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孔姓

王小贱 百科词典 2022-10-27 16:16:58
【姓氏溯源】张姓←孔姓→曹姓    孔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2位。

孔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伏羲氏大臣共工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据有关资料记载,上古时代伏羲氏之大臣共工氏之后有孔氏。详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考》等记载,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滑县)有出自古姞姓的孔氏,为黄帝之后裔,以祖字为氏。详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上古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裔孙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杂家》等记载,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氏,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氏的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氏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氏有二种普遍的说法:   第一,为商汤王之后裔,以原姓和祖字结合为氏。根据典籍《广韵》中的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夏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之姓“子”和成汤的字“乙”组合起来为姓氏,称孔氏。   第二,为春秋时期宋国上卿孔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唐朝林宝在《元和姓篡》中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逝世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孔父嘉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孔氏。   孔氏族人大多尊奉孔父嘉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姬兰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考》、《通志·氏族略》、《左传》等的记载:春秋时期,   郑国(今河南新郑)君主郑穆公姬兰有后人名姬孔张,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郑国孔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大夫孔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陈国(今河南淮阳)有个大夫叫妫孔宁。   春秋时期,陈国的国君陈灵公妫平国是个绝无威仪的君主,他为人轻佻惰慢,耽于酒色,逐于游戏,对国家的政务不闻不问。他专宠着两个大夫,一个叫妫孔宁,一个叫仪行父,全是酒色之徒。  在妫孔宁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是为陈郡孔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姬孔悝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中有姬孔悝,著名的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宫廷政变中为保卫姬孔悝而战死的。   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鲁哀公姬将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当时孔子六十八岁,他结束了政治流亡生涯回到鲁国定居时,最喜爱的弟子子路仍然留在卫国做官。   当年,卫灵公有个宠姬南子,和卫灵公的儿子姬荆聩两人之间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卫灵公大怒,最后姬荆聩被迫出逃宋国。   卫灵公逝世后,夫人南子就立灵公的孙子姬辄做了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卫出公做了十二年国君,他的父亲姬荆聩一直就在卫国境外依靠各种势力不断进行骚扰,要想回国登上王位。   到了周敬王三十九年(卫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的时候,子路正在卫国大夫姬孔悝那儿做邑宰(家臣)。这时,前太子姬荆聩要联络姬孔悝作乱,便偷偷进到姬孔悝家中,聚结徒众袭击卫出公。   卫出公只好逃奔到鲁国去,姬荆聩终于如愿以偿,赶了走儿子卫出公,在周敬王四十年(卫出公十三年,公元前480年)自己登上王位做了国君,是为卫庄公。   正当姬孔悝与姬荆聩复辟之时,子路出门在外,并不在姬孔悝家邑中。听到消息后,子路急忙赶了回来,半路遇上一起在卫国做事的另一位同学子羔,正急匆匆逃出卫国城门,迎面看见子路,子羔就说:“出公都逃跑了,城门也都关闭了,你可以转去了啊!何必留下来空受其祸?”   子路却回答道:“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看无法劝他,就独自离开了。   这时正好有个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随使者进了城。子路来到姬孔悝家中,就马上去找新即位的卫庄公,看见卫庄公和姬孔悝一同在王台上笑谈,子路就大声对卫庄公说:“君怎么能够任用孔悝这样的乱臣贼子呢,请允许我杀了他!”   卫庄公不听,于是子路就打算放火烧王台。卫庄公害怕了,就下令石乞、壶厌二人挥刀攻杀子路,子路与之格斗,搏斗中,系冠的缨带被砍断了,子路就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不管不顾地坐下来要系好缨带,结果被乱刀斩成了肉醢!   孔子在鲁国听到卫国内乱,当即就十分感叹地说:“可悲呀,子由要死了呀!”后来消息传来,子路果然战死了。   在姬孔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宫固如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宫固如徳氏,亦称贡如徳氏、哥如徳氏、固如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一个分支,后在明、清时期即已经冠汉姓为孔氏、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崆果啰氏,亦称孔果洛氏,满语为Konggolo Hala,汉义“黄马”,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孔氏、广氏等。   ⑵.满族孔尼喇氏,满语为Kongnila Hala,世居黑龙江。后多冠汉姓为孔氏。   ⑶.满族叩岱氏,亦称阔代氏,满语为Kodai Hala,汉义“汉人的口袋”,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孔氏。   ⑷.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源出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吉林汪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乌拉(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黑龙江流域、毕尔腾(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龙江第二牡丹江)、兴堪(今黑龙江省及俄罗斯兴凯湖周边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孔氏、胡氏、李氏、礼氏等。   ⑸.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于金国时期温都部,以部为氏,与温敦氏、温屯氏同部族,满语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乌苏里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孔氏、温氏、都氏、文氏、闻氏等。   ⑹.满族温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温敦部,以部为氏,与温都氏、温敦氏同部族,满语为Wentun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孔氏、空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孔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孔父嘉、妫孔宁、姬孔张、姬孔悝。

