜渡河,仅饬留李延年步兵团驻守。日本阻碍北伐之阴谋于是粉碎。6日,蒋继续提兵北进,并吁召汪、胡回国,又切告奉系“早日觉悟”。在连克平阴、禹城、石家庄、临沂、德州、定县、张家口后,蒋进驻石家庄督师。克复保定。6月,张作霖出燕京,过山海关,皇姑屯事件被日军预埋炸药炸死。
就任国民政府主席
蒋中正攻下平津后,以任务完成回京提请解除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中央挽留。蒋呈请设裁兵善后委员会,并迭电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征求意见,以期协调一致,实施裁兵。7月,蒋赴燕京,祭奠总理孙中山,并往南口追悼阵亡将士,发表整军意见及裁兵方案,并决定由第一集团军率先裁编,以为之倡。8月,蒋主持举行北伐全军阵亡将士追悼会。筹开五中全会,纠纷迭起,蒋赴沪斡旋,终于开幕,决议开始训政,推行建设等要案。全会通过国民政府之组织,并推蒋任国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蒋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五院组织成立。蒋发表中华民国训政时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设置外交研究委员会,研究废止不平等条约的步骤。宣告关税自主。11月,制定国玺,实施禁烟。蒋出巡苏、鲁、皖各地,检阅军队,并考察地方政教及民生利病。美国首先承认关税自主,各邦交国均赞同,仅日本极端反对。12月,统辖中国东北的奉系张学良宣布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红旗,史称东北易帜,通电遵从中央号令,国民政府宣布统一。
中原大战
北伐完成后,张学良呼应蒋中正,在东北易帜,除下北洋政府五色旗。此刻,以青天白日红旗为象征的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完成了“统一中国”。但各省实力派军人各怀异志,蒋对各个省份的影响力很弱。1929年,蒋中正召开编遣会议裁军,但尽裁他人军队,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与桂系李宗仁等不满自己的军队被削弱,遂联军拥汪兆铭为首,另立中央于燕京。 1930年冯、阎与桂系联军与蒋介石中央军爆发了中原大战,联、蒋两方二十余万人员伤亡。在张学良支持蒋介石,率军入山海关攻进燕京,联军反蒋同盟即告瓦解。同年,蒋正式受洗礼,皈依基督新教。 1931年,国民会议在京集会,宣布训政时期约法,发表《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反对召开国民会议的胡汉民则在粤成立“军政府”,胡汪联合反蒋,粤桂等省处于半独立状态,并处于与南京政府交战的边缘。
宁粤分裂再下野
1931年4月底,粤方即国民党四个监察院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发表通电,以蒋非法扣留胡汉民为由,公开弹劾蒋,并例举了他种种独裁事实。5月27日,反蒋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和两广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等会集一堂,联合在广州成立了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同时成立国民政府,与蒋的南京政府相对峙,形成宁粤分裂局面。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以“攘外亦须安内”为旨,表明以外交折冲,先延缓日本的武力攻势,并具文表达抗日决心,指出“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10月14日,蒋在张静江陪同下去见胡汉民,蒋说:“过去一切,我都错了,请胡先生原谅,以后遇事,还请胡先生指教”。这一天下午,胡到了上海,结束了软禁。11月2日,蒋在国民政府纪念周报告中提出,即使“牺牲个人”,也要“促成本党团结”、“遵守党章”的重要性,强调自己遵守这一原则,表示愿意下野。12日,蒋在南京召开国民党四大,指出“此次大会两个最重大的使命就是:一、团结内部;二、抵御外侮”。18日,胡汉民、孙科在广州召开另一个国民党四大,要求“蒋必须下野”。12月7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了第三个国民党四大,指责广州“不体谅共赴国难的退让精神”。同月,国民党中央电邀粤方、沪方中央委员来南京举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但粤方坚持蒋必须下野,否则不去南京参加会议。12月15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会议,蒋中正向全国发表辞职通电。自蒋下野后,各地中委纷纷入京,22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至此,蒋、胡、汪三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蒋出席开幕式后启程返乡。 1932年1月28日,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日军悍然向上海进攻。1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政会,作出重要决议,在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推蒋中正、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李宗仁等11人为委员。蒋再一次重返政坛。
