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书法
书法,是中华文化土壤上开展出来的一朵奇葩。华族祖先选择了柔软且具有弹性的毛笔做为书写工具。汉字书写活动之所以能从实用性角色提升为审美性艺术门类的关键因素,就在蘸了墨的笔毫与纸面碰触的当下,呈现出一种既相抵拒,又相鼓荡生成的阴阳和合弹性态势。在时间的推移中,随著书写者心绪活动的开展,留下了千彙万状的生命轨跡。 台湾的早期居民,是南岛语系的原住民,他们过的近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只有语言,沒有文字,自然也不会有文字的书写活动。后来,断断续续有大陆沿海如福建、广东等省区的农民,冒著生命危险,乘船渡过“黑海沟”(台湾海峡),迁徙本岛进行农耕开垦。 事实上,台湾早期的书法,是从中国大陆传播过来的。文献记载,台湾住民有系统地学习汉文化,是从明末遗臣沈光文来台后才开始的。沈氏是明末儒士,明亡后,为反清复明而四处奔走,于1651年意外飘泊来到台湾,定居台南,设塾教台湾民眾读书作文、习写汉字。沈氏因而被尊为“台湾文献之祖”。 台湾的历史经历了荷兰、明郑、满清、日本及国民政府等几个时期。随著政权的更迭及文化政策的变迁,台湾书法也呈现不同的发展。除了荷兰时期跟书法毫无瓜葛外,其后约略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明郑时期(1661~1683) 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在台湾建立南明小朝廷,竭力经营,准备以此作为复兴中原的基地。随著大批宗室、文武臣僚,乃至流寓文士的抵台,其中多为诗文书法兼优的饱学之士,如宁靖王朱术桂、陈永华等,他门眼光远大,广设书院,推展文教,中华传统文化首度大规模传入本岛,是为台湾早期汉学及书法发展的启蒙初阶。(二)、清领时期(1683~1895)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领军攻陷台湾,结束了明郑王朝的统治,台湾正式划归清朝版图。4年后,清廷对台开科取士,不仅激励了台湾人的读书风气,也为台湾书法教育长期的蓬勃与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著民生经济的繁荣,台湾文士渐有馀力从事精致的文化艺术活动。加上有缘跟当时因游宦、流寓及应聘来台的大陆一流文士的交流与观摩,大大拉近了台湾与中原的文化距离。到了光绪年间,台湾文士汉学功底渐臻深厚,应考而登进士人数激增,已然摆脫往昔须赖“保障名额”的窘境。台籍人士也出了不少书家,但大体仍多师仿前辈书风,不脫“馆阁体”之范围,文人游艺的意味多,个性表现的自觉不足。唯有林朝英等极少数例外。是为沉潛筑基期。(三)、日据时期(1895~1945) 1895年,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政府采行强势的同化政策,不但取消科举,断绝了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唯一出路。甚至还禁止文士与中原往来,企图割断台湾与中原文化互通声气的脐带。台湾人被降为“次等国民”,生活权益多所限制,而进入所谓“台湾史的黑暗时期”(陈奇祿语)。文士满怀的悲愤郁闷无处宣洩,乃转而筹组诗社,借著相互吟唱,挥毫观摹,相濡以沫。部份台籍人士接受日本书法的专业训练,渐有摆脫实用性馆阁书风而入于艺术讲究之胎动。惟终因汉文化滋养不夠雄厚,除曹容特为标拔屹立外,其馀泰半难以自立。殖民政府官员对诗文及书画活动或因同好之故,管制格外宽容,反而促进民间社团及展览活动的热络,书法风气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是为蓬勃活动期。(四)、国民政府前期(1945~1987) 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当时,除了像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中央图书馆等顶级文物搬运抵台外,随著政府渡台人士也有不少是来自中原各界的顶尖菁英,因缘时会,全皆聚集到此弹丸之地,让原本居于边徼的台湾,跃升而为华族文化慧命希望所系的复兴基地。文化密度之高,创开千古奇局。书坛如于右任、董作宾、溥儒、台靜农、王壮为等,无不学艺双优,且多为文化艺术界龙象,创作之外或从事教学,栽培后进,为台湾学术发展与书法教育注入大量活血,凝聚了新希望。是为新血注入期。(五)、解除戒严迄今 (1987~ ) 1987年,废除了“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歀”,两岸恢复交流。精神禁锢解放,使台湾真正进入自由民主的境地。随国民政府渡台的第一代书家渐次凋零,面对異质文化的不断冲击,年轻一辈对于过去长久以来的传统创作模式有了深刻反省,开新意识增强。他们除了临摹传统碑帖,有些则直接取法地下新出土的简牍帛书墨跡资料,而产生了不少新古典风格作品。进而有兼顾传统与实验性创作风气之兴起,开启了台湾当代书艺多元缤纷的全新局面。是为百花齐放期。 今日,各公私立美术机构及民间私人已收藏不少台湾前辈的宝墨,足以一窥各个时期的不同风貌。至于全省各地的名胜、寺庙或公私机构,仍可见到许多碑刻、匾额、楹联、店招或墨宝等,那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容易接触到的书跡,只要放慢腳步,靜下心绪,就可以欣赏到一件件的先贤或当代书法家创作的艺术品了。 毛笔书法最为难能玄奧之处,在于其不许塗改,不容描补的瞬间一次性完成之要求,确是一门带有高难度技巧性的艺术。其学习要领,除了要求个别的点画線条须能充实饱满,精、气、神完足外,还要求前后笔画间的气脉要相互呼应连贯,须令每个字甚至整幅作品,由內部结构到外部关系,形成一种彼此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这种气化哲学意味浓厚的精神內涵,正是东方实践智慧学的核心重点。 东亚近邻的“汉字文化圈”,如日、韩、越、新、马等国,虽也有书法,实际都是传自古代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同称“书法”,韩国称“书艺”,日本则沿袭“遣唐使”带回去的唐时称法而称“书道”。名称虽殊,其所指涉的內涵并无二致。今天,由于历史的偶然,台湾不仅只是地球上维护保存“正统汉字”的唯一地区而已,同时已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镇,书法艺术在这样的沃土上开出美丽的花果,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