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词典

套衫

知乎姐 百科词典 2022-09-26 17:33:35
分孝服完毕,孝子孝孙穿上孝服,排成行列,到“溪仔墘”(溪畔)去汲水,谓之“起水”或“请水”。过去一定要汲流水(活水),不可汲井水(死水),但目前“古井”已经很少见,河水污染太厉害,因此常见在戶外放一桶水以代替“溪仔水”。依古礼“乞水”行列到达“溪仔墘”,孝男将“坩仔”(陶罐)放在地上,跪著向“水公、水婆”烧银纸,以两个“银角仔”“跋桮”(掷筶),如“想桮”,表示“水公、水婆”答应供水,便把“银角仔”丟入水中,算是买水钱。然后由“水头”向“水尾”“舀水”回家。  “乞水”回到家门口,烧银纸,然后跨过,进家门。  “乞水”的目的是为了要给死者《沐浴》。施行“沐浴”者是父母双全的“好命人”,用竹子绑一条白布,做沐浴的样子,淋浴时男人迴避女死者,女人迴避男死者。  “沐浴”之后当然是更衣,谓之“张穿”。所穿“寿衣”,依贵贱、年龄,有“三重”、“五重”、“七重”,乃至“十一重”、男裤“两重”、女裙“三重”。这些寿衣,过去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女人衬衣是出嫁“做新娘”时所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以表其“在室的”(处女),死时“张穿”表示一生守节,至死不渝。其馀由女儿于六十大寿时赠送,谓之“张老”,所赠之衣谓之“张老衫仔裤”或“张老物”或“张老嫁妆”。寿衣最底层所穿的衬衣、衬裤、衬袜,谓之“贴肉绫”。所有衣裤的形式都是“明朝衫”,满清入主中国与吳三桂约定《生降死不详,男降女不降》,故男人寿衣均还穿明服。  “张穿”并不是一件件的穿,而是先将所有衣服套起来,一次穿上,谓之“套衫”或“拓衫”。其方法是在大厅前“帘簷仔跤”(簷下)或门庭摆一“敢湖”,上放一只“椅头仔”(矮凳)孝男腳穿“木屐”站到上面,头戴“葵笠”,笠上插两支红蜡烛点火。孝男手持麻绳两端,一人帮忙将寿衣一件件反套上在孝男臂上,套好以后,旁边帮忙的人,往前一拉便将套好的寿衣拉出孝男双手。孝男下来将“椅头仔”踢倒。这个仪式的用意是表示“跤毋踏汝的(清朝)地,头毋戴汝的(清朝) 天”,是一种大义凜然的民族精神表现。  “张穿”前后,孝男、孝女或孝妇本人,或请人为死者“梳头”化粧。现代人不留辫子,当然不必“辫头鬃”,女人要梳“大头鬃”、“辫头鬃螺仔”,上面插两枝“杖簪”,簪如杖形,一枝是儿子送的叫“后生杖”,一枝是女儿送的,叫“查某囝杖”。头上扎上老人用的漂亮头巾,谓之“乌巾〈箍〉”或“额眉”。另外还要带上“旆鍊”(项鍊),“手指”(戒指)口中塞入银纸包的“茶米”,并对亡灵说:“若有人问汝会喙焦否,汝著爱讲袂”(如有人问你会不会口渴,你要说不会)。  梳头的“樵梳”或“捋仔”折成两半,一半放棺材內一半弃于路上或竹丛之类地方。  “套衫”完毕之后,大家“食面線抽寿”。“面線”煮“乌糖”,孝男先吃,然后家人皆吃。和生日的“抽寿”不同的是,此时沒有“豬跤”。孝男“抽寿”完毕,将头上的“葵笠”丟到屋顶上。  死者在“入歛”前,还要吃一顿“腥臊”,谓之“辞生”,其俗与新婚夫妇“食酒婚桌”一样,要“僎十二碗菜”(备十二道菜),由“好命人”挟菜谓死者,口念吉句与“食酒婚桌”全同。死者当然不可能吃,“好命人”便说:“汝毋甘食,留咧予囝孙好额”(汝舍不得吃,留著让子孙富足)。  在为死人安排后事时,如果不知道怎么办好,用两个“钱圆”(方孔钱)当“想桮”(圣筶),“跋桮”问死者意思。此时的方孔钱,谓之“钱桮”或“想桮钱”。
上一篇:嫁妆
下一篇:待酒不至

Copyright©2022 吾尊时尚 www.wuzunfans.com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欢迎各位作者创作优秀作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闽ICP备11008833号-10  

邮件联系方式: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请将#换成@)