攘外安内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发生,日军突犯沈阳,侵占东三省,正在南方剿共的蒋中正闻讯后,旋即电令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并书立遗嘱,决心抗日,即回南京筹商御侮救国之计。 1934年,蒋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清剿。 1936年6月,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谋打抗日旗号,组“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起事入湘。7月,广东空军在蒋收买下投奔国民政府,粤将余汉谋等通电拥护统一,反对陈济棠、李宗仁武力割据。是月,国民党二中全会开会,蒋讲演统一救国之必要,并提《组织国防会议案》。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与政委会,并改任两广军事长官。陈济棠辞职下野,粤局平定。同月,蒋布置绥远攻势防御。8月,调整滇省军事,改组黔省政府。蒋莅广州,处理粤省军事政治善后,并劝导桂省服从中央,同时严戒国军在江西附近各部不得与桂省启衅,又命国军退后五十里,以示诚意。同月,粤汉铁路通车。不久,桂军事当局李宗仁接受中央新任命,桂局大定。 国民政府在1936年制定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并准备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结束党治,还政于民。但由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宪国大迟至1946年才召开。面对日本进逼,蒋定下“攘外亦须安内”之国策,旨在外交抗日与军事剿共同时并行。无强大经济与武力的国民政府积极争取西方大国奥援,力图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但中日战争仍在1937年全面爆发,制宪国大因此被迫延期召开。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长城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未行军事抵抗,导致东北沦陷,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张学良率领东北军约20万人撤入关内陕西。 1932年1月,日军进占锦州。蒋发表“独立外交”演讲,痛切指陈宣战之弊害。日军于同月侵入淞沪,第十九路军就地抵抗,“一二八战事”爆发。蒋以辞职在野之身,密电各军积极准备抗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蒋密令何应钦指挥第十九路军作战,并密令张治中率第八十七与第八十八两师加入淞沪抗战。3月,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开会,决议再任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新负责中国政事。 1933年1月,日军攻破榆关。蒋决定“对外积极准备,对内加紧剿共”。2月,日军对热河开始进攻。国联决议不承认满洲国。蒋一面派兵北上防日,一面加紧剿共,并密筹对日宣战与封锁之准备。3月,承德失守。蒋北上布置。日军又侵,长城战起,蒋进驻保定督战,第二、第二十五军于对日作战中获胜。蒋制定攻击古北口计划,确定华北作战方略,并解除张学良之军职。4月,日军谋与“满洲国”联合进攻多伦,爆发察省危机。7月,庐山军官团训练开始,蒋亲赴牯岭主持训练事宜。8月,筹划对日开战时国府迁都西北之准备。9月,令中学以上毕业生实施军事训练。赶筑西北公路。筹备洛阳航空分校。10月,蒋在南昌召集各将领会议,杭江铁路建筑完成,八省粮食会议开会,规划建筑江防海防各要塞。11月,令召集蒙古青年受训,妥筹移民办法,切实整理田赋。 1934年1月,闽变落幕后,蒋在病中口述《敌乎?友乎?》一文,嘱陈布雷润笔,以徐道邻名义发表,警告“日本今日之冥行不顾,有类于狂夫之趋井”,同时晓谕国人:“中国则应堂堂正正,秉持正义,救人兼以救己。如其形势可能,且当为日本开觉悟之路,不必存投石下井之心。”。日本方面也察觉了此文最低限度也是蒋介石所授意,各刊物纷纷翻译转载,和平谈判的空气一时大浓。 1934年7月,蒋中正在成都计划“峨嵋训练团”,前后共有毕业生两期。同月,日军于西南四处制造军事威胁,并令特务机关到处滋扰。9月,蒋划配四川各军防地,严禁军人干涉行政财政,除了打破已往割据分裂之积习,并同时整理四川地方钞票货币,由中央发行公债收回之。10月10日,蒋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文。日本于同时提出华北五省特殊化口号,策动华北独立,脱离中央。蒋由川飞陕,巡视豫、晋,与阎锡山会商安定西北计划。12月,国民党第五届一中全会开会,蒋提出对日决策之基准:“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1936年1月,蒋派员赴欧洲接洽经济合作,以利国防建设。同月,宣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并接见日大使有吉明及其武官矶谷,直接商谈中日交涉。2月,令速加强全国铁路与公路建设。修正民众训练主旨及实施要领。日本发生政变。3月,令清剿晋共,并加强绥远防务。同月,日本破坏海关缉私,并增兵华北。8月,日本对华提出五条件,蒋回京商决对策,电戒各省作对日交涉破裂之准备,令各省编练壮丁。10月,对日反提五条件,表示抗日决心;检阅全国童子军。11月,蒋派陈诚入晋主持绥防。莅太原,督攻蒙古并夺回百灵庙。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蒋中正赴秦,召集各将领在西安会谈,并严督张学良、杨虎城加紧进剿陕北中共红军,希冀完成“安内”。蒋虽从情报中获知中共主力在到达陕北后,与当地东北军和西北军有所交往,但蒋中正并不疑张学良的忠诚。不料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向蒋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联合抗日等要求,史称西安事变,经宋美龄、宋子文、端纳及周恩来等人的斡旋,蒋在12月25日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落幕,蒋回京时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东北军在事变后被国民政府改编,国府对西北的控制也得以加强。中共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中共宣布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并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成八路军和新四军。