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你的称呼有哪些(古代竟然有8个字指代你)
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你、您、尔、汝、女、若、乃、而”等8字,在古代都有“你、你的”意思,除了“你、您”继续使用外,其它此时你想死我们基本不用了。它们中很多本义另有其意,为什么会用着指代“你”呢?一起来追根溯源吧!
值得注意的是,“你”和“您”,一个是平称,一个是敬称。但用起来还是值得讲究的,千万不可乱了亲疏与辈分!
“尔”的本义是“短程集发的弓弩”
尔的繁体为爾,“爾”是“彌”、“邇”、“你”的本字。爾,甲骨文是指事,字形在三只箭矢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三箭齐射、多矢并发的集射弓弩。有的甲骨文将三只箭矢作了简化。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镞锋箭头的写成“尔”形。有的金文将相连的三只箭矢写成似“网”的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草书字形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下部的,将正体楷书字形上部的写成“尔”。俗体楷书采用草书字形。“爾”由本义名词“短程集发的弓弩”,引申出代词“近指的第二人称”。大约魏晋之后,人们在“尔”的基础上另造会义字楷书:(人,说话对象)+(尔,即“爾”,第二人称),表示第二人称。大约隋唐期间,“你”作为专用第二人称在白话中运用,而“尔”作第二人称仍停留在文言中。
古代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港澳台及海外部分华人地区,目前在第二人称上有男为“你”、女为“妳”的性别区分,而传统知识分子在第三人称上男、女都用“他”,不分性别;中国大陆在第二人称上男、女都用“你”,不分性别,倒是在第三人称上有男为“他”、女为“她”的性别区分。
“汝”的本义为河边浣衣的女子
汝,甲骨文(川,河水,漂洗)+(女),表示河边浣洗的女子。有的甲骨文用“水”代替“川”。造字本义:名词,河边浣衣的女子。
文言文中,“尔”和“汝”都相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你。只是文言文里的“尔”一般都是用在称呼比自己辈分低或等级低的人。“汝”一般多用于称呼同辈或后辈,表示彼此亲昵。
女除了女性意思外,作通假字时,在古文中念作rú:通“汝”,意为你。如:
三岁贯女。——《诗·魏风·硕鼠》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韩非子》
“若”的本义是女子顺从答应
“若”是“喏”和“诺”的本字。若,甲骨文是象形字,像高举两臂理顺长发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口”构成会意,强调女子顺从应答。造字本义:动词,女子顺从答应。篆文将甲、金文的长发形象写成“草”。当“若”的“顺从答应”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喏”代替;再加“言”另造“诺”代替。
“若”引申作代词时,指长辈对顺从晚辈的称呼,你,你们。如:
若,汝也。——《小尔雅》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 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乃”本义为女子的乳房
“乃”是“奶”的本字。乃,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女性胸部侧视时突出的乳峰。繁体甲骨文在乳峰上再加“人”,强调女性人类的体型特征。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形与乳峰形写成双乳峰形。造字本义:名词,女子的乳房。篆文承续金文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字形与“弓”相似。有的隶书为区别于“弓”的字形,强化甲骨文字形中的“人”的字形,表示女人的双乳。当“乃”的“乳房”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女”另造“奶”代替。 “乃”引申为代词时,指你的。 如:
余嘉乃勋。——《左传 • 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 • 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 • 淮南衡山传》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而”的本义是下巴上的胡须
“而”是“耏”(ér)的本字。而,甲骨文像下巴(口)下长着茂密长须。有的甲骨文把“口”形作了简化。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下巴形状简化成一横。有的金文有所变形,将独体字拆写成上下两部分。造字本义:名词,下巴上的胡须。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承续金文字形。当“而”的“胡须”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彡”(毛发)另造“耏”代替。
有专家对“女”、 “汝”、 “若”、 “尔”、 “你”、“而”的使用情况做过深入研究。研究显示,甲骨文中只用“女”表示“你”义;春秋时的典籍中,“女”字大量使用,“汝”字出现,少量使用“尔”;战国时“女”、 “汝”使用量几乎参半,少量使用“尔”;两汉时大量使用“汝”,几乎不用“女”,少量使用“尔”, “而”、 “若”字出现;汉朝之后至南北朝时,只用“汝”而不用“女”, “而”、 “若”少量使用;南北朝北周起,“你”字开始使用,逐渐增多,“汝”字使用量逐渐减小,“尔”、 “而”、 “若”用量极小;自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你”字逐渐代替“汝”、 “尔”、 “而”、 “若”字。
为什么名词“女”字可以用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呢?
