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台湾布袋戏

乌鸡哥哥 百科词典 2022-09-26 17:34:56
布袋戏是台湾拥有最多表演风格、最具表演活力的戏剧。可以在文化广场看到以木制彩楼、现场锣鼓音乐及传统小戏偶演出的古典布袋戏;也可以在民间庙会活动,看到以简易彩绘布景、现场声光特效及中型金光戏偶演出的金光布袋戏;更可以在电视频道上,看到精心布置的场景、运用剪辑声光、动作特效、以大型电视布袋戏戏偶演出的电视布袋戏。  布袋戏是由两百多年前中国大陆福建泉州、漳州移民引进使用南管、潮调音乐曲调的古典布袋戏开始,在台湾历经几个世代的传衍,不同世代的演师陆续加入北管音乐、平剧音乐、日本流行音乐、西洋音乐、歌仔调音乐,并突破木制彩楼、舞台的限制,引进商业剧场的编剧,加入电子化声、光效果,而递变为商业剧场的金光布袋戏与电视布袋戏。经此长期演变发展,布袋戏乃成为特具台湾文化风格的台湾布袋戏。  一出布袋戏就是结合地方语言、民俗音乐、雕刻、彩绘、刺繡、掌中操偶技巧等文化的综合体。布袋戏的主演就像是一位言语、手掌特技的魔术师,控制著整出戏剧的演出;后场的乐师则是一支小型乐队,要能演奏管絃的哀怨、细腻与锣鼓的雄壮、紧湊,而木制雕刻的戏偶头、戏台是古典雕刻艺术的展现,戏偶衣服的刺繡则是历史文化及刺繡艺术的展现。  主演是布袋戏表演的灵魂人物,学习技艺的过程比一般演员更辛苦,他要揣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的说话语气、用辞,表现生、旦、淨、末、丑、杂各种角色,学习操作这些角色写信、喝酒、使用武器的动作神态,要让每一个戏偶踏上舞台时,都能展现各自独特的风格与语气。此外,他还必须像一位说书者,由他一个人将整个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因此一位主演必须既能说又能演,达到「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的舞台成就。  尤其,一九五○到一九七○年代,台湾布袋戏引进商业剧场表演风格,在戏院演出的金光布袋戏及电视播送的电视布袋戏中,编剧家创造许多造型奇特的角色,并赋予他们独特的口头禅,引起社会大眾笑谑模仿的风气,招致卫道人士的批评,甚至当时保守的政府单位也出面干涉禁止。  音乐的使用,在台湾布袋戏里变化极大。早期是以传统的南管音乐、潮调音乐作为主轴,用固定的曲牌、唱腔搭配戏偶演出;中期则改变为节奏变化多的北管音乐与平剧音乐;一九五○年以后为适应商业剧场的演出,便引进录音配乐;到一九七○年代电视布袋戏兴起后,除用剪辑配乐外,更针对剧中角色创作歌曲、配乐,来烘托、渲染角色的梦幻色彩。  古典布袋戏使用的是一尺(30cm)左右的小戏偶,戏偶头是手工木雕,脸谱造型除照年龄、性别不同雕刻外,也依照角色的个性,用黑色代表粗鲁莽撞,红色代表忠心、诚实,青色代表阴险毒辣,来塑造花脸型偶头;戏偶所穿的衣服,更代表著传统社会阶级,贵族穿著华丽的衣服,上面繡著动物、花、鸟的图腾,平民百姓则只能穿素色无花的衣服。一九五○年金光布袋戏流行,为适应需要,戏偶增大为一尺半(45cm),偶头依编剧的创作,突破以往造型,成为千奇百怪的型态,衣服则大幅度简化;到了一九七○年代电视布袋戏,更把戏偶拉大为三尺(90cm),偶头大小近似人类比例,衣服虽不强调刺繡,但是会依照角色的性别做整体造形设计。  表演舞台方面,也是变化极大,古典布袋戏使用木雕彩楼,局限于较狭窄的空间;一九五○年代金光布袋戏则是加大表演空间,用简便彩绘布景做舞台,加大戏偶舞弄的范围;一九七○年代电视布袋戏更跳脫固定的舞台,搭设复杂、变化立体的布景做舞台,扩大戏偶挥洒想像的空间。  目前,台湾布袋戏仍是在递变中,代表著传统、固有色彩的古典布袋戏仍有演出,但已仅限于少数具有古老传承的老戏团;大多数的剧团,多是在庙会演出金光布袋戏,有的极尽声、光的特技效果,有的仅能随著录音口白操作戏偶;而电视布袋戏则是寡头垄断,仅由少数几个家族成员垄断经营 。  台湾布袋戏是深入台湾民间社会的戏剧,曾在不同年代里提供台湾民眾最好的娛乐与休闲需要,现在虽不再是最重要的戏剧活动,但仍然能跟随时代潮流,提供戏剧魅力。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