各支始祖

·1.孔子前世系:

前第四十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前第四十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前第四十五世祖:蟜极 前第四十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前第四十三世祖:契 前第四十二世祖:昭明 前第四十一世祖:相土 前第四十世祖:昌若 前第卅九世祖:曹圉 前第卅八世祖:冥 前第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前第卅六世祖:上甲微 前第卅五世祖:报乙 前第卅四世祖:报丙 前第卅三世祖:报丁 前第卅二世祖:主壬 前第卅一世祖:主癸 前第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前第廿九世祖: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前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前第廿七世祖: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前第廿六世祖: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前第廿五世祖: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前第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前第廿三世祖: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前第廿二世祖: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前第廿一世祖: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前第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前第二十世祖: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前第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前第十八世祖:商王康丁 前第十七世祖:商王武乙 前第十六世祖:商王文丁 前第十五世祖:商王帝乙 前第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前第十三世祖:宋公稽 前第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前第十一世祖:宋前愍公共 前第十世祖:弗父何 前第九世祖:宋父周 前第八世祖:世子胜 前第七世祖:正考父 前第六世祖:孔父嘉 前第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纥

·2.孔子后世系:

嫡子:孔 鲤,字伯鱼。 嫡孙:    孔 伋,字子思。 曾孙:    孔 白,字子上。 重孙:    孔 求,字子家。 玄孙:    孔 箕,字子京。 元孙:    孔 穿,字子高。 弘孙:    孔 谦,字子顺。 榴孙:    孔 鲋,字子鱼。孔腾,字子襄,孔鲋之弟,汉高祖封奉祀君。 忽孙:    孔 忠,字子贞,孔腾之子,汉文帝封博士。 微孙:    孔 武,字子威,汉景帝封博士。 尘孙:    孔延年,汉武帝封博士。 沙孙:    孔 霸,字次孺,汉元帝封褒成侯,食邑八百户 渺孙:    孔 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殷绍嘉侯。 莽孙:    孔 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封褒成侯。 轻孙:    孔 均,字长平,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褒成侯。 烟孙:    孔 志,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褒成侯。 第十六代孙: 孔 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褒亭侯。 第十七代孙: 孔 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奉圣亭侯。 第十八代孙: 孔 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封褒成侯。 第十九代孙: 孔 羡,字子畲,孔完之弟孔赞之子,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宗圣侯。 第二十代孙: 孔 震,字伯起,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奉圣亭侯。 第廿一代孙: 孔 嶷,字成功,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封奉圣亭侯。 第廿二代孙: 孔 抚,奉圣亭侯。 第廿三代孙: 孔 懿,奉圣亭侯。 第廿四代孙: 孔 鲜,字隐之,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封奉圣亭侯。 第廿五代孙: 孔 乘,字敬山,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崇圣大夫。 第廿六代孙: 孔灵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封崇圣侯。 第廿七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第廿八代孙: 孔 渠,崇圣侯。 第廿九代孙: 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封恭圣侯。 第三十代孙: 孔嗣悊,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绍圣侯。 第卅一代孙: 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褒圣侯。 第卅二代孙: 孔崇基,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封褒圣侯。 第卅三代孙: 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封褒圣侯,唐开元廿七年(公元739年)封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第卅四代孙: 孔 萱,文宣公。 第卅五代孙: 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封文宣公。 第卅六代孙: 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封文宣公。 第卅七代孙: 孔 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封文宣公。 第卅八代孙: 孔 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封文宣公。 第卅九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第四十代孙: 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封泗水主簿文宣公。 第四十一代孙: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封曲阜县主簿文宣公,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封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第四十二代孙:孔 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封曲阜县主簿、赞善大夫,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封文宣公。 第四十三代孙:孔延世,字茂先,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封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第四十四代孙: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封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字子庄,孔宜次子孔延泽之子,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封文宣公兼知县事,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衍圣公。 第四十五代孙: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封衍圣公,坐事夺爵。