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吗?

小伊伊 百科词典 2022-10-01 09:39:47
谁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实际上它是与生命的定义、生物的定义、生命起源等联系在一起的。当今最令人深省的事实是:病毒、类病毒远比细胞小千百倍(最小类病毒重仅47×104道尔顿,大的病毒重也只有2.9×103道尔顿,而细胞,即使以原核细胞的大肠杆菌为例,也重达8×1010通尔额),却同样能传染疾病,同样能繁殖。由于能繁殖,我们必须承认它是生物。因为在自然史里我们举不出一个生物不是本身能繁殖或者是繁殖者的后代的;同样也举不出一个能繁殖的物被认为是非生物的。繁殖是生命最无可争议的特色。如果金币能繁殖,我们准备马上承认它也是生物。所以,想否定病毒、类病毒的生物地位,事实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已一百多年,早已与细胞学说、进化论、基因论等融为一体构成强大的传统力量了。当新的理论还未出现时,老传统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这要靠我们去排除干扰,去研究探讨。

一、旧理论的脆弱

  老传统理论的支撑点其实是虚弱的,它们在历史上之所以流行一时。只是由于有关真理尚未被认识。

·1、细胞学说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一认识的直接来源是细胞学说,它被誉为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但细胞学说根基是虚弱的.在推理上它立足于不完全归纳法。众所周知,不完全归纳所得的结论不是肯定可靠的。施莱登(Schleidan)和施旺(Schwan)只是察看了1838—1839年之前人类已知的生物就提出细胞学说的。人们当然有权问一声,有谁为他们担保他们确已看遍了宇宙里的全部生物了呢?“是哪个上帝向他们保证过:在无限的时空里决不去创造出任何非细胞的生物呢?”[I]#.果然,他俩所没有见过的、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从1892年后陆续被人发现了.这两类生物把上述对细胞学说的质疑变成了冷酷的事实,粉碎了细胞学说最后一丝侥幸取胜的希望。  用细胞学说作为论据来否定病毒、类病毒的生命,那只是旧理论殉道者的唐.吉诃德感情的流露罢了,因为在逻辑上站不住脚.那就等于:首先我们没有看完全部桔子就断言“桔子都是好的”,然后发现竟有烂的桔子,便蛮横地狡辩说由于“桔子都是好的”,所以这烂的肯定不是桔子。  判定病毒、类病毒的生命应依据判定—切生物生命的统—标准——生命的定义,决不能用片面的经验总结来取代生命的标准。

·2、原生质学说

  舒尔兹(Schuldz)1861年创立了“原生质学说”,认为“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于具有原生质的最小单位就是细胞,所以它是直接支持“细胞是生命基本单位”的。  然而该学说助理论依据也来自不完全归纳法,遭到的打击也是1861年后的新事实:病毒、类病毒没有原生质,却能繁殖。所以上述对细胞学说的批驳对它是一样适用的.

