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十六岁
台湾成年礼。中国传统成年礼,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在台湾民间则以16岁为成年,称“做十六岁”。做十六岁相传始于清朝,台南市西区“五条港”一带,《南台湾民俗》:“『做十六岁』典礼,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最初发源于本市西区一带,现在已经普遍到全省。本来因为西区方面有五条小港,而居住各港的五大姓的劳动者,各占一港,为沿港岸的各进出口行郊,以搬货运为生活。”子弟既然已经16岁了,“在劳动者的家庭,已跟了爸爸到埠头当小苦力了,这已成了家庭经济的帮手,多少赚些钱,減轻父亲的负担,所以他们认为16岁为成丁,于此日举行隆重的典礼。” 做十六岁习俗常和“七娘妈生”产生关联,也有拜其他神明,但仍以女性神明为主。通常在幼儿周岁前后,前往寺庙向七娘妈(或注生娘娘、临水夫人、观音、妈祖等)祈愿,请求保佑,然后以古钱、银牌、锁牌,串红線为“絭”,挂在幼童脖子上,这在民间称为神的“契子”,有如母子一般亲近。直到16岁成年,才在七娘妈生这一天“脫絭”,取下古钱红線,拜面線、粽子等,答谢多年来的保佑之恩。 仪式进行时,“做十六岁”者先祭拜织女后,由七娘妈亭下匍匐钻过去,男孩起身后由左边绕三圈,女孩由右边绕三圈,代表“出婆姐间”(或称“姐母间”、“鸟母间”),指已经长大成人。婆姐相传是临水夫人的女婢;“姐母”、“鸟母”音近,或说是七娘妈的姐妹;都是一起帮忙照顾儿童的,因此用“出”字来表示可以独立。最后再将“七娘妈亭”焚烧献祭。做十六岁这天,外公外婆须致赠衣服、鞋帽、项练、手表、腳踏车等,表示祝贺。做十六岁有的在自家,有的则到寺庙举行,台南地区以开隆宮最盛。近年因文化局大力推广,几个大庙宇也跟进响应,共同塑造台南“七夕成年礼”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