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絭、换絭、脱絭
在民间信仰中,农历三月二十日是注生娘娘的圣诞。这天妇女们要备上牲醴,到庙里去烧香拜拜,有人求子,有人祈求孩子的平安,若小孩生病,还需带著小孩一起祭祀。祭祀时可以掷筊杯许愿,若获得注生娘娘允许,便可将神前供奉之花簪插在头上戴回家,生病的小孩则可以把神前放置的小鞋,用红線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带回,若将来愿望达成,簪花及小鞋都须另制新的并加倍偿还给寺庙。而小孩经由注生娘娘之保佑到了十六岁后,必须再回到庙中祭拜以示谢意。而某些妇人家则自备串好红線之金锁或古钱,领著小孩到注生娘娘面前拜拜,再当场将金锁等挂在孩子胸前,以求长命百岁。 上述的习俗,不外乎要祈求孩子能夠平安顺利长大,而台湾的捾絭仪式也是相同的道理。台湾人相信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到十六岁成年为止,都会受到注生娘娘、七娘妈等诸神保佑,因此才能平安顺利长大。因此,才产生做符牌并栓上線,向神明祈求保佑后,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的捾絭仪式。而一般人的捾絭都是祭拜注生娘娘和七娘妈,因此,其絭则分别称为注生娘絭及七娘妈絭。若是向妈祖祈愿,其絭牌便称为妈祖絭;若向观世音菩萨祈愿,就称为观音絭。 捾是挂在脖子上的意思,而絭的形式并无硬性规定,一般都用中间有方孔的旧铜钱,以红線穿过币口;也有人特别到银楼打造银质或金质的“长命富贵”牌,上面刻有神明之神像、神明尊称、太极八卦或相关护符等,用红線穿过后,系在孩子的脖子或手腕上保平安,称作“挂絭”。这样的捾絭仪式通常是在孩子出生后一年做,祈求神明庇佑孩子能顺利长大成人后,在神前将絭挂在子女身上。若拜的是七娘妈,因其无专祀的庙宇,因此多半在自家举行捾絭仪式。有时祭拜的神明有好几位,就要制作银牌,上面写上诸神的名字,然后用红線栓好,对诸神祈求后挂在孩子身上。捾絭仪式通常在神的诞辰祭日举行,之后每年都要在神佛的诞辰日,准备供品到庙里祭拜,此时再将之前的絭換上新红線,或是新的絭牌,称为“換絭”;直到孩子满十六岁,不再需要神明的特别保护,便在成年的那年七娘妈生或神明生时,谢神并解下絭牌,称为“脫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