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常见病
锦鲤常见病有肤霉病、竖鳞病、痘疮病、赤皮病、穿孔病、肠炎病、出血病、打印病等类型。
肤霉病:发病时,锦鲤的体表或鳍条上出现菌丝,厚重的菌丝会导致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直至死亡。
竖鳞病:发病时,锦鲤的部分或全部鳞片都会竖立,对鳞片施加压力时,鳞基会喷出液体。
痘疮病:发病时,锦鲤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增生物,增生物脱落后又会重新长出。
一、肤霉病
1、发病症状
(1)也叫白毛病、水霉病,病鱼的体表或鳍条上会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因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2)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此病,卵膜外丛生大量菌丝称为“卵丝病”。
(3)水霉常年存在于饲养水体中,秋末至早春为主要流行季节,全国各地都有此病流行。
2、防治方法
(1)让水质保持清新,定期杀菌消毒,培养好硝化细菌。
(2)用1.5-2.5%的食盐水洗净鱼身,除去毛状物,然后涂抹2%的红药水,再用土霉素进行药浴。
(3)也可以用孔雀石绿水溶液(浓度为0.1-1%)涂抹伤口和水霉附着处,或用孔雀石绿水溶液(1:15000)将鱼体浸泡3-5分钟,或用高锰酸钾水溶液(10毫克/公斤)将鱼体浸泡半小时。
二、竖鳞病
1、发病症状
(1)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竖起似松果状;鳞基水肿,其内部积存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在鳞片上稍加压力会有液体从鳞基喷射出来。
(2)部分病鱼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度充血、眼球外突等症状。病鱼离群缓游,严重时呼吸困难,反应迟钝,浮于水面,重则死亡。
2、防治方法
(1)避免鱼体受伤,亲鱼产卵池冬季要进行干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2)在饲料中加入5%粗制金霉素或土霉素,然后进行投喂,同时将维生素E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每10公斤鱼体重每天内服0.3-0.6克维生素E,患病时增加至0.6-0.9克,连用10-15天。
(3)用2%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每天1次,每次持续5-15分钟,连续浸洗3-5天。
(3)先将病鱼养在0.5%的食盐水中,停食2天,然后转移至清水中,转移后向每尾病鱼投喂0.2克磺胺嘧啶,隔天1次,连续服用5次。
三、痘疮病
1、发病原因
(1)由鲤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一般危害当岁鱼。疱疹病毒可寄生于锦鲤皮肤的上皮细胞中,病毒复制的适温为15-20℃,当饲养水质中的有机物含量过高时容易发病。
(2)秋末、初春水温较低时(15℃)有利于痘疮病的流行,感染此病的锦鲤容易在越冬后期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
2、发病症状
(1)发病初期,病鱼的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且覆盖着一层较薄的白色黏液。
(2)病情发展后,发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时会自动脱落,但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长出。
(3)患病锦鲤日渐消瘦,游动迟缓,常沉于水底,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慢慢死亡。
3、防治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加强营养,让锦鲤在越冬前增肥,这样可提高它对低温、病害的抵抗能力。
(2)加注新水,及时抽取池底的脱落物,改良水质。
(3)全池遍洒1-2毫克/公斤的呋喃西林。
(4)长期用0.1-0.3毫克/公斤的氯霉素药液进行药浴。
(5)用50毫克红霉素兑25公斤池水,然后浸浴病鱼,大鱼可注射2‰的左旋氯霉素。
四、赤皮病
1、发病症状
(1)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较明显。
(2)病鱼的背鳍、尾鳍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或感染水霉,有时病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会充血发炎。
(3)病鱼常伴有烂鳃、肠道发炎等症状。
2、防治方法
(1)用20毫克/公斤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鱼体,当水温为20℃以下时,浸洗时间为20-30分钟;当水温为21-32℃时,浸洗时间为10-15分钟。
(2)全池泼洒0.2-0.3毫克/公斤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病情严重时可将浓度增加至0.5-1.2毫克/公斤。
(3)用2-2.5毫克/公斤的红霉素浸洗鱼体,当水温为34℃以下时,浸洗时间为30-50分钟,每天1次,连续浸洗3-5天,直至病情好转。
(4)注射链霉素或卡那霉素,每公斤体重注射12-15万国际单位。病情较严重时,可在注射后的第5天重新注射1次。
五、穿孔病
1、发病症状
(1)发生部位多为头后背侧,鳍条基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等处,以躯体两侧较常见。
(2)1尾病鱼上少则有1-2处病灶,多的可达7-8处。发病初期,病鱼的体表出现黄豆般大小的红斑,红斑会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
(3)经过一段时间后,病鱼的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随即真皮也会坏死、溃烂,露出里面的肌肉,肌肉溃烂后会留下坑状的溃疡灶。
2、防治方法
(1)用20毫克/公斤的呋喃唑酮+1.4%盐合剂浸洗病鱼,每天浸洗1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
(2)当锦鲤的病情比较严重时,可在浸洗后再用高锰酸钾溶液(20毫克/公斤)浸洗10-30分钟。
六、肠炎病
1、发病原因
(1)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此病菌大量存在于普通水体和池底淤泥中,也会少量存在于健康鱼体的肠道中。
(2)当锦鲤的生活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此病菌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继而发病。病原菌会随着病鱼、带菌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饲料,经口感染健康鱼。
2、发病症状
(1)病鱼食欲下降,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
(2)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头部、尾鳍更为显著;腹部膨大,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初期排泄白色线状黏液或便秘,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