孔若虚,字公实,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封衍圣公。 第四十六代孙:孔端友,字子交,孔若蒙之子,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衍圣公,后随宋高宗南渡,为孔氏南宗之祖。 第四十七代孙:孔 璠,字文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孙: 孔 拯,字符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封衍圣公。孔摠,字符会,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封衍圣公。 第四十九代孙:孔元措,字梦得,孔摠之子,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封衍圣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续封,孔元用,孔拂之子,孔琥之孙,孔端立曾孙,孔若愚玄孙,孔若愚乃孔宗愿第三子。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时,以孔元用为衍圣公。 第五十代孙: 孔之全,孔元用之子,蒙古灭金前受封衍圣公,灭金后还爵于孔元措。 第五十一代孙:孔 浈,字昭度,孔元措之弟孔元翚之孙,孔之固之子,孔元措以为己嗣,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封衍圣公,后遭黜。孔治,字世安,孔之全之子,元成宗元贞元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二代孙:孔思诚,孔元用曾孙,后遭黜。孔思晦,字明道,孔浣之子,孔之厚孙,孔元孝曾孙,孔拂玄孙,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三代孙:孔克坚,字璟夫,孔思晦之子,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四代孙:孔希学,字士行,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封衍圣公,明太祖洪武元年()续封衍圣公。 第五十五代孙:孔 讷,字言伯,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六代孙:孔公鉴,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七代孙: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八孙: 孔承庆,字永祚,早卒。 第五十九代孙:孔弘绪,字以敬,明景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封衍圣公,坐事夺爵。孔弘泰,字以和,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封衍圣公,孔宏绪卒后还爵于孔宏绪之子孔闻韶。 第六十代孙: 孔闻韶,字知德,孔宏绪之子,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一代孙:孔贞干,字用济,明世宗嘉靖廿五年(公元1546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二代孙:孔尚贤,字象之,明世宗嘉靖卅五年(公元1556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三代孙:孔衍植,字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四代孙:孔兴燮,字起吕,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五代孙:孔毓圻,字锺在,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六代孙:孔传铎,字振路,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七代孙:孔继濩,字体和,早卒。 第六十八孙: 孔广棨,字京立,清世宗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封衍圣公。 第六十九代孙:孔昭焕,字显文,清高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代孙: 孔宪培,字养元,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一代孙:孔庆镕,字陶甫,孔宪培之弟孔宪增之子,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二代孙:孔繁灏,字文渊,清宣宗道光廿一年(公元1841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三代孙:孔祥珂,字观堂,清穆宗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封衍圣公。 第七十四代孙:孔令贻,字谷孙,清德宗光绪三年(公元1911年)封衍圣公,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续封衍圣公。 第七十五代孙:孔德成,号达生,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封衍圣公,民国廿四年(公元1935年)改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迁徙分布

  孔氏是一个先孤后众的姓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的0.21%左右。   从孔子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孔氏宗族又传承了八十来代。孔子之后的数代,多次出现过单传情形,人口增长缓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后裔竟然尚不足十户,外迁的数量极少。五代后梁时期,经历过“孔末乱孔”的劫难,族人存世更少。一直到了宋朝以后,孔氏在赵宋王朝的大力呵护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长,到清朝末年,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已经达到了数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扩散。

·1.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孔子九代孙孔腾回到家乡曲阜,正是汉高祖登基未久。汉高祖接受文臣建议,封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汉元帝绥和元年(公元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孔氏裔孙多数得以袭封侯的爵位,就连庶裔中学有成就的也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孔氏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随着生存条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机会。此间一个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族裔由山东迁到河南及其他许多省份,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职,其次是躲避较剧烈的社会动荡等。   东汉时期外迁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会稽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受封下博亭侯,孔扬的后代从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深县)。孔郁的另一子孔潜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职,后因避乱而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不久发展为当地的望族,成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会稽孔”。在孔潜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国时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其孙孔恬为湘东太守,曾孙孔愉在西晋时任左仆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则大多留居当地。

