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发展史(重庆记忆之交通工具发展史 滑竿、缆车、电车你还记得几样?)
时间就像一辆没有尽头的列车,它带着我们不断前进,重庆也像是列车中的一名乘客,挖掘属于重庆的记忆,一起回忆重庆发展的点点滴滴,一起找回当年的那份属于重庆人的独家记忆。今天我们就来缕一缕重庆的交通工具,看看不同年代的重庆人不开“11路车”的时候都在乘坐哪些交通工具,看看哪些已经淡出重庆人视野的交通工具。看完记得点赞转发评论,感谢大家的支持!
1916年:滑竿 简易却不简单
滑杆是中国西南各地山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即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
有人从扎担架得到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就成了滑竿,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
1916年重庆就已经出现滑竿这种交通工具了,和以前的轿子类似,两个人坐在地上等着客人上门,滑竿非常适合重庆的地形,重庆的山地许多上坡,有些人爬坡累就会选择滑竿,滑竿工类似于挑夫,都是付出体力来挣钱。虽然主城区是基本没有滑竿了,但是滑竿在各大景区确实保留项目,它已经变成了一项旅游项目,在各大景区发光发热。
1929年:黄包车 那个时代的出租车
1929年重庆建市,随着重庆城区第一条马路竣工,自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黄包车逐渐取代轿子和滑竿,在山城风行一时。最早的这一批黄包车共18辆,起步价铜板1000文,每加一段多交800文。发展到后来,租车行比比皆是,车夫去租车,每天要交若干份子钱,称之为“板板钱”。解放后,重庆街头的黄包车逐渐消失。
1933年:柴油客车 当时的奢侈公共交通工具
9月20日,重庆城第一家专营城市公交线路的汽车运输企业开始经营第一辆柴油客车,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12月5日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5分,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普通市民根本消费不起。而且当时的柴油品质不好,客车跑起来屁股后面全是黑烟,形成了一条黑色的长龙。
1938年:轮渡 属于重庆人的出行选择
重庆主城第一条轮渡航线是从储奇门至海棠溪。从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市民过江的首选交通工具。重庆有长江嘉陵江,在修桥之前轮渡是往返河对岸的唯一方式,从渝中到江北,大家都会选择轮渡出行,有挑着扁担的力工,有提着鸡蛋的妇人。
重庆的轮渡现在已经渐渐失去了交通工具的功能变成了一项旅游项目,从朝天门到大竹林,从朝天门到广阳岛都是现在很火的旅游打卡项目。你上次坐轮渡是多久呢?
1945年:缆车 上上下下的享受
缆车相信是很多老重庆的挥之不去的记忆之一,重庆起伏的地形造就出的交通工具,和旅游缆车不同,重庆的缆车更多发挥的是公共交通的功能,从朝天门到两路口,处处都能看到缆车的身影。
1945年,由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的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线在望龙门缆车投运,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2辆客车厢初期每天上下运客约0.7万人次。和现在的单轨2号线一样,望龙门缆车才投用的时候整个重庆都轰动了,几乎是万人空巷,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流动,缆车也逐渐消失在重庆人的视野里。1984年国庆,朝天门缆车投运,2007年停运。缆车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连一条轨道都没有留下。缆车留下来的只有老一辈谈论过去的那几个字:你知道什么是缆车吗?