在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女子占据主导地位,受到人们尊崇。后来出现女娲时代,女娲是女皇,炼石补天,捏土造人,被尊为女神;女娲又可以作为对高尚美丽女子之称。渐渐地,人们也用“女”作第二人称,泛指男女,表示敬重和亲切的感情,主要用于称同辈或晚辈,也用于称同级或下级。
“您”字由来与尴尬
您从你、从心,表示尊重,“你”的尊称。
“您”字并非属于通语字,这字原本为地方方言字,于宋元时期伊始在山东个别地方流行,之后渗漫至全国。古时通语使用的是“你”、“你弭”或“汝”、“汝等”又或“尔”、“尔等”,其本义是一个称谓而已,不论尊卑。通用语法中“第二人称”只有单语,造出多个“您”字,有叠床架屋之嫌,同时也带出了问题。
“您”字的出现,叠架于“你”字之上,字义为“尊敬的你”。那么,问题来了,原字“你”该怎样重新定义?既然“您”字表示“尊敬”,那么原字“你”是否表示“不尊敬”?或是介乎于“不尊敬”与“尊敬”之间表示“稍微尊敬”? 代字“您”上了层次,却剥占了原字“你”本有正面意义的一层面。
称谓对象。在使用上该对那些人称“您”呢?对长辈或上司?可在现实使用中可不局限于对长辈或上司,逢人皆称为“您”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服务行业、销售行业等)。不论什么人全都称为“您”不太妥:全部都称之为尊敬的人,显得虚伪,亦失了“您”字的意义。
值得讲究的“你”和“您”的用法
青年撰稿人刘波派在《“你和您”都分不清,就不要装知书达理了》一文中认为,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你”和“您” 的区分是“社会等级观念” 在语言符号中的反映, 社会人群有等级之分, 语言符号就应该有称代区别。
说到底,“您”和“你”两个基本语义关系其实就是权势和同等关系。
权势关系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因某方面(如年龄、辈分、资格、财富、地位、力量等)优于对方而有控制其行动的权利,他对后者而言就具有权势。常见的权势包括雇佣关系、师生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等。
同等关系指的是如果交际双方在某个方面(如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经历等)具有共同特点,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相对被拉近,产生一种亲切、平等的相互认同感。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决定了交际双方的称呼选择。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的金顺吉有做过相应的研究。
“你”称代平位或下位听者,主要用于四大语域,即朋友域、家庭域、工作域、教育域。
朋友域中,不论是未成年还是成年交际者,“你”是最为普遍常用的形式,体现了关系的平等;
工作域中,言者为了体现职位、地位、辈份、年龄、身份等方面高于听者,会不受限地使用“你”称代,处于同一等位的交际者之间,“你”是体现关系平等的常用形式;
教育域中,身份、地位高于听者的言者,也会无约束地使用“你”称代;
家庭域中,“你”用于下位或平位听者无任何限制,有时还可用于关系亲密的上位听者。
“您”主要用于家庭域、工作域、教育域,是对上位听者的称代。
家庭域中的成员彼此之间关系亲密,礼貌原则作用并非很大,但是对于辈份高、年纪大的听者,言者会适度使用敬称的“您”。
工作域是等级关系分明的语域,对于在年纪、辈份、地位、身份、地位等方面处于上位的听者,言者考虑到社会交际中礼貌原则和位势原则的严格制约,对上司使用“您”称代,目的在于承认对上位听者的地位和权威,尤其是在政府机关部门,“您”的使用显示出严格的规律特点;
教育域中,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处于学生地位的言者称代老师听者时,使用“您”的情况居多。此外,对关系生疏的同位听者,言者为了体现自己的修养或礼貌,也会遵循礼貌原则的制约使用敬称“您”。
用一幅简图来说明亲疏和权势对于两者的用法差异:
对位势高、关系生疏、关系生疏且位势高的听者,言者以“您”称代,如第二象限,反之,则以“你”称代,如四象限。在第一、第三象象限中“你”和“您”可交替动态使用,即对位势高/低或关系亲密/生疏的听者可交替使用“你”和“您”。
( ◔ 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