·2.唐朝时期:

  在唐朝,有影响的孔氏郡望大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鲁国(今山东曲阜)、下博(今河北深县)、常山(今河北正定)、南阳(今河南西南一带)。唐朝中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孙孔璲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4年)袭封褒圣侯,又晋为文宣公。天宝之乱时,他率家人寄居于宁陵,卒后即葬在那里。动乱之后,他的曾孙孔惟睡返归曲阜,袭封文宣公,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至之弟孔惟时一支驻守。和他们同寓于宁陵的还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的次子孔叹之子孔贤。这两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二十七代嫡孙孔乘的次子孔景进经四传,至孔颖达。其后代传至四十代孔绚,孔绚任丹阳令,其后遂历代居于河南丹阳,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阳派。与孔绚同属孔颖达后代的四十代孔绩,在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临江)军事推官,其后历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临江派。同时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迁、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宰相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在以后各代较有影响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朝的中后期渐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称为鲁山派;三十八代孔瑛,居于湖南济阳,称为浏阳派;三十八代孔时,居于河南郏县,称为郏县派;三十九代孔温宪,居于湖南桂东,成为桂东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于广东岭南,成为岭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庐江做官,后来定居在那里,成为庐江派;四十二代孔桧,逃难至河南平阳,成为平阳派等等。

·3.两宋时期: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当时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秋季金兵继续南下,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11月举行郊祀,诏衍圣公参加祀典。此时曲阜的衍圣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与从父孔传(原名孔若吉)奉诏赴扬州。一年后,金兵气势弥盛,宋高宗君臣渡江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孔端友、孔传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   到杭州后,孔端友上书高宗,痛诉离祖别家之苦,请求赐予安居之地。宋高宗感念其奉驾南渡,遂颁旨赐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在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南宗就这样形成了。这个时期,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向四方不断扩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蚧、孔揩、孔文远、孔万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时,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从父孔传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弟孔端植为湖广通于令,孔端隐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为大理寺评事,孔端恩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还得以按人口计量赐田,免于租税,以其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供给孔氏族人衣食用费,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礼。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赐以恩宠。除赐予田地之外,又于宝祐八年(公元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命仿曲阜孔庙之制,在衢州城东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庙。当时,此处为“城中胜地,堤岸交错,岛屿萦回,士夫别墅,楼阁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该庙毁于战火。   在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王番)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事。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其后伪齐政权垮台,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仍封孔蹯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   在南宋时期,北宗袭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浈等人。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同金政权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族政权占领曲阜后,亦承认了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这样,在同一时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县令并子孙世袭,不再与衍圣公职位有关联。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应只有一个衍圣公作为正统世袭皇封,按照“大宗之法”,应由孔子嫡传后裔、此时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元世祖采纳其说,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让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诏入京,对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又堂有老母,实不忍弃离衢州祖庙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与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请准予南还衢州奉养老母。元世祖对此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准其所请,免去“衍圣公”称号,改任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

·4.元、明、清时期:

  孔氏族人迁往外地的人数、规模,较以前都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孔子世家谱》记载,自“中兴祖”孔仁玉的族人在五十三代“水”字辈分立为“孔氏二十派”后,经五十四代“思”字辈、五十五代“克”字辈、五十六代“希”字辈,到五十七代“言”字辈之间。的百年左右时间里,因分传、分户,迁移到外省外县的为数很多,上文所述“曲阜六十户”仅为仍居于曲阜、传承清晰的六十支族人。   与此同时,早先即迁移到外地的各支孔氏族人中还存在着再度迁移的情况,其中有的是因为自然经济因素,有的是因为躲避战乱或为民间流疫所迫,也有一些是因为出仕为官而由官职调动迁至他处,致使部分子弟随之迁徙并在新的地点留居、繁衍。这样,到清朝末年,孔氏族人已分布到全国各地。具体说来,在浙江、江苏、江西、山东、四川、河南、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治所在广州,辖约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湖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察哈尔(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奉天(约今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各一部分)、黑龙江、云南、贵州等省都有孔氏族人居住。   这些散居外地的族人中,以河北省为最多,称为“河西派”,其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录之侄、唐朝文学馆学士孔颖达。其他族人在异地他乡也往往聚族而居,小支每支百余人或数百人,多的还另立圣裔都,如乾隆时江西金溪县的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贵溪县的三十三都、六十五都,铅山县的十九都等,都是这样建立成名的。   到清朝中叶时,孔氏人数众多,如江南高淳县漆桥孔氏,传十几代后,至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已是“子姓相衍,万有余丁”;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流寓安徽潜山县的孔氏族人,由于人丁繁衍,已散居潜山、太湖、怀宁、望江四县。