·3、生物代谢说

  用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为理由来否定病毒、类病毒的生命,所依据的可以说是“生物代谢说”。  一百多年前,生物学家就从已知的诸生物里归纳出所谓的生物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一百多年来生物学教科书里也始终这么说着。据说,病毒、类病毒专一性寄生于一定的活细胞,被用来证明它们自身不能代谢。病毒要借助活细胞的代谢系统就被用来作论据,证明病毒是无生命的。  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即使病毒(类病毒)真地不能代谢,当人们处于不完全归纳法所得结论与事实之间时,究竟谁更可信地可充当驳斥对方的证据?是能繁殖的病毒(一种事实)还是“新陈代谢”(一个不一定可靠的归纳结论)?“太阳总会在早晨升起”,这是归纳了多少亿个日夜后的结论,但事实毕竟是终于有一天太阳会不在早晨升起的。难道面临那一天我们应放弃事实,而坚信经验:现在既是早晨,那太阳就该升起,所以那怕前面纯属虚空,它也一定就是太阳?  其次,病毒、类病毒真地不能代谢吗?任何物(只要含有一分子以上的物质)如果它能繁殖,就不可能不代谢。因为它首先要把与自己同样的物质分子制造出来,这就要有“同化”作用;至于“异化”作用,那更是万物通性,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物能避免异化,能永恒不变的,任何物质的异化挂早晚要发生的。病毒在活细胞里繁殖,毕竟是病毒繁殖,而不是活细胞制造病毒。也就是说,活细胞并不会自发产生病毒,繁殖病毒都是在病毒进入活细胞后才发生的,是病毒自己起了决定性作用,造成了繁殖。所以,如果繁殖必定意昧着代谢,上述的主角是病毒而绝不是活细胞。活细胞只是被病毒利用的条件罢了。把病毒利用活细胞才麦现代谢指责为病毒不能代谢,这是把能力与现实混为一谈了。能导电、能燃烧、能爆炸决不等于正在导电、正在燃浇、正在爆炸。性能是内在的,现实却是物在环境中的实况,即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没有一种性能是无条件地时时刻刻在体现为事实的。病毒、类病毒需要活细胞,但细胞代谢难道就不需什么条件了吗?我们确知,在-196℃的真空里保存的细胞都停止了代谢,那它们也就算不能代谢因而是无生命的了吗?人必须要阳光、空气、营养、温暖才能生存,是不是也该算无生命的?应该提醒大家的是:历史事实是人们把一切能繁殖的物认定为生物,而决不是只把正在繁殖或时时刻刻在繁殖的物规定为生物。  顺便还想指出:“新陈代谢”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仍是含糊一片,没有一本教科书里是有定义的。恩格斯早就指出:“新陈代谢本身既使没有生命也可以发生”,并且列举了一个制造硫酸的例子为佐证。当时的杜林(Doering)也和其它生物学家一样,只得借助在“新陈代谢”名词之前冠上一个限制词:“有机体的”或“生物的”,以示“生物的代谢”不问于一般。但正如“裤子”注明是“我的”并不能说明我的裤子有什么特殊一样,“这种解释并没有使我们前进一步”[2]。  实际上可以证明,生物代谢的特殊处在于它的“再生性”[3]。众所周知,生物性资源(包活象羊毛、青霉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等)都属可再生资源,其实这就是再生性代谢的结果。类病毒简单到只含一种物质,却依然是可再生的。再生性代谢的根本渊源在于有自复制物质,它是产生生命的原因[4]#。

·4、生命的“现象观”

  病毒、类病毒只因为物质单纯,可以结晶形式贮放瓶中,象化学药品一样长期存放,由此竟也被套上了“象无生命物质”的罪名,或者被列入“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过渡物”及“既是生物又不是生物”的难堪门类里去。后面这些归类是违背形式逻辑的。这等于要我们承认:是非题可以有第三种答案或是与否之间有过渡物。对于“这是红色的吗?”可以答:“这是红与不红的色”。这是荒唐的。生命的有、无是矛盾概念。矛盾概念囊括了该种概念全部外延,不可能有空隙或过渡。男与女之间,还可以容有既男既女及不男不女,但在男与非男之间就不存在任何空隙了。  造成这种误解的根源是流行一种看法,姑且称它为生命“现象论”。这种看法把生命当作是些正在体现的现象,而不是种能力。人们要求有生命的东西是活龙活现的,至少是时时刻刻正在表现着生命现象(例如正在进行代谢)的。其实,生命是种能力[l]#。正因为是能力,所以判断死亡有时是有困难的,甚至会失误。一个人心跳呼吸停止了,该算死了,但若心肺复苏成功,那么刚才一段时间里这人算死的还是活的?若生命是现象,则刚才生命现象已无,这人已属死人。这么说,抢救竟把死人变成活人了。若是能力,则复苏成功正证明这人刚才虽心肺停止却仍保留着被复苏的能力,只要这种可能性还在,这人就不能算死。1954年从加拿大冻土层中发掘出的羽扇豆后来发芽了,从而证明躺在地下的一万年里始终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一直保存着一种能力。难道它们就不像瓶里的化学药品一样毫无动静吗?费伯格说:“一种缓步类动物变干燥后贮存在瓶子里,可以搁在架予上许多年,实际上象无生命的莱寥尔叔祖父的骨灰”。  能力是物固有的,只要物在,它也就在。它与有否外因相配而得以表现是无关的。不能把没通电的铜线说成是不导电的,也不能把未进入细胞的病毒、类病毒结晶说成是无生命的。有人把病毒、类病毒的起源放在了细胞的后面,理由就是若没有细胞,它们就找不到寄主,无法表现生命现象,就不算是生物。按此说法,能导电的铜及能治病的奎宁都只准起源于文明人之后。生命、导电性、可燃性等物本性都不是与物共存的,而是依赖于外界条件是否具备的。这种认识太令人羞愧了。早在一百年前,难得涉猎生物学的恩格斯就已认识到了;“这些机能我们称之为生命”,并且认识到;“蛋白质,即生命的唯一的独立的承担者”。虽然限于当时条件,恩格斯误把蛋白质(而不是把复制物质)当作生命物质,但生命是种能力以及能力只依赖该物物质本性等这些思想他是头脑里一清二楚的。  由此可见,结晶以及毫无动静而可被贮存绝不是生命的禁忌。或许我们将来要向太阳系外移居人类,会想到发射一只有冷冻室的宇宙飞船。这只诺亚方舟式的船里保存着毫无动静的冷冻型生物——保存生命但不体现生命,以度这太空间漫长的旅程;只是在到达目的地的星球后,才给予体现条件,让生物在新星球繁荣昌盛。

