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邓小平理论

蔡徐坤 百科词典 2022-09-22 03:05:28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中国共产党将该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
邓小平曾经充满感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坚强的性格不仅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而且源于他对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自觉传承。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它不仅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浓烈的民族情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中国化”的。这种“中国化”的风格不仅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上,而且表现在渗透于这一理论之内的精神品性、洋溢在这一理论之外的民族情感上。
正因为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所以它才能成为统一全党的指导思想,凝聚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如果说有一种理论本身就是历史的话,那么用之来比喻邓小平理论再恰当不过。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的再现。从中,我们可以透视出伟大的中国人民如何在新时期悲壮奋起的宏大历史场面,领悟到中华民族何以复兴于当代的全部秘密,并能学到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高超的思维艺术。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中国共产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基本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伟大胜利的道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也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弯路。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20年的历史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等,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有机整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最新概括和全面总结,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从基本范畴来看,“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来自邓小平理论。1981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时提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1]随后,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化发展之后,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并对其内容进行了12个方面的概括,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不仅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还将这一理论写入党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我党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时指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是由于“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因此,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2.邓小平理论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
邓小平理论立足于现实,面对时代变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观点的提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框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邓小平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同时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排除历史、思想、观念对社会主义的各种附加,使社会主义本质日渐显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到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完全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一概括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就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深刻影响。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组成部分和“第一要务”,进一步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基础的地位。
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大力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国有企业改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崭新实践提供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上这些基本观点和实践全面展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证成,逻辑自洽,构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与内核。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党开辟了主张发展、倡导和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造了一个宏伟蓝图。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指导作用


1.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明确而具体地把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与方法,并且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与方法。例如,改革初期,邓小平就强调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仅如此,他还提出:“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应当与时俱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正是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局的高度,着眼于党情、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建设与执政党建设这两大工程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科学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自觉地提出走科学发展观道路,这一道路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对理论的决定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邓小平坚信,对中国社会主义者来说,今天只能根据实践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逻辑地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道路上锤炼得更加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忽视了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忽视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我国在发展问题上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开始凸显。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充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自觉。
3.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
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和理论创造的本质追求。在改革开放中,他的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价值标准日臻完善,最后形成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最终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和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更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与内核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上三个问题是依次提出的,其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其他两个问题都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大命题展开。无论我们实践、探索、前进中面临的国内外条件有何新的变化,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有何新的变化,要回答的现实理论和实际问题有何新的课题,但其内在的本质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上述历史主题做出更加科学、更加深刻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构成了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的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由于前人所处时代的局限,或者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不良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被搞得十分混乱。对于这种状况,邓小平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在随后的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观点、原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大框架。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上未完成生产的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发展依然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只有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深入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一最新成果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延伸。
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应建基于实践基础,都有自身的丰富的理论源泉,都是在回应变动的社会生活并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邓小平理论演绎的逻辑必然,后者为前者提供坚实的基础作用、指导作用、支撑作用。要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重估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和历史定位,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