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位于台湾本岛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与台北县接壤,是台湾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台湾政治、文化、商业、娱乐与传播等的中心。台北市是台湾近代历史的发展舞台,集许多台湾文化与人文地景之大成。除了成功举办第21届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外,2010年的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与2011年的世界设计大会也将在台北市揭幕。 包罗万象的台北,具有不同的风貌,在岁月的洗礼下,蕴藏了丰厚扎实的內涵,有绿化保育休闲、社会人文艺术,而悠久的历史古迹文化,也在在显示台北的魅力,政治文教、商业经贸发展、外交友好联系,更是丰富著多元的台北。
台北市跨年烟火
人口:2,622,125人
面积:约271.7997平方公里
气候:台北市地处亚热带气候。
行政区
台北市位于台湾岛北部,包含台北盆地东北半部及邻近的丘陵区。现划分12行政区,以大安、松山及大同区人口较集中。台北市民包含各大族群,原住民、鹤佬人、客家人、外省人、新移民与外籍人口,由于经济建设开发进步,交通运输完备,常有大型国际会议及活动展览,较易吸引外国人在此就学、考察、经商及停留, 因此,台北市成为族群融合的多元社会。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进入日治时期后,1920年的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1945年国民政府战败逃到台湾后,台北市成为首都,隶属于台湾的中华民国。 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1968年7月将分属台北县的景美镇、南港镇、木栅乡、内湖乡暨阳明山管理局所属之士林镇、北投镇等六乡镇划归台北市管辖。 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域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今日的12区: 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
·次分区
自2000年起,在各区之下增设次分区,作为辅助的行政区域。各区依据实际发展情形,配合各里特色,划定4~7个次分区,将具有邻近特性,文化、历史特质类似的数个里集结起来,以求有效利用邻里资源,并凝聚居民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共同推展市政建设。目前(2008年9月)台北市共有68个次分区。
台湾蓝鹊
·市鸟——台湾蓝鹊
台湾蓝鹊生活于三百至一千二百公尺的低海拔阔叶林或次生林,经常六只或更多,成小群穿梭、滑翔于树林间,并发出鸦科鸟类惯有的沙哑叫声。 身长64-65公分,翼长18-21公分, 尾长约40公分。嘴腳红色,眼睛虹彩黃色,头至颈部、胸部皆为黑色,其馀部分大致为蓝色;下腹羽色略淡,飞羽末端有白斑,尾上覆羽末端黑色:尾羽甚长,末端 白色,除中央2根外,其他各羽中段黑色;尾下覆羽末端白色。
·市树——榕树
桑科。有正榕、鸟榕、老公须、戏叶榕树等别名。原产于日本、琉球、中国大陆、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常绿大乔木,气根多数,叶互生,倒卵形或椭圆 形,表面深绿色,隐花果,无柄单生或对生于叶腋。成熟时呈黃褐色、红褐色或黑紫色。台北市各处均有栽种。
·市花——杜鹃花
杜鹃花的生命力超强,既耐干旱又能抵抗潮溼,无论是大太阳或树荫下它都能适应。根长的浅分布的广,能固定在表层泥土上。最厉害的是它不怕都市污浊的空气,因为它长满了绒毛的叶片,既能调节水分,又能吸住灰尘,最适合种在人多车多空气污浊的大都市,可以发挥清靜空气的功能。
历史
台北市一景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开始有汉人来到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历经荷治时期与郑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永和、陈宪伯、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语“tagal”。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今大同)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5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据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成为日本统理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湾总督府新厅舍(今总统府)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裔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辟筑4条3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街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设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多国盟军在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今 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据时期划下句点。 