二、怎样正确地论证:谁是“生命的最小实体”?

  先要定下格林威治子午线及赤道线,然后地球上每一点才都有了座标.力学在被牛顿认识到是研究质点的运动之后,质量、空间及时间(后二者是质点的活动舞台)便成了三维基轴,“克(质量)、厘米(空间)、秒(时间)”制便自然产生。一切力学单位都可由该制推出正反映了力学的各概念全由这三个基轴出发面引伸出来的。这是得出力学理论的正确途径。若是摆脱基轴各立一套,就等于地球上立二个格林威治或三条赤道线——那只能带来索乱。  不言而喻,生命是生命科学的原点,生物学里的特定概念诸如生物、繁殖、遗传等都应由生命派生出定义来,因为它们都是需用生命去作出解释的。细胞的地位也应由生命演绎出来,而不应由谁另辟蹊径地归纳出来,——那样做等于在赤道之外又另立一个赤道。下面就依此逻辑而论证。

·1、生命是什么?

  作者经过科学推理已经证实:生命就是物的“复制(自身的)能力”[1]”。这就是说,象类病毒、病毒那样能复制自己的物,象一株豌豆能造成千万株豌豆问世的物,象一对美奴利羊可造成千万对美奴利羊生存的物,象诺亚方舟中所收容的由于保存了物种就能一旦有条件便可产生众多同种物重新布满全球的物那是有生命的。将来的机器人或许会有足以乱真的肌肤及生理功能,但只要它在本性上不具复制同样机器人的能力,那它仍是无生命的;宇航员若在外空间发现一块即使拙劣得象垃圾破烂一样的物体,只要它有复制自身的能力,它也是有生命的.若有一天,人们制出的机器人真能复制自己了,那么人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生物了,这种机器人以后就无需人再费心了,只要提供复制环境,就会源源不断地制出机器人来。  可以如下地来检验上述生命定义的真实性:任何特殊规定下的特种物,当(也只有)撤除该规定(特色)后,就会成为非特种物。表明种的内涵(即特色)失去了。例如,撤除红色,红色物就成为非红色物;撤除爆炸性能,爆炸物就成了非爆炸物了。而生物界,只要撤除“复制能力”,就立即成为非生物界了。本质上(而不是现象上、条件上)没有复制能力的人兽草木,无论它们生长、应激、代谢、肌肉活动、呼吸心跳等多么美妙,都与人工血球、人工心肺、机器人无异了。这些物与手表一洋,何时毁坏就完了。诺亚方舟载满的若是这些物,就与一般手表无异,怎能期望它复兴—个生物世界?相反,一个物即使象一块结晶一般死寂(如病毒),只要它能复制,也就是能繁殖,谁能阻止它进入生物界?生命并不与结晶或呼吸命定地联系一起,也不必然意味着细胞或肌肉或大脑,却确实必须意味着有复制能力,它给了每一代生物以绵延后代的能力,使整个生物界有万世永续的能力——这就是生物界的标志,是整个非生物界所没有的。生命界一切其它巧妙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模仿(仿生学),唯独这复制性却是两界的永恒差别(哪个非生物一旦学会了这本领,它马上应升格为生物了)。

·2、生物是什么?