·5.迁徒海外:

  从元朝开始,孔氏族人就开始了向海外的迁徙。当时,元朝最高统治者为控制高丽,采取联姻政策。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承懿公主远嫁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孔子裔孙、五十四代孔昭为公主所带侍从之一。到高丽后,孔昭得到高丽王重用,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先后受封为桧原君、昌原君,逝世后葬于昌原。孔昭的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其长孙孔俯官至判尹,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门三代之中两人出任高丽朝的宰相。以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由于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们遂以昌原为籍贯。高丽王朝皇帝崇奉儒学,对孔氏后裔屡予优待。高丽王国正宗十六年(公元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高丽国的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封以世爵。韩国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续到八十六代。他们的取名与中国国内的规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辈用字。在韩国还有专门的同宗茹人组织,叫作“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表示不忘源于中国的曲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组团专程赴曲阜祭祖,并在仰圣门(今山东曲阜城北门)外立碑纪念。另据人口普查统计,韩国的孔氏族人为一万七千余户,七万四千余人。   东南亚各国,在清朝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过去。至于日本及欧美等地的移居,则是在民国期间开始的。到二十世纪末,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孔氏族人。   当今孔氏族人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吉林为多,这三省孔氏约占全国孔氏人口的70%以上,而孔氏“圣地”山东在其中足足占有60%左右。国外孔氏则以韩国居首。

郡望堂号

·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绍兴堂。   阕里堂:因孔子而命名,孔子生于阕里,孔氏族人因以立堂号。   至圣堂:因孔子而命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孔氏族人因以立堂号。   合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诗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圣达堂:资料有待补充。

孔姓家谱文献

  详见》》孔姓家谱文献

孔姓字辈排行

  孔氏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但其字行辈份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第五十六~六十五代)字辈:“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定十字(第六十六~七十五代)字辈:“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字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第五十六~一百零五代: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二十五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十二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十一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氏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   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里,严禁使用孔氏族人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衍圣公们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的穷人辈份要低上好几辈,因此在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孔氏家规又必须按辈份称呼,彼此之间都很尴尬。但实际上,由于在衍圣公府里劳作的待遇很高,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因此一些孔氏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后进府为奴仆,其改姓一般是改成母亲的姓氏,所以,现在有许多孔氏族人都已经不姓孔了,并产生了一种现象:即山东人所谐称的“戴母孔”、“顶母孔”或“抗母孔”,意思就是顶戴着母亲姓氏、或曰抗着母亲姓氏的孔氏一族。   资料有待补充。

字派

  括号内为表字的字派,前带*表示为偏旁。五十八代之前的字派因不是事先制定,有时并非完全统一。  四十五代至五十五代:      延、宗/辅、若、 端、*王、      *扌、元/应、之/万、 *氵、思、克。  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明建文二年定):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定):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东山振铎;北海倾樽。上联典指孔子,《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论语·八佾》:“上天将把孔子作为木铎(子民的导师)。”“木铎”,谓木舌铃。“振铎”,谓摇铃来警省群众,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下联典指汉天文学家孔融,字文举,鲁国鲁县人,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又历任少府、大中大夫等。为人恃才负气,喜欢宾客,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没有什么忧虑。”   东山世泽;北海家声。同上。   齐名六逸;栾叶万年。上联典指春秋时教化万民的孔子。下联典指东汉孔融,曾任北海相,喜宾客,尝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五经撰疏;两部鼓吹。上联典指唐孔颖达,撰有《五经正义》。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孔稚珪,文辞工丽诙奇,戏以蛙鸣为两部鼓吹。   洙源萃秀;泰岳钟灵。全联典指春秋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孔子,他的陵墓所在地孔林,在山东曲阜城北。位居泰山之南。洙水源出新泰东北。西至曲阜城东北,与泗水分流。此指孔林地灵人杰之意。 系传洙泗;胄衍尼山。同上。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此联为河南省郑州市孔庙联。

