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大学人文学院亚非语言文化系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东方研究的中心。东方语言教授的教席在大学成立之初1640年就已经确立。当时这个教席所包括的语言主要是与圣经研究相关的,比如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直是主要教授研究闪语。此教席在1735-1741年间由Peter Filenius 任职,其间也开始介绍中文。Israel Reinius曾作为海军学校学生随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Cronprintzen Adolph Friedrich号(Aalto,11-12,18)一同航海前往广东, 1749年他向大学提交了一份关于在中国所见所闻的论文。1893年-1917年间,Knut Tallqvist教授主持一个名为闪语社会的项目,是一个东方文学专业的教学项目。 在20世纪早期,专门研究阿尔泰语系语言学的G.J.Ramstedt教授开始发展东亚研究。他自己主要对韩语和日语比较感兴趣。1941年-1944年,Tsutomu Kuwakin教授管理位于赫尔辛基大学主楼内的日本研究中心,他教授日语、日本历史和文化。在芬兰续战时期教学暂停。 1965年历史语言学系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决定加强亚非语言教学和研究,并且决定由Armas Salonen教授和Pentti Aalto教授起草建立亚非系的草案。 芬兰-乌戈尔研究的教授Aulis J. Joki1946-1947年在斯德哥尔摩工作,他在那里参加了东亚语言历史专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教授授课的 一个汉语课程。高本汉教授在北欧国家培养了第一代汉学家。1973年Aulis J. Joki教授建立汉语教席,并且说服大学建立东亚和阿尔泰研究机构,自己担任机构主任。1974年5月根据Aro、Joki、Salonen、Aalto建议,大学建立亚非语言文化系。同年设立由Matti Kuusi教授担任的班图语教席。1987年完整的东亚研究项目成立,可以授予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位,东亚语言方面的教授职位确立,1988年东亚研究助理职位确立。 亚非语言文化系的历任领导为Jussi Aro教授(1974-1983)、Heikki Palva教授(1983- 1994)、Asko Parpola教授(1995-1998)、Arvi Hurskainen教授(1998-2001)、Tapani Harviainen教授(2001-2003)、Juha Janhunen教授(2003-2005)、Klaus Karttunen教授(2006-2008)。 赫尔辛基大学人文学院的亚非语言文化系,是芬兰唯一重点全面研究亚非国家语言文化的大学机构。目前亚非语言文化系教授十个不同的专业,包括非洲研究、阿尔泰研究、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文化研究、亚述学、埃及学、南亚研究、印欧语言研究、东亚研究、中亚研究和闪语语言文化研究。 大学以外的一些基金会积极支持亚非语言文化系的研究。日本基金会在1980-1997年间赞助设立了日本语言的客座教席。韩国基金会赞助韩语教学和研究。蒋经国基金会(台湾)赞助古汉语的教学。这些基金会和韩国研究基金会还捐赠了很多文学书籍和教学资料。伊朗政府派遣的波斯语客座教师从1992年开始教学。从2001年开始土耳其政府也向芬兰派遣土耳其语言文化教师。以色列政府支持开设了现代希伯来语教学点。从2001年开始芬兰教育部设立专项资金,发展非通用语言和文化的教学。 亚非语言文化系非常重视科研工作。芬兰科学院及其他这种外部资金赞助的研究项目总共有22个,11个正在进行中,其中有3个2002年启动。 1997-2002年,亚非语言文化系内设立自己的研究所,主要研究早期档案中的亚非语言文化。至今为止,有12位博士毕业于这个项目。 (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