  生命定义理应能演绎出生物的定义:生物就是有复制能力的物或能复制(自身)的物。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物的呢?也就是说,生物的复制能力怎么会有的呢?这是在了解生物的本质了。但这仍是可以演绎出来的。  假若有一个死囚,单独关在牢房内,又确无人帮助,而他竟逃跑了,那么结论很清楚:他靠自己逃跑的。  但如果囚犯是二个,分别在二个牢房里,都逃跑了,那就不能武断甲犯一定是靠自己逃跑了。因为可以只是乙是靠自己逃跑的。而甲是乙放跑的。  囚犯更多,方式就更多了,但总之有一点是肯定的:固然不需要每个囚犯都靠自己逃跑,却必定要有(至少是一个)自己逃跑者(原发逃跑者).否则,既不会发生他放跑别人的事,也根本不会发生越狱这种事。也就是说,这类事里,原发逃跑者总是根本性原因。  同样,如果生物内只含有一种成份(如类病毒就是)A,那么该生物之所以会复制极易确定:一定是靠A自己复制了自己(自复制也有定义的,根本条件是A本身的存在是制造A的必要条件),即A是原发复制者。如果生物由二种成份组成,设为A及B。这时,需制出的产品有A及B两种,而由谁制出的可能性有三种:或A或B或AB兼之。所以,制出二种产品全部可能方式有3即9种。  如果生物由三种成份组成,其复制途径的分析更复杂了,此时产品有A、B、C三种,制造者就有7种可能,即A、B、C、AB、Bc、AC及ABC,故共有73即343种制出ABC的方式。很显然,生物的组成成份越复杂,这种分析也越繁杂。但人们尽可以一一排列,用完全(数学)归纳法给予归纳,最后必得如下规律:生物的组成成份中必定要有原发(即它是以自己的参与为复制自己的必要条件的)复制者(至少一种)。原发复制者是造成生物有复制性能的根本渊源,生物组成物质中除去原发复制者成份之外都是些由原发复制者(直接或间接)派生制出的成份[4]#。这就是复制定理。它把生物产生的原因告诉我们了:生物的产生是由于世界上有复制物质——原发复制者。一切生物,要么全系原发复制者——复制物质所组成(这种生物应称为原发性生物);要么只有局部是复制物质,其余物质的复制完成是靠复制物质派生制出的(这种生物应称为次生成继发性生物)。两者中复制物质都是造成生命的终极原因。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是通过该表能预测未知元素的特性而事实又印证了这些预测,从而使全世界大为折服的。生命定义及复制定理也可作出预测,也将获得事实准确印证,从而使全世界折服。  预言一是:一切地球生物体内一定都含有(至少一种)原发复制者。相应事实是:至今为止,人们只知道核酸(含DNA及RNA)是复制物质,而所有地球生物确实都含有DNA和/或RNA。  预言二是:一切生物要么是原发复制生物,它们纯由原发复制物质组成;否则必定是次生复制生物,它们是由原发复制者及其派生物质组成的。相应事实是:已知类病毒只含核酸一种成份,与我们预测的原发复制性生物相符;而除类病毒之外的生物(从病毒一直到人)都还含有非复制物质(如蛋白质、脂、糖等),与预测的次生复制性生物相符。  预言三是:一切次生复制生物的复制均以原发复制成份为渊源,复制物质不仅使自身复制还以派生制出为手段完成全成份的复制。相应事实是:  (1)除了类病毒(它是原发复制生物)的复制是“全或无式”的、瞬刻性成立、因而表明是直接复制外(类病毒分子复制完毕的前后,瞬刻间新生物由无到有了,而且新生物一成立就终身如此了,无须再生长,也无须什么发育。可见,生物要么还未成立,即无,那怕还差一个核苷酸也不行,还不是该种类病毒;瞬刻间,又非但成立且已完全无缺了。