·六言通用联

  孔女甘同殉难;丌氏曾受追封。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被曹操诛,其七岁小子亦受害。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孔子娶丌官氏,至宋追封为郓国夫人。

·七言通用联

  千秋绝唱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上联典指清朝戏曲作家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云亭山人,山东省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原隐居于石门山中,康熙帝南巡经曲阜时,召他去讲经,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经十余年时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此后不久即罢官还乡。另有诗文集《湖海集》、《长留集》等。下联典指孔子,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安富尊荣公府第;文章礼乐圣人家。上联典指孔府,在山东曲阜城内,为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住宅。下联典指汉朝的孔仅、孔光、孔融,隋唐的孔颖达等历史名人。   弱翁钓珊瑚之树;冲远列凌烟之班。上联典指唐朝冀州人孔巢父,字弱翁,早年与李白、裴政等六人隐居于徂徕山,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历官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魏博宣慰使,劝藩镇田悦归顺朝廷。好学而善辩多智,文采似珊瑚钩明润。下联典指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隋朝大业初年,任河内郡博士;至唐初,历官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朝义疏派,唐朝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贞观年间,图像绘于凌烟阁。   墨兰飞舞秀而劲;思孟述贤博且精。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孔毓圻,孔子后裔,康熙丁未袭衍圣公。字钟在,号兰堂。墨兰飞麟,笔秀而劲,深得赵文敏之旨趣。下联典指战国初哲学家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授业于他的门人,发挥其学说,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尊为“述贤”。著有《中庸》。   迎春不看东郊信;贺岁同倾北海樽。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事。   三山景色供图画;六代风流入品题。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三春云物归胸次;万里风烟到眼中。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踏遍荒山犹未老;历尽千辛更知甜。此联为具有“九十年代的焦裕禄”之称孔繁森(公元1944~1994年)的诗句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莲潭水明,直同泗水;半屏山秀,俨如尼山。此联为台湾省高雄市孔庙联。   北海贤相,名家簪缨继世;东鲁圣人,嫡派道学开宗。上联典指东汉学者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二十世孙。勤奋博学,官至北海(今山东昌乐)相,世称孔北海。有《孔北海集》。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为儒家创始者。   泗水溯渊源,两字惟传诗礼;尼山留苗裔,千秋永享蒸尝。此联为孔氏祠堂联。“泗水”,古代河流名,流经山东省曲阜;“尼山”在山东省南部,东麓有夫子洞,相传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尼山)祈祷,而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曲阜旧家风,诗礼相传,留得麟经昭万世;洞庭新庙貌,馨香以祝,绵延凤德永千秋。此联为孔氏祠堂联。   幸问一龙,诗礼真传,自周鲁以来,理学名儒照青史;复敦三物,子孙纯嘏,迁秋浦而后,瓜绵椒衍遍红尘。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孔家村孔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孔子向老子问孔事,孔子曾向弟子说:“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高深奇妙,如龙那样变化不可测)邪!”下联“三物”,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秋浦”,河名,说这一枝孔氏的迁徙。