1945年至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的200万军民,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市民结构趋向多元化。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与1980年代为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此时开始逐渐向东移至东区,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共汽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西门町、大稻埕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社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目前工商团体和市民团体对都市更新计划的推展非常关注,因为该政策的落实与效率,关乎台北市的百年大计。对地价的平抑、商务大楼及民宅的兴建、市民与学子活动场所的增设,有着全面而直接的影响。
地理
·地形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眠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水文
台北市境内的河流绝大部分属于淡水河流域。淡水河的支流新店溪自台北盆地的南边流入,与其支流景美溪合流后,形成台北市西南方与台北县的自然边界。河道向西北蜿蜒流经景美、公馆、古亭等地,至万华附近与大汉溪合流后,始称为淡水河。此后向北流经大稻埕、社子,至关渡附近与支流基隆河会合前,亦形成台北市西方与台北县的自然边界。基隆河自盆地东北边流入,经南港、松山、内湖、士林、北投等地,横贯台北盆地的北半部。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在南港至士林间的部分河道实施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系由盆地东南边流入,横贯文山区后于景美注入新店溪。另有发源于盆地北侧山区的磺溪、外双溪等河流,汇集后注入基隆河。
·气候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又因为是在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深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了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通常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出现较暖的冬天,或是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由于位在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汽的季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而不易使热气排出,使得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摄氏1~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形成午后雷阵雨。
交通
台北市一景 台北市为台湾最大城市,并与位于台北县内的双和、板桥、三重、新庄、新店、芦洲、汐止等周边卫星城市,形成大型都会区,因此市区的交通流量十分庞大。每逢尖峰时段或假日,经常会有大量人潮、车潮流动于市区内或县、市之间,经常导致市区内各重要干道出现交通阻塞的情形。为求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疏散人潮、车潮,并减少塞车情形,因此除了一般道路外,亦兴建多条快速道路与联外桥梁。 此外,台北市亦为台湾大众运输最发达的都市,至2007年为止,整个大台北地区的营运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共有421条,平均每日载客161万人次,并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线加入了联营公共汽车系统。捷运系统方面,台北捷运营运路线总长度90.5公里,平均每日运量已达120万人次。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于捷运、市区联营公共汽车、短程客运与公营停车场的非接触式IC智能卡—悠游卡;并实施公共汽车与捷运间的悠游卡双向转乘优惠制度。 对外交通方面,除了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与省道通往各地之外,台湾铁路管理局纵贯线与台湾高速铁路也都行经本市并设站。空运与海运分别以桃园国际机场、松山机场与基隆港、台北港为主要据点。
经济
