婊子是什么意思(孩子迷上了“屎尿屁”?关于这些“脏话”的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作者 | 任平生
“刚刚是不是有人在放屁呀。”
前不久,朋友向我吐槽她的带娃趣事。
当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一个长辈放了一个屁,
孩子却对此有了兴趣。
不仅不停地问,是谁放的屁。
还会学着放屁的声音,说着“好臭好臭”。
弄得她十分尴尬。
这让我想起,就在前不久,
我带着4岁的儿子去朋友家做客。
面对桌上的一碗南瓜粥,他突然大声喊道:
“啊,黄黄的,就像是大便!”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朋友家6岁的孩子又跟着起哄:
“你要是吃了,就是吃屎了,有没有闻到屎味啊?啊哈哈。”
我儿子听到这句话,
更是嘻嘻哈哈笑起来,
还学着发出放屁的声音:
“噗噗噗,噗噗噗”
上网一查,我发现这并不是个例。
在孩子3岁之后,太多孩子就喜欢把“屎尿屁”挂在口中。
很多人家长都会很疑惑:
为什么不说话时,大人们觉得他可可爱爱。
可,一说话不知道怎么的,全是关于屎啊屁啊的词语?
“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屎尿屁?”
其实,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就定义了这个特殊的阶段。
他把性心理个体发展划分成了5个阶段,
其中3-6岁是第三阶段的生殖器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认为“所有的排泄都是快感”。
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屎尿屁有”有了兴趣,
对诅咒性词语或脏话也异常敏感。
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诅咒敏感期”。
因为开始学着用各种词语表达自己了。
于是,他们开始着迷于从这些特别的词语中发现别样的快乐。
最典型的,就是“屎尿屁”:
这个菜就像是臭粑粑……
这个样子就像是在尿尿……
放屁好丑啊……
屁股好大啊……
孩子甚至会在这个阶段进行一些组合创作。
比如突然说一句:“屁股股”“吃个屁股饭”
又或者“汽车大便”“飞机大便”
所有的“外星语言”都被统统都组合在一起。
除了屎尿屁类,孩子也会把“脏话”挂在了嘴边。
比如说一句:“你这个臭妈妈!”
孩子的狠话还会因为接触的词语越来越多后,
开始升级。
比如儿子有一次生气了,竟然说:
“我就要把你打得稀巴烂!
可说完后,他又会问我:
“稀巴烂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会有些疑惑:
原来,孩子并不知道这些话的真正含义,
可他们又怎么会爱上说这些词呢?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曾写到:
当孩子疯狂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时,他们就会特别钟情于各种“脏话”和“狠话”。
当孩子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话能够像利剑一样刺伤别人时,
就会使用强而有力的语言来试探、发展自己的力量,观察别人的反应。
也就是当孩子处于“诅咒敏感期”的时候,
孩子不断使用这些有魔力的词语,来激发听者的反应,
是为了体验“自己好厉害”的错觉。
对孩子来说,他并不是真心要“诅咒”我们。
只是,他碰巧发现了这句话的力量,于是就想去实践一下。
简而言之,这一切都是孩子正处于探索自我的阶段。
孩子们最爱干的这些“坏事”
其实是他们的社交工具
你恐怕想不到,全世界的孩子在“屎尿屁”这点上都有着相同的喜好。
就比如曾经有个妈妈就很疑惑:
为什么屎尿屁这些话题会在小朋友之间很风靡?
有一次,我朋友也向我吐槽,
她发现了四岁的孩子自造了新奇古怪的脏话,
“莫名骄傲”地向班上的同学分享。
说完后,两个人还靠得很近,一起笑得可欢了。
其实,“屎尿屁”的话题,
也是孩子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
是两个不熟悉的孩子互相“确认同伙”的手段。
有一次,我带着4岁的儿子回老家过年。
在远房亲戚家,遇到了一个5岁的孩子。
孩子们第一次见面,两个人显得很生疏,
都不说话。
可我没想到,最后却是一个“屁”的响声,让两个孩子笑成了一团。
也因为这个屁,两个孩子迅速熟络起来,
一边玩一边说着悄悄话。
一个小小的“屁”字,功效实在是非常神奇。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
孩子的行为背后有其行为目的和观念,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
成人要做的是识别出这些行为背后的目的,进而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某些行为。
两个年龄在3-6岁之间的孩子,究竟为什么能靠“屎尿屁”来交友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屎尿屁”这类私密的话题,
处在“禁忌词语”和“正常用语”的交界线上。
一旦使用,便能激起孩子某种趣味相投的“幽默感”,瞬间拉进孩子的距离。
“竟然你也知道!”