总之,新的类病毒作为一个新的生物以及作为其亲体的一个复制品,这二件事是同时突然成立的),其它所有生物(从病毒到人)的复制都是“种子发育式”的、主体预成并经因果序列性发育时期的、非瞬刻性完成的。   类病毒的复制(不涉及具体机制)。它的复制与生物的成立是一步性的,这如同照片复制—样,复制结束,照片也成立了。但在一个人或一棵豌豆却并非如此。它们的复制与生物成立是分开的,二步完成的。我们见不到一个20岁的成年女子生下一个20岁的成年女子来,也见不到一棵豌豆一步性生下另一棵类似的豌豆植株来。这些事都是办得到的,但必须二步走。第一步成人女子有一颗受精卵或者说晚一点——分娩一个女婴,这第一步新的生物已经成立,而且它已是未来的成年女子的全部内因了,它因果性展开——生长发育20年,就完成了第二步——当年娩下女婴的成年女子的复制品——另一个成年女子终于成立了。总之,作为一个新生物以及作为其亲体的复制品,这二件事不是同时成立的。第一件先成立,并成为第二件事的内因,开端出一系列因果过程,过程的末端正好是复制品的制成。种子种到土壤里,到发育成亲本生下它时的同样模样,所经历的也是这种模式。所以这种模式我们就称为“种子发育式”(因果序列式复制)的。人的复制可见图二所示。(图略).  I代与II代之间的D不能直接复制,而是先要由A复制A,D则只是A的因果序列派生物罢了。这一事实的实质是:根本的复制者只是A,D的复制完全是由于A能派生造成D。第I代的A能制成第l代的D,那第II代的A又为何不能制出第II代的D来呢?于是,从外观总结局看,似乎D也会复制D了。可以说,生物界之所以在繁殖之外还会有生长发育现象,完全是因为有次生复制的缘故.   病毒比类病毒复杂不了多少,却有质的分界。因为病毒已有了非复制物质(如蛋白质),所以像图三所示,它们足“种子发育式”的.在l、II两代之间,自复制的只有A,即病毒的核心;而其外壳是由A派生制出的,所以有B这个阶段;最后核心与外壳装配一起就成了C,本来C与C并无直接复制关系。再看细胞,如果按人或病毒模式,应该如图四a那样,C不能复制C,只有A复制A,再经发育至C。但现象上却如图四b1所示,似乎第I代C经第II代系列的A、B、C而制出了C。但实际上在第II代系列中每一步内保留着一个上一代的C,所以第二代实际上等于是A十C经B十C发展为C十C。这一事实(即A1=A十C,B1=B十C,C1=C十C)表明,第II代的个体相当于袋鼠,新生小袋鼠的成长是在大袋鼠的口袋里进行的,所以准确计算小袋鼠的成长时应把大袋鼠扣除去才行。也就是A1、B1、C1都应除去C才能看清留下的是A、B、C的经过。于是得到了图四b2的关系。这样第II代的真正事实与图四a中第II代系列相同了。同理,图四b,中第I代系列也应扣除其再上一代的C,于是这第I代也与II代一样了。最后,第II代的A其实是第l代的A所复制的,并非是第I代的C的复制品,所以图四b2中第I代系列的复制应归于A,终于这里的复制关系应如图b3所示的那样回到了图四a的格式了。由此可见,细胞复制仍是“种子发育式”的,只不过这颗种子首先要种在上一代的亲体中,即上一代的亲体要充当下一代的先天内环境罢了。“种子发育式”复制是次生复制生物根本上起源于原发复制成份的明证。  (2)在物质复制上,地球生物的统一派生关系是:||核酸||(DNA及RNA)——蛋白质——其它有机物质,其中核酸用||线前后标志,表明它的新出现是靠自复制,而蛋白质的新生却要由核酸派生,其它有机物质又要由蛋白质派生,表明它们的复制是依靠核酸直接或间接派生。这一事实表明自复制物质是地球生物物质得以成为“可再生资源”的根源.