·典故、趣事

  后生可畏:源于《论语·子罕》。相传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可怕啊!”后来,人们用“后生可畏”来称赞少年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梦周:出自《论语•述而》。周公(姓姬,名旦)是西周初期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勋,后世尊他为先贤。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黄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后来孔子从政于鲁国,他决心恢复西周的制度,旅行仁政,建立西周式的国家。可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政权贵的竭力反对,最后,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只好又回到鲁国,此时他已年迈体衰,叹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宋朝苏轼的《周公庙》就用了这个典故:“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萧墙:出于《论语·季氏》。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氏是公族中最有权势的,他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人的力量夺回权力,于是决定派兵攻打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于是就此事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听了后严厉地说:“冉有!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先世鲁君早就将颛臾的国土封在了鲁国境内,现在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听老师责备自己急忙辩解说那不是他们的主张,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划的。孔子说:“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会贫穷;做到和平,人口会前来归附,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的教化。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孙氏,不能招致远方的人来归附,反而要在本国内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孙氏的用心不在颛臾,而在国君宫室的萧墙内啊!”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负米:源于《孔子家语》。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身强力壮,刚直好勇,虽然性情有些粗暴,但是为人诚实,非常孝敬父母。子路的父母去世后,子路就跟随孔子到处游学。一天,子路去见老师,老师看到他非常伤感,询问其中的缘故。子路对老师说,人们沉淀说背负沉重的东西行走,不不会挑选地方歇息;常州贫穷,敬养老人,就不要计较俸禄多少才做官。了说子路真有孝心。子路又说:“过去我奉送父母也是这样:自己经常吃一些粗劣饭菜,而不辞辛苦,从百里外地方给父母背来大米,供父母吃。现在父母去世之后,我跟随先生到南方游历诸国,坐着华丽的车子,吃着丰盛的菜肴,可是心中十分怀念逝去的双亲,很想为了他们再让自己吃些粗茶淡饭,给父母背粮食。”了听了子路的话,也不禁叹息到:“是啊,侍奉双亲就如同串在绳子上的干鱼不能长期保存一样。父母晚年就像白马过隙一样短暂,我们尽忠就是能尽孝,真是忠孝不能两全啊!”从此,孔子每逢讲学时,就对他的学生说:“子路的父母健在时,能竭尽全力;父母去世后,他又能时时想起父母,真不愧是一个大孝子。”后来用这个典故表示侍养父母。亲代司马光的《和景仁琼林集上偶成》里就有这个典故:“将雏虽复慰心喜,负米翻成独自悲。”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五百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五百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孔融最后死于曹操刀下。  

孔姓名人

·孔姓历史名人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著名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之一。   孔伋:(公元前483~前402年),字子思。孔子之孙。史籍《汉书•艺文志》中曾著录了《子思》二十三篇,可惜均已佚传。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访记》等篇,相传是他的著作,亦有人质疑。   孔安国:(生卒年待考),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的《尚书》多十六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孔志:(生卒年待考),东汉孔子十七代孙,光武帝时任大司马,后被封褒成侯,世居洛阳一带。   孔融:东汉末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  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唐朝著名经学家,为唐太宗“秦府十八学士”之一。曾与魏徵等人一起编撰《隋史》,并著有《孝经义疏》。孔颖达在进一步修订《五经正义》时去世。被唐大宗追赠为太常卿。   孔纬:(生卒年待考),孔子第四十代孙,唐朝僖宗、昭宗两朝宰相。祖父孔戣官至礼部尚书,为一代名人;父孔遵孺官至华阳县丞;叔孔温裕、孔温业皆为节度使;堂兄孔纁状元及第。  孔三传:(生卒年待考),泽州人(今晋城一带)。著名宋朝大臣,音韵家,首创诸宫调。   孔元措:(生卒年待考),字梦得,孔摠之子,孔子五十代孙,于金哀宗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整理编辑了《孔氏祖庭广记》一书,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有关孔氏宗族的历史情况。   孔思逮:(生卒年待考),字进道,孔淑之子,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思逮后为曲阜尹,迁大乐署署丞、署令,升太常礼仪院判。著有《大元乐书》。   孔承倜:(生卒年待考),字永冠,孔彦道之子,孔子六十代孙。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书。   孔贞运:(公元1574~1644年),字开仲,句容(今江苏西部)人,孔闻敕次子,孔子六十三代孙。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孔贞瑄:(生卒年待考),字壁六,号历洲,晚号聊叟,孔闻商之子,孔子六十三代孙。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书二十余卷。   孔有德:(公元1602~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人(今辽宁盖县)。著名清朝将领、定南王。   孔尚任:(公元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贞璠之子,孔子六十四代孙。清戏曲作家。传奇剧《桃花扇》作者,一生著作甚丰,有《石门山集》、《岸堂文集》等传世。   孔毓圻:(公元165~1723年),字钟在,号兰堂,孔兴燮之子,孔子六十七代孙。主持重修世家谱二十四卷。逝世于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终年六十七岁。著有《兰堂遗稿》等书。  孔传铎:(公元1673~1735年),号振路,字牖民,孔毓析之子,孔子六十八代孙。著有《安怀堂文集》等书,计十八种、一百零五卷。   孔传堂:(生卒年待考),字振升,号升庵,孔子六十八代孙。著有《修学杂记》等书。  孔继汾:(公元1721~1786年),字体仪,号止堂,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之四子,孔子六十九代孙。历时十六载,于乾隆二十七年门(公元1762年)编成《阙里文献考》一书。还有《孔氏家仪》、《劻议纠谬集》、《乐舞全谱》等,为孔府、孔庙、孔林的研究收集保存了大量资料,为地方文献的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继涑:(公元1725~1790年),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孔传铎第五子,孔子六十九代孙。著有《谷国论书》等。  孔继涵:(公元1739~1783年),字体生,又字鋪孟,号荭谷,别号南洲,自称昌平山人,孔传钲之子,孔子六十九代孙。编著、校订、考证了文、史、经、算等各类书籍多卷,名《微波榭丛书》。  孔广森:(公元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撝约,号顨轩,孔继汾次子,孔子七十代孙。著名清朝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孔广森又是清朝八大骈文家之一。在数学研究上,他继承了戴震的“勾股定理”学说,对古代数学中的“方田”、“粟米”、“差分”、“少广”等原理,作了详尽的阐发。所著《仪郑堂集》,由翁方纲为其作总序。  孔广林:(公元1736~?年),字丛伯,号幼髯,孔继汾长子,孔子七十代孙。一生著作一百三十二卷,共四十五万余字,编为《孔丛伯经说稿》。作诗三千六百余首,自认不佳,悉一火焚之。遗书尚有十一种传世。   孔广栻:(公元1755~1799年),字伯诚,号一斋,孔继涵 直之子,孔子七十代孙。 著有《周官知事》等十书,计十七种。  孔昭虔:(公元1775~1835年),宇元敬,号荃溪,孔广森之子,孔子七十一代孙。曾著《古韵》、《词韵》,惜未完部。其著作还有诗间杂剧等。  孔昭薰:(生卒年待考),宇惠如,号琴南,七十代衍圣公孔广棨之次了,孔子七十一代孙。 发掘出宋、金、元、明各代名人题写石碑一百二十通,并遍查林庙碑碣,编成《至圣林碑目》一书,计六卷。还著有《贮云同》等书。

