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夏礼是谁?揭秘巴夏礼事件
“一天,有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抢劫,一个纵火,这次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这两个胜利者彻底的毁灭了圆明园。“这是雨果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写到的一段话。看到这句话大家都会知道,这里面所提到的两个强盗指的就是英国与法国。那他们当时为何一定要焚毁圆明园呢?而这就要从一位叫做巴夏礼的人说起了。
1828年2月24日,巴夏礼生于英格兰。他父母早亡,由伯父收养,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1841年(13岁),巴夏礼不远千里,投奔在中国的表姐,随后又去了澳门,在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手下打杂。学会中文后,1942年5月,他到香港,给璞鼎查的中文秘书马儒翰当助手。
1842年8月29日,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战败,双方在英军战舰康沃利斯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14岁的巴夏礼,跟随马儒翰,也出席了签署现场,见证了西方第一次打开中国的门户。
此后的十几年里,巴夏礼先后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从事领事翻译工作。1955年(27岁),巴夏礼短暂回国结了婚,然后再来中国,担任广州领事。
1856年(28岁),一艘名为“亚罗号”的老闸船,悬挂着英国国旗,停靠在广东港口。几名清军怀疑船上有海盗,强行上船去搜查,并焚烧了英国国旗。巴夏礼愤怒地向两广总督叶名琛质问,结果被驱逐出城。
恰好这时发生了“马神甫”事件,一名法国传教士擅自下乡传教,结果被杀。于是,英国与法国联合起来,对清政府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11月,英法联军攻克广州,叶名琛被俘,押解到印度,客死他乡。此后,广州由英法控制多年,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巴夏礼便是广州的实际统治者。
1858年(30岁),英法舰队北上,攻陷天津大沽炮台,清政府只好同意签订了《天津条约》。按签约流程,条约送回各自政府或皇帝签署,再双方交换条约,签约便完成了。双方约定来年在北京换约。
然而,第二年,清政府死活不同意在北京换约。一则,外国人见咸丰皇帝跪还是不跪?二则,担心外国人长期留在北京不走。
但外国人也已经明白,中国的事情是皇帝说了算,必须要能直面皇帝,否则任何事都是拖沓敷衍。
双方坚持不下,英法舰队便北上,威胁清政府。1859年6月,清军在天津大沽口伏击英法联军,击毙94人伤300多人。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满朝上下振奋人心。
1860年6月,英法再次对清政府宣战,浩浩荡荡的舰队,直达天津。巴夏礼作为英国领事,随军北上。
英法联军顺利登陆,势不可挡,抵达通州。清政府赶紧派了兵部尚书和一名亲王,要求与巴夏礼和谈。谁知在和谈中,清军突然翻脸,将巴夏礼一行等39人全部俘获。
当日,双方开战。英法联军3500人大败清军2万人,清军全军覆没。曾经威风八面的蒙古铁骑,从此化为乌有。
巴夏礼被俘虏后,押到京城刑部大牢,遭受刑讯,饱受折磨。
英法联军进逼到北京城外,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交给恭亲王奕訢处理后事。奕訢安抚英法联军,同意5天内释放巴夏礼。5天后,奕訢让巴夏礼写封书信,意思一切平安,又拖了5天。
英法联军被反复糊弄,恼羞成怒,就又开战了。第一天攻占了圆明园,奕訢逃往长辛店。第二天,攻占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第三天,攻占了静明园。
直到这时,巴夏礼等8人才得以释放。巴夏礼明显遭到虐待,其他被俘人员更是死的死,伤的伤。被俘的39人,只剩下了8人。
英军气坏了,决定非要给清政府一个狠狠的教训不可。商量后,决定烧毁清朝皇帝的私人财产圆明园,而不是北京城。
1860年10月18日,英军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下令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中国民众也冲入园中,各取所需,满载而归。
几天后,恭亲王奕訢跟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同时交换了《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61年(33岁),巴夏礼身体恢复后,接收了九龙岛,然后在镇江、九江与汉口设立领事馆。1862年5月19日,巴夏礼因在中国的突出表现,获得了巴斯爵级司令勋章。
1865年(37岁),巴夏礼被任命为驻日全权公使与领事。他在日本18年,对日本明治维新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的妻子是第一个登上日本富士山的外国女人。
1883年(55岁),巴夏礼被任命为驻朝鲜公使。3月21日,他在北京,因疟疾而病逝。1890年,在上海外滩,为巴夏礼竖立了纪念碑,直到二战时才被日军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