作为这一事实的强有力反证是:不可能有人能把生物的无核酸成份或无核酸部分培养成为一个生物体的。例如人的成熟红细胞就不可能被培养成能传代的细胞,更不用说用它来造就一个人了。若把它移入一个去核的卵里,也决无起色;但若把一个细胞核移入上述卵里,情况相反了,可以养育出一个生物个体来。为了繁殖一个人,并不是必须要保持复制原本整体的,一个人即便死去,他的遗留人间的冷冻精子可长期保藏,几十年后尚可靠了它复制出它的渊源整体——一个成年男子来。一些机体(甚至人)的某些体细胞(如植物愈伤组织细胞)也可以完成一个机体的复制。而且一个细胞的复制也并非是一定要保持亲本细胞的完整存在的。甲种细胞的核就足以制造出甲种细胞来了,只需供结复制条件罢了。例如当把这核移植到它种细胞质里,就可造成甲种细腕的繁殖。这里已充分证明核是有复制能力的,而质是没有复制能力的。这情况犹如麦子种在土壤里,繁殖了麦子,而并没有繁殖了土。从而证明麦子是生物,土壤是非生物。   预言四是:所有已知地球生物体内核酸成份是各该生物的最原初的本体物质,而根本不是什么信息或信息的载体等。  以人体的一只肝细胞来说,它在体外可被培养成功,它本身就是个生物。我们断定的是:他的最原初本体就是核内部的核酸成份。若以一个人为例,他的最原初本体是当初受精卵所含的那些核酸(DNA及RNA)。  证明这一预言的证据是:核酸是决定生物各种性状的物质这样一件事实。世界上的物,其性状都取决于该物原初本体,这是常识或公理,例如你有二物,其化学、物理性状各异,给予种种外因处理,其相应变化也不同,为什么?只因为二物原初炯物质是不同的。核酸若不是生物的原初本体,就不可能决定生物一生的性状;反之,蛋白质等既不是决定生物一生性状的物质,就绝不是生物的原初本体——以病毒V的核酸核心为例,它既可以与蛋白质外壳A配合,也可以与蛋白质外壳B搭配。可见,蛋白质A根本无法决定病毒V的一生。因为V可以与B匹配,从而与A毫无关系。显然,病毒与V相同之所以是v而不是别的东西,完全取决于它有V病毒核酸,用这种观点才能正确理解格里菲斯(Griffith)的细菌转型现象:所谓的S型死菌,由于其DNA存在,生物本体实在尚末毁灭,它一旦遇合适环境,仍可表现复制性能。当将其注入R型菌体内,正好提供了这种机会。事实表明S型DNA与该菌体的搭配关系甚至比R型菌DNA与自身菌体的搭配关系还好,结果S型菌DNA反客为主,R型DNA反遭冷落.所以最后成为了S型菌而不是R型菌。格里菲斯现象的实质是:S型菌夺取R型菌的细胞体而获得中兴,R型菌则已死亡,所谓的“R型菌接受了新信息而发生菌型的转变”是种误解.这种误解者总是以菌体(即细胞)为本体的,好像菌体是活的承受者,它能接受信息表达相应性状似的。其实,菌体无复制能力,即无繁殖力,它根本无生命,怎能充任生物本体?我们永远见不到一个能繁殖的无核酸细胞,尽管它提出什么条件我们就提供什么条件也罢.我们却确实见到了单纯的核酸(类病毒)是能繁殖的,不错,它也要求一些条件,但不论条件多特殊,繁殖主体毕竟是核酸,也就是要不是这种核酸的参与,这种特殊条件内也不会自动制造出这种(类病毒)核酸来。蛋白质、原生质、无核酸的细胞等完全可能在自然界内独立起源,甚至比生命物质(核酸)更早起源;但在生命界内,它们总是继发的——只有当核酸等生命物质利用了它们以及制造了它们,使它们参与次生生物的组成,它们才步入了生命界。若在一个无核酸的星球上,蛋白质、原生质、福克斯式的“原始细胞”就是存在过亿万年,那里也依然是无生命的自然界。若把R型菌“繁殖”出S型菌也算作R型接受信息后的正常繁殖,那么我们同样应该把细胞遭噬菌体侵袭,最后裂解,释出千百只噬菌体的现象也说成是“细胞接受信息后的一种繁殖”

