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
借结彩点灯以庆赏元宵。大约自汉代宮廷便已有元宵节悬挂灯笼的风俗,隋唐时赏灯的活动已经从京城普及到民间,因此元宵节又名灯节。挂灯笼的时间从3天、5 天不等,在明代时一度长达10天。除家挂戶悬的彩灯,也有各种游街用的走马花灯、布置于灯市庙会的鳌山灯树(以多盏彩灯合扎之大型花灯),灯式花样繁复,还会燃放烟火炮竹助兴。大约从南宋开始,伴随灯笼的展示,逐渐形成猜灯谜的活动,传统是将写著谜语的纸条贴在灯笼上,悬于门前供游人猜玩,并有獎赏,风行至今。 由于吸纳元宵节庆的元素,以及佛道信仰的推波助澜,清代台湾的方志中常提及除元宵节外,中元、中秋或重阳时,以及土地公诞辰之日,各地都有张灯祈福的习俗,不过,仍以元宵节的灯会最热闹;除了靜态展示的花灯之外,更有动态舞弄的彩灯。修纂于康熙年间的《台湾府志》即描写元宵于初十便开始张灯,过了十五夜后才收灯。除“门外各悬花灯”外,常有好歌善舞者成群结队,其中一人举著状如“飞盖”的纸灯在前引道,同时有丝竹伴奏,且歌且舞,称为“闹伞”。更有人装束成昭君、婆姐、龙马等各种故事人物,沿街向人家庆贺吉祥以讨赏。其他续作的方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见相沿成俗。 由于闽南语的灯、丁二字谐音,“添灯”暗寓“添丁”之意。因此传统社会中有意生男的妇女,在元宵夜里会有“钻灯腳,生卵葩”的习俗,借由从高悬的彩灯下穿身而过,以祈得生男的吉兆。 台湾近年在观光产业与传统习俗整合下,许多都会地区利用广场进行大型灯会展示,极具电光声色;地方寺庙也因应年度生肖或应景主题,装置各种造形花灯。同时更搭配歌舞表演与灯谜竞猜活动,成为人潮汇聚的热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