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17日,蒋在江西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演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至此表明了对日军挑衅的退让底线。在这里,蒋一再强调“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他认为卢沟桥事变非“偶然突发”的,而是日本“处心积虑”,所以必须反击。同时采取紧急措施,编组第一线战斗部队100个师,预备部队80个师,后备兵员100万人。国民政府亦将重要的设施、人力向西南迁移,使西南成为日后抗战的大后方。28日,北平沦陷。 日本认为攻下宁沪能让中国屈服。1937年7月16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向海军军令部报告:“为制支那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着”。26日,蒋接见美驻华大使,告以“东亚局势已至最后关头,望告其政府,作转危为安之计”。8月9日,两名日本军人以汽车冲入上海虹桥机场,与中国保安队战斗战死。日军乘机在上海集中兵舰,以陆战队登陆,要求中国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12日,日陆军省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保安队是“一二八”停战以后上海地区仅有的中国部队,蒋认为,撤退保安队,上海将与北平一样,为日军占领,故决定拒绝日方要求。8月,蒋调遣五十万精锐部队赴上海防守。8月8日,蒋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指出此次日军大举入寇,攻取平津,“此诚为我民族莫大之奇耻,亦中国历史未有之巨变”,要求全军将士:“要确立最后胜利之自信”。
淞沪战役
8月14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下令对日军发动总攻击,大规模对日抗战遂于淞沪全面爆发(淞沪会战)。8月20日,陈诚向蒋中正提出,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8月23日,增援日军在军舰密集炮火掩护下,于长江南岸强行登陆,上海战场日军参战兵力超过华北,达9个师团,20万人以上。淞沪国军转入顽强守卫战。由于蒋将主力集中在上海,缺乏运输和重武器及空军掩护,陷国军于被动挨打之局,国军伤亡很大。 西方列强对中国抗战仍袖手旁观。11月7日,蒋日记写道:“保持战斗力以图持久抗战,与消失战斗力以维持一时体面相较,则当以前者为重。”同日,蒋下令中国军队自上海苏州河南岸撤退。11月11日,国军撤离上海,一溃千里。蒋决计迁都,长期抗战。日本全面进攻时,宣告三个月灭亡中国,而仅淞沪一战便打了三个月。 首都南京是战是守,意见不一。唐生智遂自动请缨负责守卫南京,蒋最终接受。不过,蒋也确知南京难守。11月27日,蒋巡视南京城防工事,叹惜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也。”12月1日,蒋下令将沿海工厂、企业等陆续迁入内地复工生产。12月13日,南京沦陷。蒋在12月17日发表《告全国国民书》,表示“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国之民心……人人敌忲,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之国土之内国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于死命。……最后胜利必属于我。”日本于年底提出和谈条件,要求中国“放弃抗战,承认满洲国,设立非武装区,对日赔款”。蒋乃决定对日方所提议和条件一概不理,强调日本所提出的和谈条件“等于灭亡与征服,我国自无考虑余地……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迁都重庆
1938年春,日本发表“尔后不以国民政府为交涉对手”的声明,大量增兵进攻中国。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于武昌举行全国代表大会,蒋中正被推举为总裁,发布“抗战建国纲领”,明示一面抗战一面建国的主张,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号召全中国青年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并通过设置“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最高民意机构。4月,国军在台儿庄大胜,史称“台儿庄大捷”。5月国军撤出徐州,6月蒋下令炸毁花园口使黄河决堤,阻挠了日军进攻。10月25日,国军撤离武汉。12月,主张与日本媾和的汪精卫自重庆出走河内,蒋发电报给香港《大公报》的张季銮,希望舆论对汪宽留余地。12月29日汪发出“艳电”,决定提倡“中日友好”,蒋正式加以谴责。1939年元旦,中国国民党决议开除汪精卫党籍。二月,日军攻占海南岛。
太平洋战争
1941年6月,德国突击苏俄,后美国与日本谈判,希望促使中日议和,蒋中正电告美政府,不得牺牲中国以谋求对日妥协,要求日须从中国撤兵及归还侵占中国之土地。美政府随后停止了对日战略物资供应,并要求日在只承认蒋领导的国民政府(与日本人扶持的南京汪精卫‘国民政府’相对)的前提下无条件退出全部中国领土。 12月7日,日军突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美英等同时对日正式宣战,中国成为同盟国成员之一。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反侵略共同宣言,蒋受推举为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泰、越等地区的同盟国军队作战。1月4日,国军在长沙大胜日军,日军五万七千人阵亡,史称“长沙大捷”。二月,蒋与夫人宋美龄访问印度,与甘地会谈战时合作,战后独立事宜。后赴缅甸视察中国派出的远征军。4月,英军主力七千余人在缅甸仁安羌遭日军袭击,中国军队前往救援,但因撤退问题,蒋与英美军队统治者约瑟夫·史迪威产生间隙。6月,苏俄在新疆勒兵胁迫盛世才,企图完全控制新疆,盛世才电告蒋,愿意归于中央政府。 1942年8月,蒋中正亲自巡视中国西北。