“我们都会说这个,我们是一样的!”
“我们是一伙儿的!”
在团体里的孩子,
如果都会一个词汇,或者一句话而有相同的感受,
那则会更容易让孩子融入这个集体。
所以,如果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一起比赛尿尿,
看谁尿得远...
甚至拉着小伙伴围着自己的大便观察,
比较谁拉得粑粑更长时。
其实,不必惊讶。
这都是一种识别“友军”的暗号:
要是你也和我一样做这个事情,那你就和我一样“有趣”了。
做自己身体的小主人
正确认识有味道的“屁”
在绘本《呀!屁股》里,作者用了动物和人类的屁股做了开头。
花了很多笔墨描述了自己4岁的孩子对自己屁股的极度好奇,
以及如何做观察和探索的故事。
作者的描述十分平静,对于孩子的行为也十分淡定。
四年后,当孩子大了一些,
我才感受到这本书的神奇力量了。
原来,很多带着在世俗、道德里并不很受“欢迎”的词语
对孩子而言,ta只是在客观地表达,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当孩子满嘴“屎尿屁”时,
要知道这是自然而然的发展必经阶段,
也需有智慧地对应:
1、读绘本,正确认识生理现象。
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里说到:
在孩子的“诅咒敏感期”,不单单是对“屎尿屁”有兴趣。
同时,也到了对性别和身体感兴趣的阶段。
这个时候,恰好是为孩子提供必要支持、引导的时候。
如果当孩子在公共场合表达“屎尿屁”时,我们表现得很惊慌、尴尬。
孩子可能会觉得:
原来身体器官是让人感到不适和羞耻的。
这甚至会让孩子本能地厌恶自己的身体。
在家儿子在4岁多的时候,
张嘴闭嘴就是“屁股”,我各种威胁都用上了,但还是没有用。
等我冷静下来后,
我发现指责和禁止只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事情更好玩。
孩子会觉得:
“我竟然可以让他们这么生气,我竟然可以这么厉害!”
想要正确引导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利用绘本非常重要:
《宝宝心理成长绘本之男孩和女孩》
《学会爱自已》
《我从哪里来》
《我的身体我知道》
小宝宝是怎么出生的,为什么小鸡鸡会变大……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在绘本里找到回答。
孩子有探索的欲望,那就给孩子更多的途径去了解。
“以毒攻毒”,孩子的关注点就就不仅仅是“屎尿屁”本身。
2、给予足够的爱和关注。
我家小区门口面馆的老板有一个5岁的儿子。
有一次,当孩子大声说了几句“脏话”,
正在忙碌的妈妈立马扔下手里的活,
过来拍了他后背一巴掌,并大声训斥他。
可孩子却显得洋洋得意,笑嘻嘻地跑开了。
很多父母恐怕想不到:
对于孩子来说,比被惩罚更严重的事,就是不被看见和关注。
越是缺少关注的孩子,越喜欢说激烈的“脏话”。
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补偿作用:
他们想以此来吸引大人的注意,获得关注和爱。
大人只听见了孩子嘴里的话,
还需要去听到,
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3、设置“诅咒语言”界限,明确什么场合不能说。
当孩子对于“屎尿屁”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时,
我们的阻止,只是在“堵”。
所以,我们可以组织起来一个游戏,
并定义一个规则:
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让孩子充分自由地表达,
将说脏话当作是游戏来玩。
但在其他时间、其他场合里不可以出现,
因为有人不喜欢听到。
通过这样的一个空间,
让孩子充分释放对“屎尿屁”着迷。
孩子终究会慢慢长大的,
就像是不再喜欢奥特曼、挖掘机一样,
他们也会渐渐对“屎尿屁”无感。
所以,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吧,
那个成熟的阶段,自然而然会到来。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