1956年:无轨电车 老重庆人最熟悉的公共交通
拖着两条长长电线“辫子”的无轨电车,是重庆人关于重庆公交的最早回忆。1956年元旦,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开通,起点为上清寺,经过两路口、文化宫、观音岩、重庆宾馆、解放碑、会仙桥,最后到达小什字,取名为1路电车。线路全长5.2公里,全线配“55型”电车20辆。
在重庆公交历史上,无轨电车无疑是亮点之一。重庆市区陆续发展了401、402、403、404、405共5路电车,总计47.5公里,日客运量约50万人次。绿的的电车穿梭在重庆的大马路上,你还别说,真的是一道绿色的风景线,那也是重庆人印象最深的公交车造型,有时候开到一半,车顶的电杆掉了,发出啪啪的声音,司机还要爬到车顶去接线,我真的担心司机会触电!小时候能坐一次公交车都是超开心的,那个时候的快乐其实就是这么单纯而简单。2004年,在山城大街上奔驰了近半个世纪的电车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此退出了重庆的城市公共交通。
1970年:汽包天然气客车 看到起觉得嘿神奇
气包车的真正名字叫做“常压燃气车”。那个年代由于石油短缺,天然气成为公交车主要燃料,但由于缺乏压缩技术,每台车只好“头顶气包满街跑”。上世纪80年代,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重庆有1/3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气包车成为城市一景。每次看到天然气客车的样子都感觉很神奇,像一个热气球拖着一辆车一样,担心它会开着开着会飞起来。
1980年:索道 最有重庆特色的公共交通
重庆城建在立体的山水之间,有着动静结合、秀丽与繁华融为一体的美丽与奇妙,特别是重庆从城市楼群中穿梭连接两江三岸的索道,为全国独有,让乘客就像踏云而行,在惊喜刺激中缓缓欣赏重庆山环水拥的自然美景。嘉陵江索道于1982年1月建成,是中国的第一条客运索道。1987年10月建成的长江索道更是有着万里长江上第一条跨江客运索道的美誉。因为索道站台位置与东水门、千厮门大桥以及轨道交通的地下隧道布局规划撞车,从2011年3月1日起,嘉陵江索道将停运,并着手准备拆除,这标志着为市民服役29年后,嘉陵江索道停运。
随着巩俐、梁家辉乘坐《周渔的火车》来到长江索道,《门》、《疯狂的石头》更是让两江索道蜚声中外,前来索道取景的剧组已不下20余家。索道也从重庆市民的出行工具变成了外地游客的打卡胜地,现在的索道不仅价格贵,而且排队也厉害,很多重庆市民也放弃了坐索道通勤的想法,因为6号线它不香吗?还不用和游客挤。
1986年:凯旋路电梯 你能想象坐电梯也要刷卡吗?
在重庆“母城”渝中区,凯旋门是储奇门到较场口、解放碑的交通要道,50多米的海拔落差使这里存在着“上半城”与“下半城”的地理划分。凯旋路电梯就是为了上半城和下半城而出现的,它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凯旋路22号附198号,于1985年1月动工修建,于1986年3月30日建成投用,是重庆沿用最古老的电梯,也是中国国内第一部城市客运电梯。
1990年,在当时央视最热门栏目《正大综艺》里,“这座建筑有什么用”,还作为一道谜题,难住了见多识广的嘉宾,也让凯旋路电梯成为外地客人到渝后必游的“胜地”。坐电梯也要刷卡,这在现在来看是一件很新奇的事儿,但是对于80年代的重庆人来说,电梯还算是个稀奇玩意儿,不少人每天都穿梭于电梯之前,从下半城到上半城,我爸爸耍朋友的时候就经常坐凯旋路电梯到解放碑找我妈妈,电梯也算是他们的媒人了吧!
1996年:皇冠大扶梯 有过山车的味道
皇冠大扶梯,是重庆的一个路口大扶梯,连接了两路口和重庆站(又名菜园坝火车站),是重庆特色交通之一。单程票价2元。该扶梯1993年2月动工,1996年2月18日建成运营,全长112米,宽1.3米,提升高度52.7米,倾斜度为30度,每秒运行0.75米,全程运行2分30秒 ,由上、下梯和备用梯共三台扶梯组成。每台最大载客能力为13000人次/小时,是亚洲第二长的一级提升坡地大扶梯。
皇冠大扶梯本来是方便从两路口下车的旅客前往菜园坝重庆站而修建的,因为从两路口走到菜园坝可太累了,坡度不是一般的大,你的走下来两条腿可能会打抖抖。万万没想到皇冠大扶梯现在变成了重庆知名网红打卡点,在《少年的你》火了后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感受重庆特色交通文化,皇冠大扶梯坐起来的感觉有点过山车的味道,感觉倾斜度很大,随时都要掉下去,还真的是一次刺激的体验。
地铁、新能源汽车、出租车这些交通工具大家现在还在持续使用,但是上面提到的交通工具似乎已经淡出重庆人的视野很久了。他们有的已经彻底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的变成了旅游项目继续发光发热。重庆真的是个好地方,就连交通工具都这么有特色!我们怀念的不是交通工具带给了我们什么便利,而是当时乘坐的感觉和体验,第一次坐缆车、第一次坐索道、第一次坐无轨电车,那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打开车窗我们看到的风景也是独家的。风景不断往后延伸着,时间也不断前进着,我们看到的风景变了,但是我们记忆中的风景依然留存着,这也许就是属于重庆人的独家宝藏吧。
(*@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