10月初,蒋敦促美国率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蒋,愿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11月,信仰基督教、受美式教育、持美国南方口音的蒋夫人宋美龄应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之邀,前往访问,并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平等新约”,随后各国陆续与中国重定新约,危害中国百年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废除。陶希圣著《中国之命运》并以蒋名义发表,叙述不平等条约由来、国民革命奋斗过程、与今后国民努力方向。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10月,蒋继任国府主席,与美英苏联合发表“四强宣言”,共同担负战后国际和平安全责任。11月18日,蒋偕同夫人前往埃及参与开罗会议,主张“所有日本窃夺之中国一切土地,如满洲、台湾、澎湖,均应由中华民国恢复之”,“日本之国体待战后由日本人民自行决定”及“扶助朝鲜与安南独立”,并对美总统罗斯福表明:“中国对泰国、缅甸、越南等,没有领土野心”,“战后中国不派兵占领日本本土,而由美国独自占领”以排除苏俄派兵日本本土。会后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再与列强共同对世界发表波茨坦宣言。
抗战胜利
1944年春,日军秘密与苏俄妥协,自东北调动五十万兵力,发动“一号作战”,趁国军精锐部队调往缅甸作战之际,展开猛烈进攻。蒋中正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两个月内逾十五万人。12月初,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四川岌岌可危,所幸数日后收复独山,局势再度稳定。 1945年8月,日本广岛、长崎连遭美原子弹轰炸,苏军随即以“联合国军队”名义,南下中国东北。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逝世与遗嘱
蒋中正与长子蒋经国 1969年9月16日,蒋中正在阳明山遭遇车祸,身体状况自此大为衰退。蒋中正在1975年于病中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4月5日清明节午夜十一时五十分,蒋中正因突发性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根据侍从翁元的回忆,“老先生归西时,没有交代任何的遗言”。遗嘱由秦孝仪代笔。并且直至蒋中正过世后,五院院长才签名以为旁证。内容如下: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坚苦奋斗。 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 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 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 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遗嘱代笔人秦孝仪指出,蒋介石遗嘱首句本为“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总理信徒自居...”,“耶稣基督”是由宋美龄添加,秦因此背了一段时间的黑锅。对于蒋是否真信基督教,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早年即随母信奉佛教的蒋介石本人,并非真正相信西方的基督教,蒋于基督教受洗是因为其妻宋美龄家族的原因。另一种意见认为蒋确实信仰基督教。该遗嘱在这一问题上显然存在纰漏和矛盾之处,一则蒋自束发以后追随总理革命便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信徒自居不符合事实,蒋接触基督教较晚;一则以耶稣基督信徒和以总理中山信徒自居存在矛盾,孙中山后期颇反对于宗教的迷信,曾明确说过:“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还说过:“知道人是由禽兽变来的进化论,因是从事科学来的,总好过那些神甫、牧师迷信随著书讲。”
著作
蒋中正蒋中正留下文字极多,但许多文章由蒋之文学侍从陈布雷、陶希圣等代笔,如《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等。主要内容收入《先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包括: 《国父遗教概要》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中国经济学说》 《苏俄在中国》 《中国之命运》 《反共抗俄基本论》 蒋中正极重视历史文件文物保存,其个人档案于1949年由南京经上海转运台湾,先存放桃园大溪头寮宾馆,史界称为“大溪档案”。1979年7月移存台北阳明书屋,1995年移送台北近郊国史馆,1997年定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简称“蒋档”。目前公开的可分为十类: 筹笔:1923年至1972年函电、谕令,291册 革命文献:1923年至1945年历史事件记录报告与函电,167册 特交文卷:1927年至1964年蒋对政事情势规划,5709件,分72册 特交文电:部署呈报电文及蒋的批示,436册 特交档案:幕僚、部属、各地区之原始报告,90597件,分622册 领袖家书:1924年至1967年,968件,分12册 其他文物图书、印章、勋章、书画,888件 蒋氏宗谱,48册 照片影辑:照片集243册,照片67卷,底片23732袋,缩影29卷 事略日记115册、蒋经国文电资料48册 蒋中正与蒋经国私人日记原稿,简称“两蒋日记”。目前暂存于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暂存50年,将来在适当时机归还中国)。2006年3月25日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蒋家媳妇蒋方智怡亲自到访下,美国史丹佛大学首度将原件(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公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