台北101大楼 台北市是台湾对世界的经贸窗口,在台湾经济体系中扮演金融、媒体、电信营运中心的关键性的角色。产业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高所得而来的高消费能力及产业结构变迁,统称为服务业的第三级产业占台北市整体产业比重近达九成。当中包含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服务、运输仓储、通信、工商服务等。服务业的盛行,让台北市成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当容易取得的城市。统一超商资源整合群总经理王文贵说:“台北市有一个世界级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另外,台北市科技接受度相当高,以资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为目标的台北,有线上网率、无线上网率等指标,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对新事物的尝试和一窝蜂的特性并不限于科技方面,历年来出现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乐透(2003年)、动画角色磁铁(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郁金香式”热潮即为一例。 产业分布于台湾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又因为地方税收以设籍地为征集点,因此台北市与台湾其他县市产生了营业税收不公与中央统筹款的纠纷。 台北市是台湾的重要枢纽,台湾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估算台北市的人均GDP为48,400美元,是全台湾16,111美元的3倍。与亚洲各城市相比,仅次于东京65,453美元,比香港、新加坡、首尔为高。是以全市具指标性的中古屋房价,2004年每坪平均房价为新台币24.1万;2005年27万;2006年31万;2007年35.4万;2008年37.7万;至2009年7月成长至逾新台币40万。预估2010年,最低生活费需新台币14619元。 
·劳动力状况
到2006年3月底为止,15岁以上之民间人口约有213万,劳动力有118万6千,就业者有114万,失业者4万7千,非劳动力94万4千;劳动力参与率55.7%,失业率3.9%。
·外籍劳工
在外籍劳工方面,到2007年7月底为止,台北市有49,251名外国专业人员(白领外劳),数量全台湾最多;蓝领外劳则有36,778人,全台湾第三。 
文化
台北市的文化活动密集频繁、艺文表演场地与展览场所为全台湾之冠。台北市汇集了台湾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不论是台湾原住民文化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或是浓浓闽南风情的艋舺龙山寺与剥皮寮、台北客家义民祭与融合中国各省风土民情的眷村文化与新住民文化等。清领时代、日本统治时代与战后国府时代等,大时代的浪潮也为台北市留下大量丰富的时代遗产。 台北是亚洲的流行音乐重镇,也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民主社会的多元开放的社会风气促使台北文化活动活络的一大优势。每年在台北上演的文化娱乐活动高达数百场。除了流行音乐有国际团体、艺人密集访台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台表演团体,同时在台北市各场地个别巡回公演。表现风格多元化,有醒世、创作实验、冷僻、同乐、音乐、歌仔戏等剧别;主题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会,面向跨越地域之分。
·现代艺术
台北市是台湾的时尚与艺术中心,台北市欣然地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礼,并迅速发展出一套属于自身特色的艺术行为。许多台湾各地出身的艺术家、设计师与文化人们也都纷纷透过台北的窗口让全世界认识。
街舞文化 在通风良好且灯光充足的捷运地下街,也常见为数众多的学生正挥汗练舞。在历任市长的努力下,市府所推广的文化活动已趋于多元化,而市民所认同的青少年活动亦非仅止于用功念书考大学,只要有益身心、富正面意义的舞蹈运动,同样可以获得市民和市政府的青睐和赞赏。中学生街舞社成员最主要的练舞场地分别是台北车站、板桥、西门、双连等捷运站,以及国父纪念馆和自由广场等五大场地;2008年9月已有街舞团体在国际展露头角,取得亚洲区冠军。
街头艺人 针对街头艺人的各项表演,台北市政府也颁予执照,维护街头公开表演人士所应享的权益、尊严并提高综合素质。
·多元文化汇流
随着外籍劳工人数逐渐增加,外籍劳工所带来的母国文化也逐渐受到重视。各种文化节、专门的广播节目…等针对外籍劳工的活动与休憩措施应运而生。2005年起举办的“牛肉面节”为强调独有饮食文化之下发展出来的民间活动,随着战后外省人士大量落户于台北,各种中国地方口味相互揉合后,发展出与台湾传统饮食习惯相融合的特色。另外还有包容同性恋族群,使其得以扩大活动范围的同性恋游行。
·文艺展演
台北市内著名的表演场地有俗称“两厅院”的中正文化中心(国家音乐厅、国家戏剧院、演奏厅、实验剧场)、城市舞台(台北市社会教育馆)、华山文化园区、国父纪念馆、红楼剧场、台北国际会议中心、新舞台、牯岭街小剧场…等。 现代艺术的展览场所则有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南海艺廊、凤甲美术馆、关渡美术馆(台北艺术大学)、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等。另外台北艺术中心、台北流行音乐中心和台北城市博物馆正规划中。
·学术研究
台北市是台湾学术研究重镇,“中央研究院”即座落于南港区。另外专门典藏图书与汉学研究中心的“国家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与各大专院校图书馆:诸如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政治大学图书馆均有丰富馆藏等。其中,“国家图书馆”所特藏的善本古籍中,多件均为古代流传至今的孤本,世上绝无仅有;如尚书表注、东都事略、宋太宗皇帝实录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珍贵古籍。
台北 故宮博物院
·历史文物