(3)拨开病鱼的肠管,可发现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黏液较多。
(4)发病后期,病鱼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下降,充满淡黄色的黏液。解剖后,可发现病鱼的肠道发炎充血,甚至是发紫。
3、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拌料投喂痢特灵,每公斤病鱼体重使用0.1克药物,每天1次,连续饲喂3-4天即可。
(2)用呋喃唑酮0.1-0.7ppm浸泡病鱼,配合土霉素拌饵投喂;或使用呋喃唑酮1-2克/100公斤,连续口服3天;或将少量的大蒜头捣烂,然后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投喂3天。
(3)每10公斤病鱼用磺胺脒1克,做成药饵投喂;或每10公斤病鱼用50克干地锦草,做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投喂3天。
七、出血病
1、发病原因
(1)由呼肠弧病毒引起,当水质恶化、饲养密度过大、水中溶氧含量降低、总氮增加及有机物的耗氧量变多时,锦鲤的抵抗力会降低,病毒侵入后便会发病。
(2)流行时间多为6月份下旬至8月份下旬,发病适宜水温为25-30℃。
2、发病症状
(1)病鱼的鳍条和鳞片较完整,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鳍条的基部充血,剥开皮肤时能看到肌肉呈点状充血,某些部位出现紫红色斑块。
(2)病情严重时锦鲤的全部肌肉皆为血红色,肠道、肾脏、肝脏、脾脏也有充血现象,腹腔内有大量腹水。
(3)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下降,打开其鳃盖时,可发现鳃部呈淡红色或苍白色。
3、防治方法
(1)让水质保持清新,夏秋季节降低饲养密度,流行季节可向饲养锦鲤的水体中泼洒漂白粉,使水中的药物浓度达到1毫克/升。
(2)用4-10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持续15分钟;或用3-5%的盐水进行药浴,持续10-15秒;或全池泼洒浓度为1ppm的强氯精,让病鱼进行药浴。
八、打印病
1、发病原因
(1)由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引起,此病原菌平时大量存在于水中,鱼体受伤后通过接触而感染发病。
(2)此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夏秋季节较常见。个体较大的锦鲤也会染病,病情严重时会导致锦鲤陆续死亡。
2、发病症状
(1)发病初期,鱼体的两侧背鳍下方或臀鳍上方出现红斑,之后红斑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接着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肌肉糜烂可深至骨刺),露出白色真皮。
(2)患部周边整齐、分界明显,看起来与烙印较相似。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衰竭死亡。
3、防治方法
(1)增加换水频率,避免让锦鲤受伤。
(2)发现病鱼时,对患处涂抹高锰酸钾或紫药水,或用1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泡鱼体。
(3)遍洒漂白粉,让饲养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1毫克/升。
九、白点病
1、发病原因
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一年四季均可感染。此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是常见的寄生虫性鱼病。
2、发病症状
(1)小瓜虫幼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时,会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的粘液,使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个白色状脓胞,起初体表呈白翳状,似肤霉又不象肤霉。经过数天后,小瓜虫幼虫会在鱼体表形成胞囊,此时会出现明显的白点症状。
(2)病鱼的体表、鳃部和鱼鳍上出现许多点状胞囊,体表粘液明显增多,用肉眼可观察到一层密麻麻的白点,小瓜虫则藏在脓胞中逐渐发育为成虫。
(3)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此时病鱼虽仍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缸壁一角互相挤擦或身体磨擦硬物。
(4)患病数天后,白点布满病鱼全身,症状开始明显,鱼体感觉不适,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且常呈呆滞状浮在水面。
(5)病程通常为5-10天,若不及时治疗,则此疾病会快速传播,使锦鲤集体患病。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
3、防治方法
(1)将水温提高至28℃(水温超过25℃时,小瓜虫难以繁殖;水温达到28℃时,小瓜虫开始死亡),经过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就会逐渐破裂脱落,此时更换新水,让水温保持恒定即可。
(2)将患病锦鲤放入1%食盐水中,连续浸浴3-5天;或用1-3‰的醋酸亚汞溶液浸洗30分钟,或向10公斤清水中添加浓度为0.05-0.07%的红汞溶液,然后浸洗病鱼,持续15-30分钟,连续浸洗2-3次。
(3)将病鱼放入红药水溶液中浸泡(水色微红即可,浓度不可过高),每天浸泡1-2次,每次持续5-10分钟。
(4)白点病成虫难以完全灭杀,但幼虫容易灭除,当水中的有效药剂可维持7-20天左右时即可完全清除。
十、细菌性烂鳃病
1、发病症状
(1)病鱼的鳃丝呈粉红色或苍白色,组织受到破坏,黏液增多,且带有污泥。
(2)病情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被腐蚀成一个略呈圆形的透明区,导致软骨外露,俗称“开天窗”。
(3)鳃丝组织被破坏后,病鱼会难以呼吸,所以常游近水表呈浮头状,更换清水后部分病鱼仍有浮头现象。
2、防治方法
(1)用5-1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鱼体,持续15分钟;或用2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持续15分钟。
(2)向饲养水体中泼洒利凡诺,使水体中药物浓度达到1.0-1.5毫克/升;或泼洒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使饲养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4-0.5毫克/升。
(3)将适量的大黄捣碎,再用0.3%氨水(用量为大黄的20倍)浸泡一个晚上,提高药效后连水带渣泼洒饲养水体,使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2.5-3.7毫克/升。
(4)将五倍子磨碎,再用沸水浸泡,然后泼洒至饲养水体中,使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2-4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