·3、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到现在已经是很清楚的了。既往学者脱离生命的本质去认识生物,就陷入形象经验中去了。他们像孩子一样,只注意医生的打扮及听诊器、手术刀,以至认为医生必须具备的是这些“特点”。其实医生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医疗能力。要是没有这种能力,那只是个拿听诊器的人,决非医生。生物与任何物一样,总有个形象。日常看惯了,当然一看形象就知道什么是生物。经历千万年经验之后再来认清生命本质时,难免要受到干扰:以为什么是生物只要凭人的感觉及经验就足够了,还以为生物就必备某些形象(如细胞、原生质、蛋白质)或特征(如运动、生动活泼、独立代谢等),这像孩子见到个没有白工作服及听诊器的人就不认为是医生是一样的。  事实的发展逻辑与人的认识逻辑正好是相反顺序的.事实是原子组成分子、元素发展出各种单质、化合物,这些又形成岩石、土壤、万物。而人们首先认识的却正是这最后形成的岩石、土壤、万物,很久之后才知道它们是些化合物或单质,最后才知道它们都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一个少年进入产房及婴儿室,会感到房屋设施对新生儿的强大保护力量,也会感到婴儿床、襁褓对婴儿的直接保护作用。在这里,婴儿似乎是最脆弱无力的,它的生存看起来肯定是依赖于产房、婴儿室、床及襁褓的。但实质上,这几种物的主从关系是这样的:人(婴儿虽小,却是人)派生制造出各种用具或工具(从房到襁褓都是)。人——用具,这是实际的派生关系。而用具控制着人(婴儿)的生存条件,似乎投有它们人就活不下去,那只是一个断章取义的镜头,不考虑实际制造关系的错觉。生物界中核酸与蛋白质也是同样的关系。根本上说,是核酸制造了蛋白质,然后,先已制成的蛋白质又在下一轮核酸复制时起到了必要的条件作用。人们在看一只细胞或机体时,似乎有细跑体及机体保证了内部一切(包括核酸)存在下去的作用。其实这里的核酸正如婴儿,细胞正如襁褓,机体正如产院或产房.真正的主体是人,其它都是其产品。核酸是生物界真正终极主体,细胞是它的一个级别的发展物,机体是它的更高一级的发展结果。  生命及(物的)复制能力。而复制定理又告诉我们:没有复制物质不可能出现任何有复制能力的物。所以,像核酸这样的复制物质就必然要充当一切生物的最原初本体了。  所以生命的最基本单位除了核酸分子外谁也无资格担当。核酸分子是具有生命的最小实体。其基本性可总结为三点:(l)最小。在化学界里,分子属最小的独立实体了。(2)是生命的根源。不仅它本身就有生命(即能复制),而且可制造成次生生物(如细胞、机体),没有它们,一切生物都无从起源。(3)独立性,像砖块一样,虽然可组成一座建筑物,恰仍可再拆出砖来另作他用。核酸分子的分离、组合现象极为普遍。从两性繁殖到减数分裂、两性配子结合、草履虫卡巴毒粒的转移,遗传工程中基因组的增减、类病毒及病毒在细胞中的溶合共生及再分离等等都是。这些核酸既可以聚集一起又配合得当而可发展为一个高级生物,也可以配合不当各自分离成为病毒、类病毒。也就是在实践中也表明它是结构为各种生物本体时的最小的能保有生命的可游离实体。  核酸分子是最低级生物,细胞是继发的高一级生物,机体则为在细胞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更高一级生物。人最先认识的却是机体生物,到上一世纪才认识了细胞,现在是认识核酸分子的时候了。(周慕瀛)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