台北市内有多座驰名海内外的大型博物馆。位于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为世界主要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宝库”。馆藏达65万件;藏品大部分为承接清代皇室旧藏,包含众多中国古代书画、器物、典籍等,馆藏尤其以宋代绘画、中国青铜器与宋瓷为重。邻近台北植物园的历史博物馆以收藏唐三彩、中国青铜器等华夏文物的著名的博物馆,每年并固定举办大型特展。中央研究院的历史研究所所收藏自民初以来的大量考古遗物、青铜器、汉简、图书、中国民族学文物,件件堪称国之重宝。 位于二二八纪念公园内的台湾博物馆则以“首都核心区博物馆”为一大型的博物馆聚落。本馆承接收藏大量早期台湾的史地资料、田野调查文物与丰富的自然标本等,是集合了人类学、地学、动物学、植物学与博物馆学为一体的博物馆,堪称“台湾现代知识的启蒙地”。而整合了本馆周边的历史空间,将劝业银行旧厦、台北樟脑工场、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分别整建成台湾自然史博物馆、台湾产业史博物馆与台湾现代性博物馆等。 台北市政府大楼本身亦将原新闻处所属的市政资料展示馆改制为台北探索馆,转型成一座城市博物馆,使其兼具“寓教于乐”的功能。另外还有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袖珍博物馆、树火纸博物馆、杨英风美术馆、邮政博物馆等。
宗教
来自各地不同生活背景的民众向台北市移民,宗教上自然呈现蓬勃而多元的发展。台湾地处传统的儒教文化圈,宗教基本上以佛教与道教等传统宗教为主,但仍有全台湾为数最多的基督教与穆斯林信仰人口。 以佛教与道教为例,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为107间,道教为154间。寺庙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随闽、粤移民由故乡迎来的神佛,1950年代之后,许多台湾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将其神灵请至台北设分灵,所以祭祀以妈祖、王爷、菩萨居多。台北地区的佛道教寺庙数量之多,冠于北台湾,其教派之广,几乎涵盖各神佛,堪称台湾宗教的总汇,知名信仰中心如艋舺龙山寺、大龙峒保安宫、霞海城隍庙、台北行天宫、台北清真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等。多元蓬勃的宗教文化,是市民们最丰富的精神粮食。
教育
台北市的教育资源与台湾其他县市相比较为丰厚、优渥。1900年代的日据初期,台湾第一座西式小学就成立于芝山岩一带(即今日的士林国小)。随后普设于台北各地的国语传习所、公学校、小学校更奠下了台北的教育根基。 1950年代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之后,许多位于台北市,投入庞大教育经费的初中、高中与大学,更成为台湾北部甚至全台湾的“明星学校”,在高中或大学联合招生制度盛行时,尤其明显。特别是明星高中或国立大学的热门科系,每年都有相当激烈的入学竞争。即使在联招几近废止的今日,这种情形仍旧延续著。 目前台北市辖下所有的大学有2所,分别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和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及一百六十余所的公私立中小学,及9年义务教育,此外还有儿童育乐中心、社会教育馆及动物园,并在各区设立运动健身中心、社区大学、图书馆等,提供市民休闲育乐与学习进修的机会。
体育
台北市体育的主管机关为台北市体育处。马英九担任台北市市长期间(1998年-2006年),台北市体育处对台北市的体育发展以“处处皆可运动”、“人人喜爱运动”为目标,以全民、学校、高龄、青年、障碍和菁英等不同民众,鼓励运动,设立大型赛场公共运动空间,并规划于12个行政区设立市民运动中心。 大型体育场馆方面,目前有台北小巨蛋,中型体育场馆包括天母棒球场台北体育馆,用以举行市级运动项目;除此之外,各行政区的区级休闲、运动中心也渐次启用或着手兴建,于2003年至2010年陆续完成启用。每年并由各区的体育会举办不同规模的路跑竞赛,以利于提升运动风气。未来以现有松山烟厂为基地整建成的台北大巨蛋(台北文化体育园区)将整合体育、娱乐、商务、城市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又一大型市民空间。 近年则由于国际能源危机所致,市府积极鼓励市民多从事户外休闲活动。例如兴建公园、广辟绿地、整平骑楼走道,方便市民带着家犬与家人在外一同游乐;并学习法国巴黎,鼓励民众亲近水岸;与厂商合作,在观光景点添置并推广自行车(铁马)以为代步工具,首开优良风气之先,间接改善交通,也为地球减少空气污染贡献心力。 台北市曾举办许多国际性大型竞赛,例如:2001年世界杯棒球赛、2004年世界杯五人制足球赛、威廉琼斯杯国际篮球邀请赛、台北101国际登高赛、2004年世界花式台球锦标赛、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包含国道马拉松)、IAU世界杯超级马拉松比赛…等;2009年听障奥运亦由台北市取得主办权。另外还有许多国内性体育竞赛,例如:“健康活力??运动台北”十二行政区路跑赛、新光摩天大楼登高大赛、三商巧福杯路跑赛、舒跑杯路跑赛、中正杯锦标赛(范围涵盖各类运动)…等;中华职棒每年固定于天母棒球场举行部份场次的例行赛;超级篮球联赛则固定于台北市立体育学院体育馆(俗称“白馆”)进行例行赛。
旅游
台北市为台湾最重要的都市,虽然幅员与台湾其他县市比起来不算宽广,却拥有许多人文景观。其中,古迹数量与博物馆数目,不但居于全台湾首位,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国际城市的特殊风情。 对外国观光客而言,台北的夜生活相当具有吸引力,几乎以不同型态充斥在台北各区域。像是宁夏路老旧社区中的传统夜市,范围包含数条街道的士林夜市、饶河街夜市、临江街夜市及华西街夜市等,东区新兴商圈的PUB、阳明山上的北投温泉,都可视为台北夜生活型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