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厝
“纸厝”即为冥宅,在民间一般称为“灵厝”,它的制作目的不是让人欣赏,是要献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使用。 “灵厝”在中国有些地方称为“纸房子”,现今的式样仍和当地民宅相同,在金门,“灵厝”多为闽南民居的造型,在台湾则仿照寺庙宮殿外形,极尽可能地仿拟真实建筑,以达到具体而微的地步,称为“汉式”,另外也有洋楼庭园式样的。日治时期以前,台湾纸厝造型以汉式为主,日治中后期开始有西式洋楼造型,太平洋战爭时期,台湾被禁止烧纸厝,国民政府来台后恢复,六十年代以后台湾经济起飞,“汉式”纸厝越做越大,装饰越繁复,八十年代经济萧条,加上环境保护规定,纸厝逐渐沒落,形制越做越小,北中南差異越来越大。台北仍坚持古法,以制作“汉式”为多,中部以“汉式”的简化形式较受欢迎,南部则较多的是形式更为简化,骨架更为单薄的纸厝,而且多数是花园洋房。 一组纸厝称“一块”,纸厝的大小长短如同阳宅建筑要经过文公尺来丈量出吉祥的尺度,多数师傅也会将丁兰尺的吉祥尺度考虑进去,即总的长宽高和各分座的长宽高都要正好是文公尺或丁兰尺上的“红字”,这叫“捡字”,汉式纸厝还保留这种惯例与坚持。 汉式纸厝的外形是模拟宮殿庙宇或富贵人家住屋的形式,有前落、后落、护龙、边楼、钟鼓楼、庭院等,每一部分都有固定的规格,大小座的差異在组合不同,有所谓单间楼、二拆、四拆与七拆等。“拆”是指组合的座数,单间楼即一拆,形式是所谓“一条龙”,分为五间(房间)楼、三间楼、单层和两层四种,格局和传统建筑相近;四拆包括前后落与左右护龙共四座;七拆为四拆加上扩大的天井与后落延伸出两座,称为“三间五间尾”,共七座。 灵厝不是空屋,里面有隔间、楼梯,客厅、臥室、神明厅、公妈厅(或佛堂)、廚房、餐厅、客房等,每个空间该有的设备、家具、装潢,如沙发、电话、床、棉被、拖鞋、卫浴设备、花架、字画等等,都一应俱全,连窗格也有各种花样。堂外有休闲桌椅、老人茶具、车、飞机和仆人、侍卫等等。部分高龄妇女,会为自己裁制小型衣服鞋帽,死后让子孙放入纸厝內烧给自己。 灵厝做好进入丧家时,须选定吉时举行入厝仪式,请往生者其他冥界的亲近亲属共同来鑑看入厝仪式,参与盛会,由道士做法向当地境主购买冥地,书写“厝契”一纸,载明此屋之业主及产权,并对“灵厝”和魂身施以催符咒,“开光点眼”后立好房地契,往生者灵魂附于魂身身上,就可以居住进“灵厝”了。子孙须每日在灵厝前供饭祭祀。 灵厝在丧葬仪式过程中火化。火化时机的选择上,采佛教仪式的在往生者出殡前一天,兼有普度的意义,道教仪式则在出殡当天,也有在做旬、死亡一年(对年)、三年,或家人经济许可时于忌日火化灵厝给予往生者,也有因为托梦、感应而经由掷茭确定往生者有此需求时于清明节或中元节火化纸厝。较特殊的是大陈岛移居台湾的老人家,预烧纸厝给自己过世后用;金门人在每年的农历二、八月天清气朗的时候,会烧纸厝给往生的祖先“作功德”,也有人在这时候烧纸厝给未来的自己。烧之前燃香祭拜亡魂,请他前来接收灵厝与金银财宝衣物等,然后才引火由前落及庭院开始点火燃烧灵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