·孔姓近现代名人

  孔昭曾:(公元1874~1940年),字又荃,号少云,孔子七十一代孙。正式出版的著作有《曲阜圣迹古迹择要略考》一卷。   孔祥熙:(公元1880~年),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人。著名民国官僚资本家。   孔伯华:(公元1884~1955年),名繁棣,别名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卫生部高级顾问、新中国四大名医之一。   孔从洲:(公元1906~1991年),原名孔从周,字郁文,陕西西安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孔石泉:(公元1909~2002年),原名孔石苏。湖南浏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孔庆德:(公元1911~年),山东曲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孔 庚:(公元1871~1950年),字文轩,号雯掀,湖北蕲水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孔庆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江苏省江阴要塞司令官。   孔荷宠: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暂编第五十四师师长。   孔繁瀛: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九军第五十四师师长。   孔令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八十军军长。   孔令晟: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中将,台湾省海军陆战队司令。   孔学敏: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金门岛防卫司令部副司令。   孔德成:台湾前考试院长  孔繁森:(公元1944~1994年),山东聊城堂邑镇五里墩村人。著名先进中共党员代表。   孔令华:(1935-1999)陕西省西安市人,1935年出生,原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毛泽东女婿,李敏爱人,北京航空学院毕业,曾供职于国防科工委。1999年,孔令华在广州参加纪念毛泽东的活动的路上出车祸,在手术时突发心脏病去世。  孔令辉: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孔祥明:围棋棋圣聂卫平之妻  孔太:中国养生歌手  孔庆东: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超越雅俗》、《谁主沉浮》等专著。曾在电视台和大专院校讲授金庸小说,广受欢迎,人称“北大醉侠”。他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三(1926~1950):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26年生,山东省历城县王舍人庄人。1948年4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牺牲。1952年9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朝鲜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  孔燕松:北体大学生,“猫扑”第一美腿。2009年3月获网友选为美腿大赛冠军。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